金融工程的战略位置及在我国的发展作者:周立主题类号:F62/金融与保险【文献号】1-874【内容提要】在后冷战时期,金融工程已上升到首要的战略位置。
发展金融工程,将是我国实现金融赶超甚至经济赶超的重大机遇。
从金融工程的研究范围看,创造性地解决金融问题是其核心。
我国金融风险的状况促使我们利用金融工程的原理和方法来创造性地解决金融实际问题,而当前金融工程大发展的时期尚未到来,金融工程的发展重点应放在金融工程研究与金融工程教育方面。
【关键词】金融工程/风险管理/金融发展【正文】一、发展金融工程已上升到首要的战略位置工程(engineering )作为“应用科学知识使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的一种专门技术”(注:Helen Hemingway Benton Publisher,《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版,第3卷第413页。
),在现代生活中随处可见。
一般情况下我们所说的工程是指机械工程,其意义是指几个要件组成的一个复杂的系统,与特殊的工程和器械一同工作,或者为了获得某种功能上的完善而进行相应的调整。
伴随现代科技的发展,机械工程的原理渗透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诸多领域。
比如,在生命科学领域,出现了生物工程、遗传工程;在物理领域,出现了核子工程、宇航工程;在化学领域,出现了材料工程;在电子领域,出现了电子工程、计算机工程、通讯工程;在企业管理领域,有管理工程,近年盛行的企业重组英文本身就是“企业再工程”(corporatere- engineering );而金融领域则在80 年代末兴起了金融工程(financial engineering)。
时代不同,工程学的应用领域和所处的地位也不同。
在冷战时代,国家安全的主要表现就是国防安全,所以两弹一箭的核子工程、宇航工程获得迅猛发展。
而在后冷战时代,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流,国家安全主要表现为经济安全,尤其是金融安全。
而且,目前对国家安全的重视不是主要体现对抗和防御,而是实力的竞争。
于是,信息工程、生物工程和金融工程就成为全球竞争的主要领域。
前美国政治学会会长、哈佛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亨廷顿(Samuel Huntington )出版的轰动西方的《文明冲突与重建世界秩序》一书中,在讨论后冷战时代的全球战略时,列举了西方文明控制世界的14个战略要点,其中第一条“控制国际银行系统”,第二条“控制全部硬通货”,第五条“掌握国际资本市场”都是同金融工程密切相关的。
而控制高科技军火工业和控制航天工业则分别退居到倒数第一和倒数第三的位置。
由此可见,金融工程在后冷战时期已上升到首要的战略位置(注:陈平:《金融工程——后冷战时代的新战场》,载《中国经济时报》1998-04-10(7)。
)。
二、金融工程的核心是对金融问题的创造性解决“金融工程”一词虽然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曾出现在有关文献中,但金融工程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出现则是90年代的事情。
从对金融工程的诠释来看,金融工程的核心是对金融问题的创造性解决。
1.芬纳蒡的诠释。
最早提出金融工程学科概念的美国金融学教授约翰•芬纳蒂(John Finnerty)在1988 年发表的“公司理财中的金融工程综观”一文中将金融工程的概念界定为:“金融工程包括创新型金融工具与金融手段的设计、开发与实施,以及对金融问题给予创造性的解决”(注:John Finnerty,"Financial Engineering in Corporate Finance:An Overview",Financial Management V ol.17(No.4,1988)。
定义的中译取自宋逢明等译《金融工程》,清华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4页。
)。
马歇尔和班赛尔在其《金融工程》一书中十分推崇这一定义,他们指出,该定义中的“创新”和“创造”这两个词值得重视,它们具有三种涵义:一是金融领域中思想的跃进,其创造性最高,如创造出第一个零息债券、第一个互换合约等;二是指对已有的观念做出新的理解和应用,如将期货交易推广到以前没能涉及到的领域,发展出众多的期权及互换的变种等;三是指对已有的金融产品和手段进行重新组合,以适应某种特定的情况,如远期互换、期货期权、互换期权的出现等(注:(美)马歇尔、班赛尔:《金融工程》,清华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4页。
)。
芬纳蒂由此将金融工程学的研究范围分成三个方面:一是新型金融工具的设计与开发;二是为降低交易成本的新型金融手段的开发;三是创造性地为解决某些金融问题提供系统完备的解决办法。
2.史密斯和史密森的概念。
1993年美国罗彻斯特大学西蒙管理学院教授克里弗德•史密斯(Clifford W. Smith )和大通曼哈顿银行经理查尔斯•史密斯(Charles W.Smithson )合著的《金融工程手册》(The Handbook of Financial Engineering)提出的概念颇具代表性。
他们指出,金融工程创造的是导致非标准现金流的金融合约,它主要指用基础的资本市场工具组合而成新工具的工程(注:Clifford W.Smith& Charles W.Smithson, "The Handbook of Financial Engineering",Harper & Row,1993.)。
这一定义指出了金融工程着眼于创造“非标准”(nonstandard)的新金融工具。
金融工程实际上是为特定的客户量体裁衣(customize),设计特定的、非标准的金融工具的工程。
金融工具的标准与非标准,是指该金融工具是否被市场普遍接受并交易。
实际上,每一种标准的金融工具,都经历过一个由非标准的金融工具到被市场接纳、改进、批量生产、集中交易的过程。
3. 格利茨的概念。
1994 年英国金融学家洛伦兹•格利茨(Lawrence Galitz )在其著作《金融工程学——管理金融风险的工具和技巧》(Financial Engineering Tools and Techniques to ManageFinancial Risk)一书中,提出了一个“统一的定义”:金融工程是应用金融工具,将现有的金融结构进行重组以获得人们所希望的结果(注:Lawrence Galitz,Financial Engineering Tools and Techniques to Manage Financial Risk,Pitman Publishing 1994,page5.定义的中译取自唐旭等译《金融工程学》(修订版),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页.)。
可见,格利茨认为金融工程的目标是重组金融结构以获得所希望的结果。
比如说,对于投资者来说,金融工程能够使其在风险一定的情况下获得更高的投资收益;对于公司财务人员来说,金融工程可能帮助他们消除目前尚处在投标阶段的项目风险;对于筹资者来说,金融工程可以帮助他们获得更低利率的资金。
虽然一方所希望的结果,对另一方而言也许是不希望看到的,但总之双方对这笔交易的完成会感到满意。
4.马歇尔和班赛尔的评述。
马歇尔和班赛尔在其《金融工程》一书中,认为芬纳蒂对金融工程的定义是最好的。
除了对芬纳蒂的定义进行诠释外,两人还认为金融工程不只限于应用在公司和金融机构的层面,近些年来,许多富有创造性的金融创新都是面向零售层面,有时也称为消费者层面。
尽管金融工程与投资银行传统作用的联系更紧密一些,但一些商业银行也往往涉足其中,所以马歇尔和班赛尔广义地使用投资银行这一名词,这一名词将包括传统的投资银行,开展金融工程业务的商业银行,以及参与财务建构和风险管理活动的其他机构。
从实用的角度出发,金融工程应当包括如下几方面的内容:公司理财、金融交易(包括基础工具和衍生工具交易)、投资与现金管理以及风险管理。
其中风险管理(risk management)被认为是金融工程最重要的内容,原因在于近些年公司理财、衍生工具开发、投资与货币管理的核心内容便是风险管理。
许多人甚至将“金融工程”视为“风险管理”的同义语。
上述的几个定义中,芬纳蒂对金融工程所下的定义被广为接受。
史密斯和史密森的定义指出了设计非标准金融工具的重要性,但对现金流过分重视,事实上,现金流的变化状况并非金融工程的根本动因和成果。
格利茨的定义强调了应用金融工具的重要性,但却没突出创新性,实际上,金融工程不仅是对现有金融结构的重组,很多方面更是一种创新,一些金融工具是一种从无到有的发明创造。
芬纳蒂的定义很好地涵盖了目前金融工程应用的主要领域。
由上述定义,我们可以将金融工程学的研究范围概括为以下三个部分(注:周立:《西方金融工程学的发展》,载《世界经济》1997年第9期,第33页.):(1)新兴金融工具的研究和开发,即是根据市场需求和客户的特殊需要,开发新的金融工具并为之创造市场,这是目前金融工程学应用的主要领域;(2)设计新的风险管理技术,即是研究如何利用现有的金融工具和市场状况达到完美的组合;(3 )从整体上构筑更为完善的金融体系,以增强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和有效性,促进有效竞争的完美实现。
从总体上看,金融工程提供了一整套的原理、方法和工具,着重于对现有金融问题进行创造性的解决。
这种创造性是现代信息技术在金融业中的成功运用,是知识经济社会在金融业中的集中体现。
而且,金融工程可根据出现问题的层次性,提出层次不同的解决方案。
在当今任何一个谋求金融发展的社会里,金融工程都有其用武之地。
就我国而言,就已经出现了一些利用金融工程解决金融实际问题的范例。
笔者曾考察过广东利用金融工程筹集资金、降低金融成本的例子(注:详见周立:《广东金融工程的两个案例与若干启示》,载《华南金融研究》1998年增刊.),李茂生(1998 )也载有我国利用金融工程技术解决金融工程的案例(注:详见李茂生:《金融工程与我国传统金融及其理论的革命》,载《财贸经济》1998(9).)。
三、我国金融工程应用分析(一)当前我国金融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我国的经济风险,尤其是金融风险开始显化和普遍化了。
吕福新(1998)的研究表明,我国目前面临的经济风险主要有(注:吕福新:“关于我国经济风险的性状、成因和对策”,《管理世界》1998(2).):1.投资和经营管理风险;2.市场交易和竞争风险;3.收入分配及其差别关系风险;4.企业财政金融连环风险。
政府推行的“两个根本转变”同时涉及“前市场化”、“中市场化”和“后市场化”,涉及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多层次转换和重组。
这里的“前市场化”,主要是指计划经济体制的框架还继续存在,其权利关系还在产生影响,并延伸或扩展到市场经济关系中去,与市场权利交叉和混合,限制市场经济关系的发展,使市场机制难以自发地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