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攀枝花市城市建设特色和发展战略

浅析攀枝花市城市建设特色和发展战略

浅析攀枝花市城市建设特色和发展战略(XX XXXX风景园林研究生班 XXXXXX)摘要:攀枝花市是钢铁、钒钛、能源、化工为主体的新兴工业城市和以阳光旅游渡假为特色的宜居宜游现代化城市,坚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为先导,以产业结构调整为重点,实施“1234”城市建设发展战略思想。

2020年攀枝花的总体规划目标若完全实现,将建设为西部地区“最宜人居”和“最宜发展”的生态家园。

关键词:发展战略;城市建设;城市景观1 前言攀枝花市是中国的“钒钛之都”,是“南方丝绸之路”上重要的交通枢纽,是四川通往华南、东南亚沿边、沿海口岸的交通要道,是连接成都、昆明两大城市经济圈的纽带。

当前,世界正由工业社会走向信息社会,未来城市是社会信息网络中的一个节点,是人、环境和科学技术的结合。

城市的功能和价值取向已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居住、工作、游息和交通等基本需要。

作为人类文明的主要载体,城市的文化精神和教育功能,城市环境的连续和美化,城市传统的回归和借用等等,都越来越为现代人所认识和重视。

以人为本位,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致力优化人类住区环境,强调生态文明、代际平等和地域传统文化的延续,将是全球未来世纪和未来城市发展的共同主题和趋向。

2 攀枝花市情概要攀枝花市是以钢铁、钒钛、能源、化工为主体的新兴工业城市,位于四川西南部、川滇两省交界处,金沙江、雅砻江流经市区交汇,成昆铁路和108国道纵贯全境,幅员面积7440平方公里,辖三区两县,总人口110万。

1965 年2月 5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为开发我国西部地区丰富的矿藏资源、改善我国工业布局, 批准建立攀枝花特区,攀枝花作为国家第一个资源开发特区,崛起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历经40余年的艰苦创业,现已成为一座富有开发和魅力、和谐发展的新兴工业城市。

城市建成区面积42 km2 , 非农业人口约49 万。

城市由大小不等、性质不同的8 个片区组成, 它们沿金沙江呈带状组团状分布, 片区之间、组团之间有山体、沟谷相隔, 中心城区和各外围组团又呈散点状布局, 是一座具有南亚热带风光特色景观的山水园林城市。

3 城市发展战略与目标3.1 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是连接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实践的一座桥梁。

通过攀枝花城市可持续发展基础条件与制约因素调研, 结合攀枝花有关部分的研究工作, 其“1234”城市建设战略总目标具体内容是,围绕一个总体目标开展各项工作,把攀枝花建设成为具有南亚热带风光的山水园林城市、川滇交界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以资源利用为主的现代化大城市;着力两个超前: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适度超前,建设独具特色的山地城市;实施三大工程:城市建设工程、城市管理工程和经营城市工程,把城市建设、管理和经营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城市发展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强化四项管理:建筑业管理、房地产业管理、公用事业管理和建材业管理,构建开放的管理和服务体系,政府引导,市场竞争,推进建设事业的全面发展。

坚持以资源可持续利用为基础,以环境保护为前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由城市规模的扩大转向城市综合素质的提高,由重点发展第二产业到注重发展第三产业,由发展经济到经济与文化并重,发展知识经济,实现知识创新,形成具有特色的攀枝花城市文化。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协调,保证攀枝花城市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社会全面进步,逐步把攀枝花城市建设为具有综合功能的现代化大城市。

3.2 发展目标根据战略总目标,其阶段性目标具体内容是,到2015 年,城市基本实现功能多样化、设施现代化、环境净美化、管理法制化,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 %,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8 %以上,气化率达90 %以上,人均居住面积达10~14 m2 以上;经济运行基本同国际接轨, 形成现代大城市的经济规模和综合实力, 全市国民生产总值按2000年不变价格计算, 达到146亿元, 年平均增长率达到6 %~8 %,居民收入水平普遍提高, 使攀枝花成为我国最先富裕起来的地区之一, 攀枝花城市达到我国经济比较发达城市的水平。

到2020 年形成具有现代化水平的城市格局,形成快速便捷的立体交通体系和舒适的城市生活体系;社会发展协调, 生态环境优化, 形成符合国际惯例的市场运行机制;城市基础设施完善, 城市空间布局, 产业结构和生产布局趋于合理;力争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0 %以上。

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达到30 %以上;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劳动者素质基本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社会保障事业配套完善, 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文明生活丰富, 全市国内生产总值按2000年不变价格计算, 达到315 亿元以上, 年增长率达到6 %~8 % , 全市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力争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的中等城市水平。

3.2 发展方向3.2.1 中央关于发展西部大发展的倾斜政策。

3.2.2 中南半岛沿边国家的发展需求和湄公河开发计划, 昆明- 攀枝花- 西昌- 成都- 西安铁路将成为旅游热线和物质进入中南半岛的最近通道。

3.2.3 南昆铁路的开通, 为攀枝花城市发展提供了一个出海口岸。

通过成昆铁路, 南昆铁路和南宁至北海铁路, 攀枝花货物可通过北海港口出海。

兴建攀枝花二级机场, 逐步开通金沙江航道, 打通攀枝花东西出口通道, 建成现代化的综合交通网络。

3.2.4 中国改革开发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3.2.5 高新技术正在逐步改变人们工作方式和生活习惯, 并带来新的消费需求。

3 攀枝花市城市建设攀枝花市位于四川省西南角,行政区划辖三区、两县,共有六十四个乡、十五个镇。

攀枝花市是我国西部以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为主的现代工业城市,是川滇交界毗邻地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是具有南亚热带风光的山水园林城市。

攀枝花市城市人口规模2010年全市总人口达到一百一十三万人,2010年全市城镇人口达到七十二,2010年全市城市人口达到六十万人。

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按100平方米。

预计到2020年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六十五平方千米左右,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百分之七十。

3.1 城市道路建设城市建设结合净化、绿化、美化、亮化和文化工程,不断完善城市综合功能,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综合竞争力,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按照全市交通网络建设的统一规划,抓好城市道路建设。

以打造快捷、方便、舒适、安全的城市道路交通网络为目标,以解决“行车难、出行难”为目的,以解决交叉路口堵塞、两岸路网联系不够等瓶颈问题和交通方式单一为重点,加快城市道路网络建设。

改造完善中心区“五纵三横”客流走廊(五纵:冶金路、大梯道、红星街、建设街、临江路;三横:江南三路一段、新华街、人民街),合理疏导人流,畅通车流;构筑市区“三纵二横二连”交通网络(三纵:大河路经渡口大桥到长寿路、炳仁路、攀密路;二横:沿金沙江两岸快速通道;二连:通过城市干道连结高速公路和市区环线,通过跨江桥梁增强金沙江市区两岸交通互连),有序组织车流,快捷进出市区;规划建设沿江轨道快速交通(沿金沙江南岸攀枝花火车站——客运中心轻轨;改造完善攀枝花火车站——格里坪的市区铁路)。

通过五年艰苦奋斗,初步形成市区“3010”捷运网络:即30分钟市区,从市中心出发30分钟内可以到达市区任何一个工商贸易集聚地;10分钟出行,从市区任何一地出发10分钟可以进入快速通道出行。

为构建一个集地面道路、轻轨、空中索道等方式为一体的现代化城市立体交通体系打下坚实基础,为全市社会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城市交通服务。

加快城市智能交通设施建设。

按照国家智能交通建设的标准,结合我市城市道路的实际,编制智能交通建设专业规划,用五年时间基本实现城市道路电子智能化交通管理。

3.2 小区开发建设小区开发建设要按照新区开发与旧城改造并举的原则推进。

新区开发是扩大城市规模,拓展城市空间的有效途径;旧城改造是改变城市落后面貌,完善城市综合功能的重要手段;旧城改造促进新区开发,新区开发带动旧城改造,从而加快现代化大城市建设进程。

小区开发要按照城市分区规划和城市设计要求,体现各分区特点,以建设示范小区和健康住宅为目标,不断完善中心区,扩大建城区,提升城市整体形象。

在新区开发上,要以小康标准为基础,结合别墅式、庭院式、公寓式和经济适用房及廉租房的开发建设,完善住房类型,以适应不同消费群体的需要。

旧城改造要以配套完善市政公用设施、美化市容市貌、净化环境为目标,重点抓好城市道路网络和绿化景观的建设,树立城市品牌,努力把炳草岗建设成为以政治、文化、金融、商贸为主的现代化大城市中心城区。

3.3 山水园林城市建设城市生态环境建设要以“出门见青山,抬头见蓝天,江河常碧水,城市像花园”为标准,按照山水园林城市总体规划,结合城市净化、绿化、美化、亮化工程,以“一区、一带、一圈”为建设重点(一区即市区绿化;一带即江河沿岸绿化景观带;一圈即环城生态绿化圈,包括市区视野区荒山绿化、二滩和大黑山森林公园、攀枝花苏铁自然保护区等),建设“最宜人居”的山水园林城市。

3.3.1 市区绿化建设要以建公共绿地、居住区绿地、防护绿地为主,形成点、线、面相融合,垂直绿化和平面绿化相结合的绿化体系。

重点建设城市主干道绿化景观和中心公园,因地制宜建造人工湖、人造瀑布、小游园及街头绿地,营造风景林、生态林,把攀枝花建成湖面和绿地星罗棋布、城市建筑和城市森林相互交融的具有山地特色的花园城市。

3.3.2 江河沿岸绿化景观带建设金沙江横贯市区东西是我市城市景观难得的天然资源,要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优势,精心打造百里景观绿化江段。

以创造市民休闲、娱乐的生活岸线为目的,全力实施净化、绿化、美化、亮化、文化工程,适当点缀亭、台、楼、阁和现代雕塑,使两岸青山、现代建筑和沿江城市干道相映成趣,形成“昼夜两种景、一里一景观、船在江中行、人在画中游”的具有山地河谷特色的沿江景观带。

3.3.3 环城生态绿化圈建设以“三年种上树、五年绿起来”为目标,动员全市各方面力量大力开展植树造林荒山绿化活动,使市区视野区荒山全部披上绿装。

同时,要建设好二滩、大黑山两个森林公园和红格温泉生态旅游度假区,保护好苏铁自然保护区,努力构建我市环城生态绿化圈。

初步形成“满目青山衬蓝天,江河绿水映彩虹,城林园宅融一体,一步一景观不穷”的山地城市绿化景观。

3.4 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3.4.1 市政公用设施的建设要以配套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为目的,以满足城市居民日益提高的生产、生活需要为目标,加快市政公用设施的新建、改建进程。

到2007年市政公用设施服务水平接近现代化大城市标准,为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3.4.2 城市给排水设施建设在保证现有供水规模和质量的基础上,逐步实施供水设施的新改(扩)建工程,扩大供水规模,进一步改善原水水质,提高生活饮用水质量,试点建设直接饮用水系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