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癫痫药
二、卡马西平(Carbamazepine)
• 又称酰胺咪嗪。结构类似三环类抗抑郁药。
最初用于治疗三叉神经痛,并对躁狂-抑
郁症有效,现主要用于治疗各种癫痫。
体内过程
口服吸收良好,2-6h达血药峰浓度,约有
80%左右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在肝中代 谢为有活性的环氧化物。连续用药3-4w 后半衰期由开始35h缩短为17-18h,主要 因为肝药酶被诱导所致。因此,用药过程 中需要调整剂量。
3、抗躁狂作用:锂盐无效的躁狂、抑郁病
人应用,副作用少而疗效好。
不良反应
• 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头昏、眩晕、恶心、呕 吐和共济失调,手指震颤、皮疹、粒细胞
减少及血小板减少。
• 严重时出现骨髓抑制、肝损害和虚脱。
三、巴比妥类
• 苯巴比妥和扑米酮(primidone) • 本类除具有镇静催眠作用外,尚有抗癫痫
膜稳定作用:减少钠内流,抑制钙内流,导
致动作电位不易产生,降低神经细胞的兴奋性。
增强脑内GABA能神经的中枢抑制作用。
2、治疗中枢性疼痛综合症:对三叉神经痛疗效 较好,服药后1-2天见效,疼痛减轻,发作次数
减少直至完全消失;对舌咽神经痛及坐骨神经
痛等也有疗效。该作用与稳定神经细胞膜有关。 3、抗心律失常:与影响心肌细胞膜的电生理特 性有关,见第22章。
该类中许多药物的有效剂量个体差异大,一般应从小 剂量开始,逐渐增量,直至产生较满意的疗效而且不
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调整剂量宜慢,以临床反应或
TDM结果为依据。当增量至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仍不能 控制发作时应合并用药或更换药物。
第二节 抗惊厥药 (Anticonvulsion drugs)
• 惊厥(convulsion)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中枢神 经系统过度兴奋的一种症状,表现为全身骨骼 肌不自主的强烈收缩,呈强直性或阵挛性抽搐, 常见于高热、子痫、破伤风、癫痫大发作及某 些药物中毒等。 • 常用药物有巴比妥类、苯二氮卓类、水合氯醛 等,本节介绍另外一个可供静注或肌注的药物: 硫酸镁。
醛酸结合后经肾脏排泄。半衰期为15h。
生物利用度在80%以上。
不良反应
• 较轻,如轻微的胃肠道反应。近年来发现 有肝损害,表现为谷草转氨酶升高,少数
有肝炎发生,已有肝衰竭的死亡报告。
• 注意丙戊酸钠的药物相互作用问题。
六、苯二氮卓类
•地西泮:是治疗癫痫持续状态的首选药物,具有显 效快、较其他药物安全的优点。静注偶致呼吸抑制。 •硝西泮:主要用于癫痫小发作,特别是肌阵挛性发
抗癫痫药物的作用方式:可以有二种:①
直接抑制病灶神经元的过度放电,②防止 病灶异常放电向周围正常脑组织的扩散。 目前多数抗癫痫药物是通过后一种方式发 挥作用的。 抗癫痫药物的分类:按化学结构分为:乙 内酰脲类、巴比妥类、琥珀酰亚胺类、苯 二氮卓类及其它类。
一、苯妥英钠(phenytoin sodium)
2+
临床主要用于缓解子痫、破伤风等所致惊
厥;由于硫酸镁能扩张血管降低血压,用 于高血压危象。
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反应及防治
• 静脉注射速度过快或过量致血镁过高,引
起呼吸抑制、血压剧降和心脏停跳而死亡。
腱反射消失常为呼吸抑制的先兆,因此,
连续用药时应经常检查腱反射。
• 中毒时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并缓慢静脉
注射氯化钙或葡萄糖酸钙进行对抗。
• 副作用有嗜睡、眩晕、呃逆、食欲不振及恶 心、呕吐等。偶见白细胞、粒细胞减少,严 重者出现再障。
五、丙戊酸钠(Sodium valproate)
早年作有机溶剂用,后发现其本身即具有抗惊厥
作用,而且对大多数动物惊厥模型都有效。
广谱抗癫痫药。对各型癫痫发作都有一定疗
效。对失神小发作的疗效优于乙琥胺;对大发 作有效但不及苯妥英钠、卡马西平;对非典型
硫酸镁(Magnesium sulfate)
作用及应用
• 镁为机体生活必需元素之一,在神经冲动的传 递、神经肌肉应激的维持等方面均有重要作用, 也是体内多种酶的功能活动所不可缺少的一种 离子。血浆中Mg 的正常含量为2~3.5 mg/100
2+
ml,低于此浓度时会出现神经及肌肉组织兴奋
性升高。
硫酸镁口服不吸收,但由于其局部作用,
丧失,动作中断,但不抽搐倒地,持续数
秒钟即恢复,每日可发作数十次至百次,
多见于儿童。
部分性发作-大脑局部异常放电且扩散至大脑半
球某个部位所引起的发作,只表现大脑局部功
能紊乱的症状。常见的有: 1、精神运动性发作:主要表现为阵发性精神失 常,病人突然意识模糊,伴有无意识动作,可 持续数分钟至数日不等。
又名大仑丁(dilantin),为二苯乙内酰
脲的钠盐,1908年合成,开始作为镇静催
眠药,1938年发现具有抗癫痫作用,是目
前常用的非镇静催眠性抗癫痫药。
体内过程
• 口服吸收慢而不规则,达峰时间差异较大,
相差3-12h。不同制剂的生物利用度显著不 同,且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制剂呈较强碱 性,不能肌肉注射给药。 分布广泛,血浆蛋白结合率高,约8590%。
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1、抗癫痫作用:对精神运动性发作有良好疗 效,至少2/3病人发作得到控制和缓解。对 大发作也有效,对小发作效果差,可作为大 发作和部分性发作的首选药物之一。 • 抗癫痫作用机理与苯妥英钠相似,包括对神 经细胞膜的稳定作用和加强GABA能神经的 功能。
2、对中枢性疼痛有效,且优于苯妥英钠。 与稳定细胞膜有关。
主要在肝脏经肝药酶代谢,肝功能、联用其它
药物等对药物作用有影响。
总之,苯妥英钠常用剂量下的血药浓度个体差
异较大,临床上应根据患者用药后疗效与毒性
反应调整剂量,有条件时可通过临床药学指导 合理用药。
药理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
1、抗癫痫作用: 在不引起中枢全面抑制的剂量 就能起到抗癫痫作用,阻止惊厥症状的发生。
眩晕、精神紧张、头痛等。
药量过大及长期使用导致小脑-前庭系统功能
失调,表现为眼球震颤、复视,共济失调等, 严重者可出现语言障碍,精神错乱甚至昏迷、 昏睡等。 4. 齿龈增生 长期应用可使齿龈增生,多见于
儿童及青少年,发生率为20%,口服Vc可减轻。
5. 造血系统反应 四氢叶酸预防。 6. 骨骼系统 7. 其它反应
长期服用可致叶酸缺乏,发生巨幼红
细胞性贫血,可能本药抑制叶酸吸收和代谢。可用甲酰
本药诱导肝药酶,可加速Vit D的代谢, 偶见男性乳房增大,女性多毛症,淋巴结
长期应用可致低血钙。必要时应用Vit D预防。
肿大,孕妇服用可偶致畸胎。静脉给药速度过快,对心
脏电生理影响大,故应缓慢,必要时配合心电监护。
药物相互作用
丙二酰胺。药物原型和2个代谢产物均有抗
癫痫作用。 • 对大发作和局限性发作疗效较好,对精神运 动性发作也有效,但对小发作无效。 • 不良反应为镇静、嗜睡、眩晕和共济失调等。 偶可发生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白细胞减少、 血小板减少。
四、琥珀酰亚胺类
• 乙琥胺(Ethosuximide)
• 只对失神小发作有效,其疗效不及氯硝西泮。 但副作用少,耐受性产生少,是防治小发作 的首选药物。对其他癫痫无效。作用机理是 通过刺激突触前膜释放GABA实现。
小发作的疗效不及氯硝西泮;对复杂部分性发
作与卡马西平相似。
抗癫痫作用机理:
(1)增加谷氨酸脱羧酶的活性,抑制
GABA转氨酶的活性,增加脑内GABA的 浓度; (2)与Bz类类似,从受体水平提高GABA 能神经的功能。
体内过程
• 口服吸收迅速而完全,血浆浓度1-4h达高 峰,体内主要代谢为丙戊二酸,与葡萄糖
• 与苯妥英钠竞争血浆蛋白结合部位的药物:丙戊酸 钠、保泰松、磺胺药、水杨酸类、苯二氮卓类、口 服抗凝血药等。 • 肝药酶抑制剂能提高苯妥英钠的血浓度:氯霉素、 异烟肼等。 • 肝药酶诱导剂可加速苯妥英钠的代谢:苯巴比妥、 卡马西平。 • 本身具有肝药酶诱导作用,能加速皮质类固醇、避 孕药等的代谢。
2、局限性发作:为大脑皮层局部神经细胞群受
病理刺激而引起,表现为一侧面部或肢体肌肉
抽搐或感觉异常。如抽搐发展到对侧则可出现 意识消失,全身抽搐。 癫痫发作类型中,以大发作最常见,部分病 人可同时出现二种以上类型的发作。
癫痫的发病机制:不完全清楚。
多数患者脑组织中存在局部病灶,其中大
量神经元突然同时去极化时产生高频率、 同步化、爆发式放电,并向病灶周围正常 脑组织扩散,导致更加广泛的脑组织兴奋, 引起癫痫发作。
作及婴儿痉挛等。
•氯硝西泮:是这类药物中抗癫痫谱比较广的药物。
可用于各型癫痫,尤其用于小发作,静脉注射也用
于治疗癫痫持续状态。对肌阵挛性发作、婴儿痉挛 也有效果。
七、抗癫痫药物的临床应用
• 一年内偶发1~2次者,无需用药。
• 选择药物种类的主要依据是癫痫发作的类型。
• 癫痫为慢性疾病,一般须长期用药甚至终生维持用药。
抗癫痫药和抗惊厥药
第一节 抗癫痫药 (Antiepileptic Drugs)
癫痫是一类慢性、反复性、突然发作性的神经
系统疾病,发作时多伴有脑局部病灶的神经元 兴奋性过高,而产生阵发性的异常高频放电, 并向周围扩散而出现大脑功能短暂失调的综合 症。 临床表现为不同的运动、感觉、意识和植物神 经功能紊乱的症状。可伴有脑电图的异常,发 病率约占人群的0.5%。
根据发作时的症状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全身性发作-异常放电涉及全脑,导致突然意识 丧失。最常见的为: 1、大发作:强直-阵挛性发作。病人突然意识丧 失,先出现全身强直,然后转为阵挛性抽搐,持 续数分钟,最后疲劳性昏睡。 如连续发作,持续昏迷者,称为癫痫持续状态。
2、小发作:又称失神性发作,以突然意识
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