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行业协会自律功能的缺失与拓展

我国行业协会自律功能的缺失与拓展

2008年9月第10卷 第5期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Ji ang su U n i versity(Soc i a l Sc i ence Editi on)Sep .,2008V o.l 10N o .5我国行业协会自律功能的缺失与拓展宫宝芝1,赵 倩2(1.江苏大学法学院,江苏镇江212013;2.西南政法大学研究生院,重庆400031)[摘 要]在市场经济秩序构建中,作为对市场失灵和政府失控的矫正,行业协会的自律功能逐渐得到各界的关注和认同。

近年来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推动下我国行业协会获得迅猛发展,但由于旧有惯性思维、立法不完善、自我定位偏差等各种障碍性因素的存在,行业协会在市场经济体系中的应有功能并未得到有效发挥。

温州民间商会的成功经验表明,行业协会欲要拓展其自律空间、确立其行业管理地位,对内需要提升服务质量,对外要积极主动参与政府市场规制活动,同时还需努力完善协会内部民主治理机制。

[关键词]行业协会;市场经济;行业自律;温州民间商会[中图分类号]F4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604(2008)05-0036-05[收稿日期]2008-04-25[基金项目]2007年度江苏省教育厅省属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07SJ B820002);江苏大学人文社科重点建设项目(J DR2006A04)[作者简介]宫宝芝(1972 ),女,天津人,讲师,法学硕士,从事宪法学、行政法学研究;赵 倩(1984 ),女,河北遵化人,硕士研究生,从事宪法学、行政法学研究。

近来,因香港电影 色 戒 而引发的有关中国电影分级的讨论屡见报端。

本文无意讨论当下的中国是否应该建立电影分级制度,笔者感兴趣的是,在这场热烈的争论中相关行业协会的表现及其影响。

令笔者遗憾的是,登场发表看法的既有广大电影观众、电影从业人员,也不乏电影经营者以及各路媒体记者,还有代表官方的国家广电总局,但其中恰恰不见笔者所关注的、本不应置身于局外的一个重要利害关系人中国电影领域的相关行业协会。

反观美国、英国、日本等电影市场相对成熟的国家,承担着制定电影分级标准、对电影进行审查监管以及级别评定等行业管理事务的正是相关领域的行业协会。

国内相关行业协会无动于衷的表现从一个侧面突出反映了当下我国行业协会自律功能的缺失与角色失调。

一、行业自律:市场调节与国家干预之间的第三条道路19世纪末期,信奉亚当 斯密所开创的自由企业制度和自由市场机制的人们蓦然发现,市场这只 看不见的手 有其自身无法克服的局限:不完全竞争、自然垄断、信息不对称、公共产品不足等自由竞争的天然副产品阻碍着市场按照理想化方式运行。

作为对 市场失灵 的回应,国家干预主义逐渐大行其道,国家权力涉及的领域日益扩张。

反垄断、改造经济结构、提供公共产品、维持物价稳定等越来越多的经济职能被收至政府麾下[1]。

后来的实践表明,政府这只 有形之手 虽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较为有效地修补市场缺陷,但由于信息不完全、官员滥用权力、微观经济主体抵触等原因,国家干预也一样不能达到理论上的应然状态。

为了探寻国家干预与市场调节之间的衡平之道,20世纪70年代末期西方国家掀起了大规模的新公共管理改革运动。

人们希望通过削弱国家干预从而使政府放松对社会经济活动的管理,政府职能的社会化和市场化成为他们的共同选择[2]。

政府职能的社会化和市场化意味着政府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重新确立自身职能,原来由政府承担的部分管理职能和公共服务将被推向社会和市场。

在这一背景下,企业自发形成的行业性组织逐渐浮出水面,得到理论界的青睐,被视为可矫正市场失灵与政府失误的第三条道路。

相对于市场调节和国家干预,行业协会在微观经济管理方面具有不可取代的独特优势。

一方面,行业协会掌握着全面而翔实的行业讯息从而能够减少因信息不对称而引发的政府决策错误。

同时,行业协会属企业自发组织,其在行业管理中的运行成本大部分由会员企业分担从而降低了公共行政开支,有利于控制政府机构膨胀。

另一方面,也是最为突出的,行业自律章程属典型的内部规则,往往能得到会员的自觉遵守,其运行具有实效高、成本低的优势。

英国学者哈耶克将规则分为内部规则和外部规则,内部规则来自于谈判、协商和妥协,是利益各方重复博弈和均衡的结果,因此这种内在规则一旦产生,无需借助外在强制力量就能够为人们自觉遵循[3]。

在我国,自1949至1978年间,政府不仅高度控制政治领域,同时也是经济、社会领域的唯一权力主体。

当时的中国, 整个社会高度政治化,政治的强制原则贯穿于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之中,政治逻辑统治一切领域,直至家庭生活和个人的内心世界。

[4]61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启动了我国社会由 政治主导型 向 经济主导型 的历史性变迁,伴随着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我国政府改革也迈出了新的步伐。

1993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 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 的政府改革目标,将 制订和执行宏观调控政策,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 确定为未来政府核心职能。

此后我国最高决策层在多部重要文件中一再强调要 转变政府职能 。

种种迹象表明,我国政府正在有目标、有计划地将自身定位由 划船人 向 掌舵人 转化。

在政府退出微观经济领域后,留下的权力空间将回归市场、企业和社会中介组织,这一未来发展方向已经在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得到确认。

二、行业协会自律功能未得到有效发挥的障碍性因素对于我国行业协会在经济发展特别是在行业管理中应当发挥的作用,原国家领导人朱镕基同志曾表达过这样的期望, 我觉得日本在机构设置上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它是市场经济,但宏观控制也很严。

它是通过几千个行业协会来解决问题的。

它负责给企业分配销售额;产品过剩了,由行业协会出面关闭效益差的工厂,再由同行业其他工厂帮助这些厂家转产别的产品;产品供不应求时,由行业协会决定哪个厂家改建扩建,扩大生产。

这有效地防止了重复建设,盲目建设。

由此看来,我国的行业协会也应该改造一下了 [5]。

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也同样指出,坚决把政府不该管的事交给中介机构,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等组织的作用。

学界则更是对行业协会的角色定位充满期待,希望其能在市场调节与国家干预之外构建起另一种行业治理体系。

时至今日,经历 体制内 和 体制外 两种生成机制[6],行业协会现已多达59783家(至2006年底),成为我国规模最为庞大的社团组织,但其作用往往仅限于培训、咨询、调查、统计、会议交流等浅层次,与理想中的地位和价值相去甚远。

归纳起来,阻碍行业协会发挥其自律功能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第一,社会舆论对行业协会存在误解、误读从而降低了行业协会的社会影响力。

我国行业性社团虽然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即出现,但其社会影响力往往仅及于行业内部,一般民众对其知之甚少。

长期致力于行业协会研究的张经先生甚至为此专门撰文呼吁,希望媒体 补一补 有关行业协会商会基本知识及其重要功能的 功课 [7]。

最近两三年社会公众对行业协会逐渐熟悉起来,但遗憾的是,由于少数 行为不端者 (如实施价格垄断的 方便面协会 )频遭媒体曝光,行业协会的整体形象并不美好。

相对而言,由于职务关系,国家行政机关人员对行业协会的了解程度较高,但国资委一份名为 我国工商领域行业协会政策环境研究 调查报告揭示[8],虽然政府工作人员大多理解行业协会的理论定位,但在实际工作中却往往将其当作 安排离退休老同志发挥余热的机构 ,甚至将那些 忙不完、做不完 的行政工作推给下属的行业协会。

在诸如此类的狭隘思想指导下,我国行业协会的成长实际上难以得到相关政府部门的支持,发展空间受到很大约束,应有的行业自律功能也无法充分发挥。

第二,相关政策、政府文件一直未明确界定行政执法与行业自律的界限,从而严重束缚了行业协会实施行业自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虽然行业协会对于经济秩序构建的地位和价值已经得到理论界的充分认同,但由于在市场调节、国家干预与行业自律之间并不存在天然的划分界限,因此 第三条道路 的通行必须以国家通过法律、法规等形式明确界定行业自律与国家干预的分界线作37宫宝芝,等 我国行业协会自律功能的缺失与拓展为前提条件,以防止出现权力的真空或冲突。

我国最高决策层虽反复强调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要求政府将那些 管不好、管不了以及不便管 的事务转交给企业、市场和社会中介组织,但却未进一步就其中的范围和界限问题做出明确而具体的阐释。

国务院2007年发布的 关于加快推进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 是迄今为止内容最为全面的政府指导性文件,虽然其中明确提出 行政执法与行业自律相结合 ,但对于行业协会自律职能的范围界定,只是笼统地概括为 健全各项自律性管理制度 、 建立完善行业自律性管理约束机制 ,并未就行业自律的具体范围做出规定。

与此同时,理论界关于行业自律的探讨虽然并不鲜见,但对于行业自律的具体内容却少有深入且富于建设性的意见。

实践中,相关政府部门对行业自律大多持谨慎观望的态度,少有突破性举措,绝大多数行业协会为 明哲保身 而表现出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的消极态度。

前述我国电影分级争论中,相关行业协会之所以一直保持沉默恐怕也出于上述考虑。

第三,大多数行业协会甘于现状,缺乏自我提升、大胆尝试的冲动和实际行动。

前述社会环境不理想、法制不完备等不利因素虽然阻碍了行业协会自律功能的发挥,但其毕竟仅仅属于外部因素,真正遏制行业协会发挥作用的是其自身存在的种种内在缺陷。

首先,行业协会的服务水平尚未得到企业的普遍认可,因而逐渐丧失了吸引力和凝聚力。

行业自律一般出现在行业发展的较高阶段上,它以行业内部的高度组织化为前提条件。

[4]215高度组织化源自于企业对协会的高度认同,后者只有通过为会员提供全面、贴心的服务才能得到前者的信任和尊重。

遗憾的是,由于在生成机制、管理体制、人员安排、思想观念等方面存在着 先天不足 ,我国大部分行业协会特别是占据主导地位的官办行业协会自产生起,就未能树立起足够强烈的服务意识。

不能切实为会员服务的行业协会,虽具有行政合法性但缺少社会合法性,徒有行业组织的名义实际得不到企业的垂青, 高度组织化 也就无从谈起。

其次,经费困难是所有行业协会面临的共同性问题,严重限制了该类社团的活动空间。

国资委 我国工商领域行业协会政策环境研究 调查报告显示,被调查行业协会的总体情况是,会费收入能满足60%以上经费需要的仅占17.5%,大部分行业协会的会费收入额还达不到运作需要的30%。

由于经费困难,许多行业协会的活动只能限于办办简报、一年开一两次会议而已;也还是因为经费紧张,很多行业协会被迫压低人员工资和福利待遇,从而失去了对专业人才的吸引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