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玉树州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调查分析

玉树州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调查分析

玉树州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调查分析内容摘要玉树州是一个地处高原的民族自治州,地广人稀,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宗教氛围浓厚。

玉树是从封建农奴制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残留着封建农奴社会的痕迹,经济发展起点和社会发育程度低,综合州力与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和青海省其他州地市相比,经济总量小,经济实力弱。

畜牧业经济发展缓慢,产业结构不合理,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教育卫生发展滞后,干部职工健康状况差,工资福利待遇偏低,民族宗教工作形势复杂,反分裂反渗透任务艰巨。

尽管玉树州的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着种种不利因素,但它是青海省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玉树的经济社会发展状部对于青海省的稳定、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正确对待玉树目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立足州情,通过改善农牧区基础设施条件、加快小城镇建设、促进教育和人的全面发展、加大扶贫力度、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环境建设等措施,加快玉树发展步伐,使玉树能在青海的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玉树州经济社会发展问题计划方针绪论玉树州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地处三江源头,境内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在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海拔最高。

全州土地总面积22.3万平方公里,占青海省总面积的37.2%。

至2006年底全州总人口29.7万,平均每平方公里1.1人。

其中藏族28.88万人,占总人口的97.2%,在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主体民族人数比例最高。

玉树藏族自治州,位于青海省西南边陲,地处青藏高原腹地。

素有名山之宗、江河之源、牦牛之地、歌舞之乡的美誉。

她北依茫茫昆仑山、南靠巍巍唐古拉,两大山脉南北对峙,其中宽约400余公里。

东有蜿蜓峻峭的巴颜喀拉山,西有缓坡漫岭的可可西里山,年平均气温在零度以下,有“生命禁区”之称。

这里群山错落,东西呼应,其间长约500余公里。

在群山拱卫之中,玉树州的地势高高隆起,高出海平面4000—5000米,群山之中,海拔5000米以上的山峰有2000余座,海拔6000米以上的山峰有30多座,其中有些为无人登顶的处女峰在群山怀抱中,长江、黄河、澜沧江等几大河流均发源于此。

“玉树”是藏文译音,含义为“遗址”,将音、意相连,则是“在故址上盛开的美玉之树”因玉树地区海拔高,植物少,过去人们也称其为“树贵如玉”的地方。

历史上,玉树土司本为囊谦千户属下的25族份之一,但因其牧地处于内地官员往返青海与西藏之间的要津,久而久之,内地竟然只知玉树,而忽略囊谦为这一地区的总称,今玉树藏族自治州的名称就是渊源于此。

根据玉树境内外发现的众多古代文化遗址推测,早在两万多年前,玉树地区就有人类活动。

历史上,玉树居民应为羌人后裔,公元前384年—前362年,居住于青海湖东部的一支羌人向西迁徙数千里,其中一部分迁至今天的玉树地区,与当地土著居民相结合,逐步发展成今天的玉树藏族。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勤劳勇敢的玉树人在不断吸取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在这块高原上创造了具有自己鲜明特点的雪域文明。

玉树自古就是唐蕃古道的重镇,是青藏高原的古代文化——南部的卡若文化与北部的卡约文化交汇之地,这片古老的土地有着在牛背上、雪野里、绿茵中保存的悠久历史;血脉中流动着马上民族的文化,在雪域高原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地理、历史和文化区域。

这里有享誉中外的玉树歌舞,丰富多彩的服饰文化,独具特色的民间手工艺品,规模盛大、内容丰富的赛马节以及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因素而形成的具有其自己鲜明特点的宗教文化艺术……玉树藏族自治州总面积(含唐古拉乡)26.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1/3强。

全州现有玉树、称多、囊谦、杂多、治多、曲麻莱6个县,州府所在地玉树县结古镇,北与省内海西蒙古藏族自治州相连,东与本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相通,东南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毗邻,南与西同西藏自治区的昌都和那曲交界,西北角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巴音郭勒蒙古族自治州接壤,可以说玉树地处于整个藏区的核心地带。

玉树州总人口约30.08万人,其中97%以上是藏族,是全国少数名族自治地区(包括省、地区、县、乡所有区划单位)中主体民族比例最高的,也是青海省内唯一的康巴方言地区。

玉树州内居住的其它民族主要有汉族、回族、土族、撒拉族和蒙古族等。

气候条件玉树深处青藏高原腹地,四周是连绵的群峰,中间密布江河湖水,气候十分独特。

主要特点是高寒缺氧、日照时间长、紫外线强。

在玉树的东部地区如结古、囊谦,年平均气温在零上4度左右,而在西部的杂多、治多、曲麻莱地区,年平均气温则在零下2度左右。

玉树高原一年可以说只有冷暖两季,冷季长达七、八个月,暖季只有四、五个月,气候比较干燥。

但玉树的年温差不大,日温差则较大。

玉树的降水情况;东部多、西部少;日数多、水量少、蒸发量大;夜雨多、日雨少,降水强度一般不大。

由于降水的高度集中,加之地形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玉树州内冷季大风盛行,沙暴天气较多。

暖季冰雹、雷雨出现次数频繁。

同时,因海拔高,形成气压低、沸点低和空气含氧量低的特点,空气含氧量仅为海平面含氧量的1/2-2/3。

目录1 、玉树州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8)1.1经济总量小 (8)1.2社会发育程度和生产力水平低 (8)1.3财政贫穷 (8)2 玉树州经济社会发展所存在的问题 (9)2.1地方财力严重不足,调控支撑能力极弱 (9)2.2畜牧业经济发展缓慢 (9)2.3产业结构不合理,比重严重失调 (9)2.4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发展后劲不足 (10)2.5以教育卫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发展滞后 (10)2.6群众健康状况差,职工工资福利待遇偏低 (11)3、解决上述问题的措施和构想 (12)3.1改善农牧区基础设施条件 (12)3.2加快小城镇建设 (12)3.3解决教育和人的全面发展问题 (13)3.4 关注农牧区公共医疗卫生和生活环境 (14)3.5 重视人与白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环境建设 (14)3.6 高度重视三江源生态保护区的就业和再就业工作 (16)3.7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16)3.8 解决专项资金历史欠帐问题 (17)3.9继续实行基层政权基础设施建设扶持政策 (17)3.10 提高干部职工福利待遇 (17)4、玉树地区灾后经济发展趋势 (18)4、1产业结构 (19)4、2丰富的旅游资源 (19)4、3 发展高原特色旅游业时存在的问题 (20)1 、玉树州经济社会发展现状1.1经济总量小“十五”,全州实现地区总值仅为12.96元,仅占全省的2.7%;固定资产投资仅有7.29亿元,仅占全省的1.99%,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亿元。

横向比较,地区间和区域间的“两级化发展”趋势加剧,差距不断拉大,综合州力与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和青海省其他州地市相比,经济总量小,经济实力弱。

1.2社会发育程度和生产力水平低玉树是从封建农奴制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残留着封建农奴社会的痕迹,经济发展起点和社会发育程度低;大部分群众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原始落后,农牧业投入多,产出少,劳动生产率低,增长方式仍然处在粗放的外延扩张型阶段;自然经济氛围浓厚,市场经济发育失天不足,极少数具有现代气息的小城镇与传统落后的广大农牧区并存。

1.3财政贫穷全州支柱财源极少,入不敷出,欠帐多,赤字严重,地方财政收入仅占总财力的4%左右,95%以上全靠上级财政补助,是典型的“吃财政饭”。

支出结构不合理,生产性支出少,非生产性支出多,总财力的97%以上用于工资性支出。

2 玉树州经济社会发展所存在的问题2.1地方财力严重不足,调控支撑能力极弱随着禁采砂金、禁伐林木第一系列保护生态环境措施的实施及农牧业税和农业特产税的免征,原本有限的税源进一步萎缩,几近枯竭。

地方财力的严重不足,使“保工资、保稳定、保运转”的难度加大,根本谈不上“保重点”,支撑经济建设和调控经济运行的能力不强。

2.2畜牧业经济发展缓慢畜牧业是玉树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是农牧民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料。

但由于受气候、人口增长等因素的影响,草场退化严重,载畜能力降低,畜牧业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上世纪八十年代,一年牧民搬迁转场的次数最多不超过3次,而现在的转场次数明显增加,奋斗我年来刚刚实现半定居的一些牧民,不得不重新过起“逐水草而居”的原始“乞牧”生活。

同时,大雪、早霜、低温、干旱、冰雹等自然灾害频繁,农牧业生产一直在“遭灾—恢复—发展”和“再遭灾—再恢复—再发展”的恶性循环中徘徊,使原本脆弱的畜牧业生产元气大伤,农牧民赖以生存的牧业经济陷入困境。

2.3产业结构不合理,比重严重失调第一产业基础条件差,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限,发展后劲不足;第二产业受环境、资金、技术、人才的影响,先天性发展环境差,国有企业绝大多数破产和关闭,至今没有一家有规模上档次的工业企业;第三产业受自然地理条件、投资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加之财政投入不足,无法形成优势经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难度也很大,非公有制经济的产值权占全州地区生产总值的极少部分。

2.4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发展后劲不足城镇水、电、师长待公共配套设施不完善,脏乱差问题突出。

县城、重点乡镇、生态移民区基本没有防洪安全设施和排水设施,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

全州境内的公路分布密度低,等级质量差,通行能力弱,养护难度大。

绝大多数乡村不通班车,出行难、运输难的问题比较突出。

能源建设滞后,农牧业基础设施落后。

畜牧业基础设施仅限于草场围栏和畜棚建设,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

种植业仍然延续着“二牛台杠”的传统落后方式。

由于诸如资金缺乏条件的限制,使许多能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大项目、好项目都被迫搁置。

项目争取难、资金到位难、项目实施难的“三难”问题突出,使玉树错失了许多大好的发展机遇。

2.5以教育卫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目前,全州没有一个县实现“两基”目标,“两基”人口覆盖只占很小的百分点。

学校办学条件差,3至4名学生合用一张课桌,70至80名学生同挤一间教室的现象比较普遍,大多数学校仍然沿用几根粉笔、一块黑板、一本课书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差,生活费标准低,营养不良的问题普遍存在。

卫生事业发展滞后,群众看病难的问题突出。

全州医疗卫生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低,尤其是乡镇卫生院,每名卫生技术人员的服务半径超过160平方公里。

科研经费不足,科技人才缺乏,科技力量薄弱,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不到20%。

通讯、广播、电视、体育、文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严重影响着农牧民群众整体素质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2.6群众健康状况差,职工工资福利待遇偏低由于高寒缺氧,生存环境恶劣,人群机体病变率高,人均寿命短的现象突出,人的生命极其脆弱。

成年人中有96%以上的人程度不同地患有高原性心脏病、高原红细胞增多症、高血压、高原性肺水肿、风湿性关节炎、肺心病、胆结石等疾病,且发病率高。

由于生存环境恶劣,在职职工中年龄超过45岁的,许多人因为健状况恶化,过早地丧失了工作能力,不得不离岗休养,浪费了宝贵的人力资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