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高级病房楼方案设计说明1、总说明位于中原大地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是河南省最具规模的现代化综合性医院之一,它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也是全省最大的高级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基地。
医院现有床位1700余张,年门诊量约80万人/次,是全省乃至全国著名的“百佳医院”和“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在承担着繁忙日常医疗业务的同时也担负着河南全省两千余名老干部和一千多名高级干部的就医任务。
院内,原有的干部楼级有一千床位,且设施老化,抗震和防火都不能满足干部医疗工作的使用要求。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医院关于内部交叉感染管理、人性化的家庭化医疗服务已受到高度重视,也被人们普遍接受。
根据实际需要,一所设施先进,环境优雅,生物安全防范措施完善,更能尊重病人隐私的高级病房楼的建设也势在必行。
1.1设计宗旨——在设计理念中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主题;——通过建筑突出了“人性化服务,数字化医院,生态化院容,创新化科技”的现代医院的品质;——严格“洁—污分流,医患分流”的设计概念,符合现代先进医学功能流程;——建筑风格大度而内敛,明快又不失庄重,为所在地区树立崭新的建筑形象。
1.2设计依据◇设计招标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卫生部有关标准◇院区地形及总平面图、总平面规划图◇国家与行业现行的规范、标准2、总体规划2.1新建高级病房楼位于医院中心区域,原干部病房楼位置,占地约为8532㎡,基地南邻城市干道,给病人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疗养治病环境。
通过新建病房楼的建设,也将使医院环境得到较大改善。
2.2在新楼建设期间将保留原有病房楼和营养食堂的使用功能。
建成后将拆除原有干部病房,将其改建成一块供病人休闲散步和人员集散的绿化广场。
新建高级病房楼的主要出入口设在大楼的北侧。
根据高级病房的使用特色,在院区广场东侧留有适量的停车位,同时,也设有地下车库,可停车10辆。
车辆被限制进入绿化广场的中心,以避免对休养人群的干扰。
3、建筑单体设计新建高级病房楼是一幢集治疗、康复、休养为一体的综合性病房大楼,大楼的五~十九层为各层护理单元,四层为手术层,三层为中心供应和营养食堂,二层为医院康复理疗和体检中心,底层为出入院大厅和中心药房。
3.1交通组织3.1.1大概内部主要交通区域设于大楼西侧,共设四台医梯供病人及医务人员使用。
3.1.2大楼污物梯设置污物间内,使污物在大楼内部的流动范围降至最低,同时也避免了污梯与人流疏散楼电梯交叉干扰,在楼内取消了污物楼梯,东侧电梯可主要用于医疗物资运输。
3.3.3在每层护理单元,套间区域专设一台专用电梯以保证重要人物的个人隐私和安全防范。
3.2护理单元新建高级病房楼护理单元着重于人性化和交叉感染管理要求,遵循医患分流和洁污分流的原则。
3.2.1护理单元里,医生区域和病员区域分区明确。
3.2.2医生由专用入口进入医生区域,既保证医疗工作不受干扰,同时也可有非常时期提供必要的生物安全保障。
3.2.3病房间以单床间为主,东西两侧设有适量双人间和高级豪华套间,每护理单元以20床为主。
必要时单人间和双人间可根据需要进行转换,所有病房都有充足的阳光和疏通的通气环境。
3.3手术室本方案手术室设计根据净化手术室的使用要求汲取国际国内最为流行的单元式和双走廊式的布置形式特点进行组合。
手术层共有手术室六间,包括一间DSA介入手术室。
均为净化手术室3.3.1手术层共可分为:医生区、麻醉区、手术区、家属等候区、污物处理区等五大区域。
3.3.2手术室内流线共可分为:医生路线、病人术前路线、医疗器械路线和污物输送路线等四条流线。
手术病人家属被限制在电梯前室区域内,确保了医患分流和洁污分流的两大原则。
手术污物在手术结束后暂存于每两间手术间之间的污物存放室,经打包后在规定时间送至污物处理室。
3.4.中心供应作手术室重要的辅助功能中心供应设置于手术层下侧三层西侧,按最新的清洗消毒工艺流程设置,分类清洗,打包消毒和无菌存放三大区域。
3.6.其它用房病房楼三层的西侧为营养食堂。
康复理疗中心和体检中心设置在大楼的二层,便于人流出入,同时也限制非相关人员进病房区域。
大楼底层设置了中心药房和出入院登记处,宽敞的入口门厅,入院治疗的病员提供舒适安怡的休息环境。
3.7建筑形体与立面建筑形体应反映建筑的内涵.。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高级病房楼建筑造型着重突出建筑的时代特点,汲取中原交货稳重、大气的特点,与医院周边建筑环境遥相呼应,成为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体建筑形象的一个新的亮点。
3.8技术经济指标3.9消防设计本建筑属一类高层建筑,耐火等级为一级。
3.9.1防火分区及安全疏散大楼设置有火灾自动报警和自动灭火系统,防火分区面积按照:地下室不超过1000平方米、地下车库不超过4000平方米、地上不超过2000平方米设计。
主楼每层为一个防火分区,每个防火分区有两个安全疏散出口。
病房部分疏散距离不大于48米,袋形走道不大于12米;其余部分疏散距离不大于60米,袋形走道不大于15米。
3.9.2防火构造及内部装修防火构造严格执行《高层民用建筑防火规范》规定执行;内装修按照《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执行。
3.9.3设备设施给排水:设有室内外消火栓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轻水泡沫灭火系统;暖通:设有防排烟系统;电气:设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消防联动控制系统、火灾应急广播系统、应急照明和应急疏散诱导照明。
3.10环境保护及节能墙体材料均采用新型轻质砌块,不用粘土砖,达到环保节能效果。
大楼生活和医用废弃物均由医院统一打包回收,送至医院现院区垃圾处理站、焚烧炉集中处理。
生活污、废水经处理及消毒后达标后排至市政管道。
废气排风口的位置避免在人员逗留区,真空气体等污废气体高空排放。
产生噪音的设备及设备机房均采用隔声降噪措施。
外墙采用石材、哑光金属板和透明低反射玻璃有效防止光污染。
外窗采用中空玻璃,达到空调节能效果。
设备优先选用节能型产品。
总体环境中最大限度种植绿化、美化环境。
3.11卫生防疫绝大多数病房朝向为南向,因此能获得较好的日照,符合规范要求;平面布置严格洁污分流,避免交叉感染;污、废水经处理及消毒后达标排放,生活用水过滤消毒处理后使用;空调通风系统按洁污流线分区单独设置,保持各区域适当的压力梯度,防止交叉感染。
室内外空气流通,最大限度引入室外新鲜空气。
在空调、新风系统采用消毒、抗菌、过滤等措施减少细菌滋长的可能。
3.12无障碍设计方案在建筑入口,大厅,垂直电梯,卫生间,诊疗室,病房,手术室等处均采用无障碍设计。
4、结构设计4.1设计依据4.1.1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高级病房楼招标文件的技术要求。
4.1.2 现行的国家结构专业设计规范、规程及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1)《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4.1.3 自然条件:基本风压 W0=0.40KN/m2基本雪压 S0=0.25 KN/m2雪压分布区 II区最大冻土深度 270㎜4.1.4 地震基本烈度 7度地震加速度 0.15g地震分组为第一组4.2设计要求4.2.1设计基准期为50年,环境类别一类4.2.2 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二级4.2.3 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乙类4.2.4 抗震设计设防烈度7度,地震加速度为0.10g4.2.5 结构抗震等级:框架二级、抗震墙二级。
4.2.6 地基与基础设计等级为乙级4.2.7 楼(屋)面使用荷载标准值病房楼均布活荷载标准值 2.0KN/m2 。
4.3结构设计大楼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楼屋面板均采用现浇楼板,以加强整体性。
4.4地基与基础设计由于场地工程地质较差,要满足上部结构荷载要求需采用桩基础。
考虑到施工期间不能影响临近病房楼和办公楼的正常使用,减少环境污染,利于环境卫生,并给病人提供一个较好的医疗和休息环境,经综合考虑采用静力压桩或钻孔灌注桩桩基方案。
4.5抗震设计4.5.1 本建筑地段处郑州市,本工程为大型综合医院中的高级病房楼,抗震设计设防烈度7度,地震加速度0.15g,抗震设防类别为乙类,抗震要求比较严格,设计中除严格执行抗震规范要求外,构造措施需按8度考虑。
地基基础应根据场地条件按国家现行规范要求采取一定措施。
4.5.2 抗震概念设计:施工设计时,应选择合理、明确的计算简图及地震传力和耗能途径,设置多道抗震防线和良好的应变能力,采取相应的构造措施加强构造间连接,遵照强柱弱梁、强剪弱弯的原则,合理布局,非结构构件,如:女儿墙、构造柱、圈过梁等要连结可靠。
5、给排水设计5.1给水排水条件a.临近的大学路及建设东路均有市政给水管、雨水管及污水管。
b.院区水源为城市自来水。
分别从大学路、建设东路市政给水管上各引入一根DN150的进户管,并有水表计量,水压为0.2Mpa。
院区给水管呈环状管网,管径为DN150,设置有室外消火栓。
c.院区排水体制为分流制。
雨水排入金水河,污水排入院区污水处理站,处理达标后排入大学路市政污水管。
5.2 用水量标准及小时变化系数:住院病人与陪护人员:400L/人.天,Kh=2.0,300床。
医护值班人员:200L/人·班,Kh=2.0空调循环水补水:按循环水量的2%计;真空泵补水:按循环水量的2%计;未预见水量:按日用水量的10%计。
室内消防水量:30L/s;延续时间2小时。
室外消防水量:20L/s;延续时间2小时。
自动喷水灭火用水量:30L/s;延续时间1小时。
5.3 设计用水量汇总表5.4给水系统设计5.4.1室内给水系统一至三层由室外给水管网直接供水,四至十九层采用水箱、变频水泵、分区联合供水方式。
竖向共分四区:一至三层为一区、四至八层为二区、九至十三层为三区,十四层以上为四区,并保证各分区水压不大于0.3Mpa。
地下室设V=450 m3的消防水池一座。
设消防水泵、屋顶设一座V=20 m3的消防水箱。
5.4.2热水系统热水用水定额:住院病人与陪护人员:200L/人,Kh=2.4,300床医护值班人员:130L/人·班,Kh=2.4热媒为蒸汽,拟由院区锅炉房供应。
本次设计设全循环热水供应系统,系统分三个区,分区同冷水系统二、三、区四,各区均为全循环系统,每个系统设两套汽水热交换器,两台热水循环泵,热交换器出口水温控制在65°C。
回水温度控制在55°C,补充水由同区生活泵供给。
5.4.3开水系统每层设电开水器,集中供应。
5.4.4循环冷却水系统根据空调制冷机组要求,设置循环冷却水系统,在屋面设冷却塔,制冷站设循环水泵及电子处理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