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5章复习题、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

第15章复习题、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

第十二章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名词解释:1. 赛前状态:人体参加比赛或训练前,身体的某些器官和系统会产生的一系列条件反射性变化,这种特有的机能变化和生理过程称为赛前状态。

表现: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物质代谢加强、体温升高及内脏器官活动增强。

其生理机理属自然条件反射赛前反应的大小:与比赛性质、运动员的比赛经验和心理状态有关。

比赛规模越大,离比赛时间越近,赛前反应越明显。

运动员情绪紧张、训练水平低、比赛经验不足也会使赛前反应增强。

赛前状态对运动能力的影响及调整:准备状态型、起赛热症型、起赛冷淡型2. 准备活动:指在比赛、训练和体育课的基本部分之前进行的身体练习,为即将来临的剧烈运动或比赛做好准备。

生理作用 : (1)调整赛前状态 (2)克服内脏器官生理惰性(3)提高机体的代谢水平,使体温升高(4)增强皮肤的血流量有利于散热,防止正式比赛时体温过高。

准备活动作用的生理机理: A.准备活动神经中枢产生兴奋性提高的痕迹(后作用) 正式比赛时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处于最适宜水平,调节功能得到改善,内脏器官的机能惰性得到克服,新陈代谢加快,有利于机体发挥最佳机能水平。

准备活动后间隔45分钟,其痕迹效应将全部消失。

B.在每次训练或比赛前做准备活动,也会形成条件反射。

所以,准备活动所产生的生理效应也有条件反射的作用3.极点:在进行剧烈运动开始阶段,内脏器官活动满足不了运动器官需要,出现一系列暂时性生理机能低下综合症。

表现为呼吸困难、胸闷、肌肉酸软无力、动作迟缓不协调、心率剧增及精神低落等症状,这种机能状态称“极点”。

原因:内脏器官的机能惰性与肌肉活动不相称,①运动开始时供氧不足;②大量乳酸积累使血液pH值偏。

→大脑皮质运动动力定型暂时遭到破坏。

4.第二次呼吸:“极点”出现后,植物性神经与躯体神经系统机能水平达到新动态平衡,生理机能低下综合症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这时人体的动作变得轻松有力,呼吸变得均匀自如,这种机能变化过程和状态称为“第二次呼吸”。

原因:①运动中内脏器官惰性逐步得到克服,氧供应增加,乳酸得到逐步清除;②运动速度暂时下降,使运动时每分需氧量下降,以减少乳酸的产生,机体的内环境得到改善,被破坏了的动力定型得到恢复。

5.运动性疲劳:指在运动过程中,机体的机能能力或工作效率下降,不能维持在特定水平上的生理过程。

特点:①把疲劳时体内组织和器官的机能水平与运动能力结合起来评定疲劳的发生和疲劳程度;②有助于选择客观指标评定疲劳,如心率、血乳酸、最大吸氧量和输出功率在其一特定水平工作时,单一指标或多指标同时改变都可以来判断疲劳。

疲劳:机体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一特定水平上和/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6. 超量恢复:运动时消耗的能量物质及各器官的系统机能状态在这段时间内不仅恢复到原来的水平,甚至超过了原来的水平,这种现象称为超量恢复。

超量恢复一段时间后又会回到原来水平。

特点:超量恢复的程度和出现的时间与所从事的运动负荷有密切关系。

在一定范围内,肌肉活动量越大,消耗过程越剧烈,超量恢复越明显。

如果活动量过大,超过了生理范围,恢复时间会延长。

超量恢复是客观存在的规律。

7.进入工作状态:在进行体育运动时,人的机能能力逐渐提高的生理过程和机能状态叫进入工作状态。

8.真稳定工作状态:在进行强度较小、时间较长的运动时,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机体吸氧量和需氧量保持动态平衡,这种状态称为真稳定工作状态。

9.假稳定工作状态:当进行强度大、持续时间较长的运动时,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吸氧量已达到并稳定在最大吸氧量水平,但仍不能满足机体对氧的需要,这种机能状态为假稳定工作状态。

思考题:1.进入工作状态产生的原因是什么?1)反射时动作越复杂,有关中枢之间传递延搁时间就越长,进入工作状态需要时间也就越长2)内脏器官的生理惰性 a.植物性神经机能惰性比躯体性神经大传导速度慢; 突触联系较多。

b.神经-体液调节作用2.试述运动性疲劳产生机理的学说。

1)“衰竭学说”观点:能源物质的耗竭依据:长时间运动产生疲劳的同时常伴有血糖浓度降低,而补充糖后工作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提高现象2)“堵塞学说”观点:代谢产物在肌组织中堆积依据:疲劳时乳酸堆积而引起肌组织和血液中pH值的下降,(1)阻碍神经肌肉接点处兴奋的传递,影响冲动传向肌肉.(2)抑制果糖磷酸激酶活性,从而抑制糖酵解,使ATP合成速率减慢。

(3)pH值下降还使肌浆中Ca++的浓度下降,从而影响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的相互作用,使肌肉收缩减弱。

3)“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学说”观点:pH值下降、水盐代谢紊乱和血浆渗透压改变。

依据:当人体失水占体重5%时,肌肉工作能力下降约20%-30%。

高湿作业工人因泌汗过多,达严重疲劳时,给予饮水仍不能缓解,但饮用含0.04%-0.14%的氯化钠水溶液可使疲劳有所缓解4)“保护性抑制学说”观点:大脑皮质产生了保护性抑制依据:贝柯夫研究发现,狗拉载重小车行走30-60分钟产生疲劳时,一些条件反射量显著减少,不巩固的条件反射完全消失。

雅科甫列夫发现,小鼠在进行长时间工作(10小时游泳)引起严重疲劳时,大脑皮质中r-氨基丁酸水平明显增加,该物质是中枢抑制递质。

此外,血糖下降、缺氧、pH值下降、盐丢失和渗透压升高等,也会促使皮质神经元工作能力下降,从而促进疲劳(保护性抑制)的发生和发展。

5)“突变理论”观点:运动过程中三维空间(能量消耗、肌力下降和兴奋性改变)关系改变所致。

6)“自由基损伤学说”自由基:指外层电子轨道含有未配对电子的基团,如氧自由基(O2·)、烃自由基(OH·)、过氧化氢(H2O2)及单线态氧产生部位:细胞内,线粒体、内质网、细胞核、质膜和胞液中都可以产生。

作用:由于自由基化学性活泼,可与机体内糖类、蛋白质、核酸及脂类等物质发生反应,因而造成细胞功能和结构的损伤与破坏3.试比较不同类型运动的疲劳特点和实践意义。

不同运动项目的疲劳存在一定的规律性,短时间最大强度运动疲劳是因肌细胞代谢变化导致ATP转换速度下降;较大强度,较短时间运动所造成的疲劳往往是由于乳酸堆积所致;长时间中等强度运动的疲劳往往与肌糖原大量消耗、血糖浓度下降、体温升高脱水和无机盐丢失有关。

在非周期运动项目中,技术动作的不断变化和动作技能的复杂程度是影响运动性疲劳的重要因素。

一般认为,习惯性的,自动化程度高的和节奏性强的动作不易疲劳,而要求精力高度集中以及运动中动作多变的练习,则较易产生疲劳。

静力性运动疲劳的产生就其细胞代谢来讲和短时间大强度运动项目的运动性疲劳相似,但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相应的部位持续兴奋,肌肉中血流量减少以及憋气引起的心血管系统功能下降更为明显。

4.减轻“极点”反应的主要措施:①继续坚持运动;②适当降低运动强度;③调整呼吸节奏,尤其要注意加大呼吸深度。

一、是非判断题1.条件反射形成后,只要与比赛相联的有关刺激一出现,赛前反应也就会发生。

( )2.比赛规模越大,赛前机能反应越大;越临近比赛,机能反应也越明显。

( )3.赛前状态不一定对人的工作效率都起良好作用。

()4.运动强度越大,训练水平越低的人,“极点”出现的也越晚而且越不明显。

()5.“极点”出现说明躯体与植物性机能的不适应达到了高峰。

()6.假稳定状态下,人体需氧量明显高于摄氧量,肌肉收缩的能量供应完全靠无氧氧化。

()7.起赛冷淡一般是由于赛前兴奋性过低所致。

()8.“第二次呼吸”出现标志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开始步入稳定状态。

()9.无论运动量大小运动后均能引起超量恢复。

()10.疲劳是运动能力下降的暂时现象。

()11.不同的能源物质,出现超量恢复的时间不同。

()二、选择题:1.赛前状态对人的工作能力( )都起良好作用。

A 一定 B.不一定2.准备活动可使体温升高,肌肉粘滞性( ),肌肉收缩速度( ),肌力( )。

A 升高B 降低C 增加D 减少E 不变3.赛前状态是人体在比赛或训练前,各器官系统发生的一系列( )变化。

A.条件反射性 B.非条件反射性4. 随着比赛的临近,心率( ),血压( )越明显。

A.加快 B.减慢 C.升高 D.降低5.“极点”的出现,说明大脑皮质运动动力定型暂时紊乱,运动中枢内( )占优势。

A 兴奋过程 B.抑制过程6.人体运动时,躯体性机能惰性比植物性机能惰性( )。

A 大 B小 C 差不多7.运动强度越大,训练水平越低“极点”出现越( ),消失越( )。

A 早B 迟8.儿童少年进入工作状态的时间比成年人( ) A、长 B 短 C 差不多9.在下列运动项目中,“极点”常出现在( )。

A 短跑 B 中长跑 C 超长跑10.中长跑是在( )下进行的运动,超长跑是在( )下进行的运动。

A.稳定状态B.真稳定状态 C.假稳定状态11.假稳定状态下运动时所摄取的氧量受( )水平的限制。

A 吸氧量B 最大吸氧量C 耗氧量D 最大通气量12.现代生理学实验研究表明,( )的消耗对疲劳的发生更为重要。

A. ATP B.ADP C.AMP D. CP 13.乳酸堆积引起肌肉疲劳,主要是通过肌肉中( )下降所造成。

A.PO2 B PCO2C、PH值 D.肌糖元14.“突变”学说与其他几种有关疲劳生理机理的学说不同之处,就在于它将( )和( )综合在一起看疲劳的发展。

A.肌糖元消耗 B.能量消耗 C.兴奋性下降 D.应激性15.运动生理学中,将脑至脊髓所产生的疲劳统称为( ),运动神经以下所产生的疲劳统称为( )。

A 外周疲劳B 中枢疲劳C 局部疲劳D 全身疲劳16.目前认为疲劳时,心电图S-T段( ),T波可能( )。

A 上移 B 下移 C 倒置 D 正立17.疲劳时肌电振幅上升或下降,肌电图功率谱( ),低频成分( )。

A 右移B 左移C 增加D 减少18.赛前状态是指人体在比赛或训练前某些器官系统产生的系列()性变化。

A.条件反射B.运动条件反射 C.自然的条件反射 D.人工条件反射19.对人的工作效率不起良好作用的赛前反应有()。

A.血糖适当升高 B.血压适当升高 C.尿频 D.心率适当升高20.“极点”产生早晚与下列那些因素无关()。

A.年龄 B.训练程度 C.气候条件 D.教练员21.“第二次呼吸”出现标志着()。

A.进入工作状态结束 B.准备活动的结束 C.稳定状态的结束 D.疲劳的恢复22.“第二次呼吸”现象是人体()功能增强所致。

A.植物性 B.运动性 C.植物与运动性 D.肝脏解毒23.“第一拐点”是发生在运动过程中()状态下。

A.准备活动 B.进入工作 C.稳定 D.疲劳24.“第二拐点”出现意味着机体开始进入()状态。

A.工作 B.疲劳 C.恢复D.稳定25.运动员参加100米跑比赛时,机体处于()状态下工作。

A.高乳酸 B.低乳酸 C.有氧 D.有氧与无氧混合26.400米跑运动员比赛时机体处于()状态下工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