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哲学主观题常见题型及分析报告

哲学主观题常见题型及分析报告

哲学主观题的方法和技巧哲学主观题通常以情景材料为依托,着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答问题的能力。

解答哲学主观题,要求学生根据情景材料和提问指向,对所学知识进行重新整合,形成一个新的知识结构体系,而不是对所学知识的简单再现。

一、审设问明确答题范围和角度1、审设问明确答题范围。

主观题一般由材料和设问构成。

认真阅读设问非常重要。

材料蕴涵着知识点,而设问却规定着答案的范围。

通过审设问明确使用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还是历史观、价值观、人生观的相关知识来分析回答问题。

例题:某贫困地区县政府要组织群众开垦荒山,可是荒山上长满了一亿多株的酸枣树,新树种不活,老树又挖不掉。

于是县政府组织农科人员对荒山进行实地考察,同时借鉴外地经验,从外地购入枣树进行接穗。

经过 5 个村的试验,使经济价值不大的酸枣变成了经济价值很大的甜枣。

“一花引来万花开”,试验成功后,调动了农民承包荒山的积极性,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使得该地群众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矛盾分析法的有关知识,说明该县政府是如何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

如果不看问题,可以写的知识点要比实际答案多得多。

比如“一切从实际出发”、“联系的观点”等都可以写。

但此题已经做了限制,即“运用矛盾分析法的有关知识”,所以答案就不能多写。

2、审设问明确答题角度。

一般说来,提问不外乎三种:“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从难度看是逐渐加深,从知识点看“是什么”和“为什么”侧重于原理,“怎么样”侧重于方法论意义。

从能力要求看,“是什么”主要考查知识能力,“为什么”主要考查分析能力,“怎么样”更倾向于考查适用能力,所以,不同的提问角度要求同学们作出相应的不同的解答。

如上题设问的是“怎么办”的问题,侧重于方法论意义角度。

可见,审题时仅仅看材料是不够的,还要认真看清范围规定和提问角度。

二、审材料分“两步走”在“审设问”之后,要提炼出与问题相适应的哲学观点,这其实也是审题,而且是审题最关键的步骤。

第一步对材料做全面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分层并概括出其大意,用单句或词组写出来。

具体做法是:每一层概括为一个短句或词组,全段再概括出一句或几句,划出重复部分。

这样做是为了更清楚地看出其所蕴涵的哲学观点。

如上题,我们可以概括出这样四个层次:第一层次:开荒困难,老树不让新树。

第二层次:考察、借鉴、接穗。

第三层次:试验、(接穗)酸枣变甜枣。

第四层次:经验推广、脱贫致富。

第二步是在第一步概括的基础上,对每一层次作分析,提炼出哲学观点。

分析时要注意的是并非一个层次只能提炼一个观点,在哲学常识中,一种现象可以用几种观点来解释是很常见的,而且有几个现象共同反映了一个观点。

如上题:“开荒困难,老树不让新树”可以得出“矛盾普遍性”的观点;“考察、借鉴、接穗”反映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观点;“(接穗)酸枣变甜枣”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观点;“试验”和“经验推广、脱贫致富”共同反映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的观点。

这种提炼观点的方法看来有点机械,却显得很有条理性,尤其对那些面对主观题觉得无从下手的同学而言,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三、组织答案“四注意”组织答案是题目最终的完成,也是考生知识和能力的展示,因此显得尤其重要。

一般说来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1 、注意结合材料组织答案时,首先要写出观点,而且表述要到位,关键词不能漏,当然仅仅写出观点还不够,结合材料进行分析是很重要的。

有些学生不知道该怎么结合,最简单的方法是摘录材料中的句子,指出体现什么观点。

2 、注意答题角度答题角度一定要根据提问作出对应的回答。

如上题问的是“该县政府是如何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答案3 、注意答题语言规范语言首先要简洁,句子要通顺、达意,同时要注意学科性,答题时一定要运用一些学科术语,体现哲学性和政治性。

如果没什么把握,尽量用课本上的原句。

4 、注意价值取向由于哲学常识是思想政治课,所以有一个意识形态的问题,这要求在答题时要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如关于环境,人口等问题时,态度要明确,在阐述观点,结合材料之后,旗帜鲜明地表达个人倾向。

哲学十种主观题常见题型及分析题型一:体现类(是什么)上述材料体现了哪些(什么)哲学道理(或蕴含着什么哲学道理)?【说明】体现类的设问一般是: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的/是如何实现的/文化是……/是怎样做到……的等。

有时直接点明了知识范围,有时则没有。

【解题思路】这类题的解题思路是:先撒网,撒向设问中的知识范围,再结合材料找体现了哪几点,然后再将理论与材料联系起来。

【答案一般模式】是:理论+材料或材料+理论。

即①体现了/做到了/在坚持××理论;上述材料中……(结合材料论述)体现了这一点/是它的具体表现;②……(材料中的表现),这体现了××理论。

例题:(2010年安徽卷37题第3问)上题知识范围为矛盾分析法,我们先将“网”撒向它;然后结合材料和前两问进行组织答案。

【答案】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既要全面分析问题,又要抓住重点、分清主次(理论),如在看到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消费水平的变化和差异时,又要抓住收入影响消费这个重点(材料的表现)。

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理论)。

问题不同,分析和解决的方法不同,如运用收入影响消费的知识分析材料一,运用政府管理与服务的知识分析材料二,解答上述两个问题(材料的表现)。

题型二:意义类(为什么类、依据类)【说明】意义类(为什么类、依据类)其设问一般是:“试说明……的意义”,“为什么要……”;“谈谈……必要性/重要性”;“谈谈……的依据”;“试说明……的依据”等等。

【解题思路】先找准设问的本质是什么(透过现象看本质)或找相关联的知识点、知识范围;然后依据设问要求组织答案,答案模式是理论(理论一般包括原理及方法论)加论述。

在答案的后半部分一般要加上这样做有利于/会推动或就是因为/就是基于等表述。

例题:(2010年江苏卷35题第1问)重视和善于学习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碰撞激荡的多元文化,为了进一步完善党的执政方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中共十七届四中会全提出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大战略任务。

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唯物论的有关知识说明建设学习型政党的依据。

上题要求依据材料,阐明建设学习型政党的唯物论依据。

本题可先列知识点,再与村料对比来解答。

【答案】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原理)。

这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方法论)。

建设学习型政党就是要从实际出发,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论述)。

②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原理)。

这要求我们遵循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方法论)。

建设学习型政党就是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以此作为行动的依据(论述)。

题型三:措施类(如何做类、怎么办类、启示类)上述材料给我们哪些哲学启示?【说明】其设问一般是:运用××,谈谈应如何做到……/应如何解决……/谈谈解决……的建议、思路、措施/给我们什么哲学启示等。

重点是考查考生能否从提供的材料中悟出哲学道理,强调回答问题要有针对性。

【解题思路】怎么办类是要求解决问题的,答案一般采取:应采取/要坚持/该努力等。

对于启示类题目,一般应从三方面考虑:一是材料说明的道理,先要分析材料;二是要明白我们应该怎么办,应吸取什么教训,坚持什么、反对什么;第三,结合设问和材料,抽象出给我们的启示。

一般情况下,偏重于回答“怎么办”,答题时格式应为“原理+材料说明的道理”或是“原理+应该怎么办”,不必展开去分析。

例1:(2010年北京卷38题第4问)材料一: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关系到我国竞争力和民族的未来。

物联网有望成为我国抢占新一代信息技术前沿的桥头堡,成为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新引擎。

我国政府必须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及早谋划,有所作为。

材料二:当前,物联网发展在研发水平、行业标准、人才队伍、相关政策、国家安全和个人隐私保护等方面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

物联网是创新的成果,物联网的进一步发展仍然要以不断的创新为动力。

运用《生活与哲学》中有关创新作用的知识,说明如何促进物联网的发展。

上题考查考生创新作用知识(三点作用)的掌握,及调动和动用哲学原理的能力。

【答案】相关主体应增强创新意识,进一步加强物联网的核心和关键技术的创新;根据物联网发展的客观要求,适时调整与此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部分和环节;在实践中变革思维方式,不断发现和建立新的联系并拓展物联网的应用范围。

题型四:辨析题【说明】辨析题也即分析说明类题,要求我们依据一定理论,对所给观点作一分为二的分析。

其设问一般是:运用××,分析上述现象/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认识/对上述现象进行评析/谈谈你对上述现象的看法等。

【解题思路】标准答案模式一般是:①是什么(理论)+②为什么(分析)+③怎么样或怎么办,分析部分一般要采取一分为二的思路;有时可简化成理论加论述(一分为二)。

(例:2010年全国新课标卷39题第1问)材料一: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的世界经济危机期间,美国极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涌现出“百老汇”、“好菜坞”等知名文化品牌,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一文化产业大国;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日本和韩国注重发展文化产业,迅速成为文化产业大国。

有人据此认为:经济不景气成就文化产业发展是一条规律。

当前,世界经济不景气,对于我国部分省市落实文化强省(市)发展战略,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也许是不可多得的“良机”。

运用哲学知识,对材料一中“经济不景气成就文化产业发展是一条规律”的推断的合理性和严谨性作简要评析。

上题要求既指出其合理性,又要指出其严谨性。

由推断可知,本题考查知识为哲学中联系的客观性及规律的相关知识,在作答时要求结合材料一。

【答案】(1)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相应的条件(理论即联系的客观性),经济不景气时,经济结构调整的压力和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契机。

美日韩的例子也说明了该推断有一定合理性【合理的一面】。

规律是事物运动的本质、必然、稳定的联系(理论即规律的含义)。

经验有一定的事实基础,但不同于规题型五:是如何(怎样)做到XXX的?是如何(怎样)坚持XXX此类题型的特点是,材料不问“是什么”或“为什么”以及“体现什么”,而是考察“怎么做”。

因此,答题时要注意:1、不需要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必须回答“怎么做”、“如何做”;2、回答时不许把观点和材料相结合,切忌观点和材料两张皮;3、回答时注意多角度思考,把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结合起来例题:材料一:建国以来。

国家投入大量资金整洁江河,兴修水利.仅长江中下游就完成40亿立方米的土石方,修筑和加固堤岸3500余公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