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问题研究作者:曲乐袁书凤尚亚丹来源:《新学术论丛》2012年第06期摘要: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主要表现在地区、城乡、校际间的配置不均,其中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尤为突出。
本文从人、财、物力三个方面对我国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现状进行考察,分析造成资源配置不均衡的主要原因是客观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和诸多制度存在不完善之处,进而提出解决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的策略建议。
关键词: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均衡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人们对教育公平问题的关注程度显著提高,教育均衡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而义务教育作为教育的基础阶段,它要成为完全意义上的公共物品,必需满足两个前提条件,一是政府要继续加大投入,满足任何适龄儿童的入学需求并取消任何收费;二是教育资源的配置趋向均衡。
据统计,2006年我国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了99.3%,①基本上实现了义务教育阶段入学机会的平等。
然而,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教育发展仍然存在着明显的不均衡,其中城乡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尤为突出,而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是教育均衡的基础和前提,因而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问题的讨论具有重要意义。
一、教育资源配置的内涵和外延(一)教育资源配置的内涵教育资源配置,主要是指各级政府或其他投资主体,在一定时期内将所拥有的有限的教育资源,通过不同的渠道、方式和程序配置到各级各类学校中,以取得好的办学效益。
(二)教育资源配置的外延教育资源主要包括财力、物力和人力资源三个方面。
其中:财力资源主要是指各级政府为发展教育事业而进行的经费投入;物力资源主要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在发展教育事业中所需的固定资产的投入,包括教学场地、图书资料、仪器设备和实验设施等办学条件;人力资源主要是指各级各类学校所拥有的师资总量与规模,也就是师资队伍。
那么教育资源配置就包括财力资源的配置、物力资源的配置和人力资源的配置。
二、我国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现状由于教育资源包括财力(经费投入)、物力(办学条件)、人力(师资队伍),以下的现状从这三个方面进行考察。
(一)经费投入的不均衡我国义务教育低水平普及阶段,除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占GDP比例偏低,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占整体比例和财政性义务教育经费比例偏低外,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经费投入的不均衡,而这种不均衡直接体现在义务教育生均经费上。
这里选取生均教育经费进行考察是因为生均教育经费是反映教育经费情况的根本指标,它能够比较准确的反映出教育经费提供和使用的程度,也可以通过它观察教育经费满足教育事业发展需要的程度。
根据2003年至2007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统计出来以下我国城市和农村初中和小学生均教育经费支出状况的表格,如下表1:为了方便看出城市与农村生均教育经费的差距,以上表格可以反映到如下两个折线图,图1是全国初中城市与农村义务教育生均经费支出比较,图2是全国小学城市与农村义务教育生均经费支出比较。
通过这两个折线图可以明显的看出城市和农村生均教育经费存在着不小的差距,而且五年来都没有缩小的趋势。
(二)办学条件的不均衡国家教育督导团发布的《国家教育督导报告2005》中显示:2004年,小学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城乡之比为2.9∶1;初中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城乡之比为1.4∶1。
③许多城市的学校现代化教学设施一应俱全,而农村的很多学校校舍不足,设备短缺,办学条件还远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最低要求。
城市重点学校可以得到数千万元的政府财政资助,拥有先进的教学设备、实验室、图书馆和体育馆,使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方式,而农村学校只能在破旧的教室里上课。
虽然近年来国家对农村和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和转移支付不断增加,城乡之间在教学仪器设备配备方面的差距仍然很大。
(三)师资队伍的不均衡2008年国家教育督导报告显示:2007年,全国小学中高级职务教师比例为48.2%,城市高于农村9.5个百分点以上,初中中高级职务教师所占比例为48.7%,城市高于农村19.2个百分点。
它反映出我国城市与农村师资分配的不均衡。
④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师范类高校培养的大批本专科毕业生充实了基础教育的教师队伍,极大改善了师资长期紧缺的问题。
但由于城乡条件的差异,大部分毕业生留在了城市,回农村的毕业生较少,优秀生更少。
城市学校的师资结构趋于合理,形成比较健全的教师队伍和可持续发展的教研梯队,而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没有建立合理的师资结构。
农村落后的条件不能吸引人才,培养的优秀教师也在不断单向流入城市。
三、我国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原因分析造成我国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原因较为复杂,主要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制度、政策和法规等因素制约。
(一)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经济是教育发展的保障因素之一,经济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财力资源配置的总量、结构和规模,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决定教育供给能力的差异。
城乡二元社会结构长期存在,结果城市获得了长足发展,而农村却发展缓慢,时至今日城乡发展水平不可同日而语。
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决定了教育资源总量上的差距,尽管近年来中央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但历史形成的城乡资源配置不公平的惯性在短期内仍无法削除,从而导致了城乡义务教育财力资源配置上的不平衡。
(二)义务教育财政拨款体制不健全我国现行的教育财政拨款体制是分级财政体制,中央和省级政府掌握主要财力,但对教育的投入却不大,而县乡政府财力薄弱,却要承担绝大部分义务教育投入的责任。
这是导致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重要原因。
另外,我国现行的教育财政拨款体制是按基数法和“一定几年不变”的原则进行的,很难真正反映出地方的实际需要。
(三)义务教育投资管理体制不完善我国的义务教育投资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管理体制,中央把义务教育经费的筹措责任与分配权力过多地下放给地方政府,在基层地方政府自律性不强、对义务教育不够重视的情况下,难以保证资源的合理配置。
(四)教育政策与法律法规存在漏洞义务教育发展政策法规反映了国家对义务教育的重视程度,对教育资源配置的影响非常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实施细则》当中存在着一些漏洞,影响这义务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第30条规定:“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新建、改建、扩建所需资金,在城镇由当地人民政府负责列入基本建设投资计划,或者通过其他渠道筹措;在农村由乡、村负责筹措,县级人民政府对有困难的乡、村可酌情予以补助。
”这说明政府区别对待城镇和农村的义务教育,城镇建校由政府负责出资,农村建校由农村负责出资,政府只对有困难的乡、村“酌情补助”,而且没有对补助做出具体的制度安排,对促进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影响甚微。
四、我国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策略(一)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农村教育发展落后,很大程度上的根源在于农村教育经费不足,因此,建立完善的农村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是实现城乡教育发展的关键,只有充足的资金保障,农村中小学的危房改造、布局调整、信息化建设、师资配置等问题才能够真正得到解决。
教育经费是资源配置的主要方面,为教育公平提供了可能。
农村地区历史欠账太多,在一段时期内必须加大中央和省级政府转移支付的力度,加大教育投入总量,才能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
(二)建立合理的教育经费投入比例有关部门必须严格按照规定,不仅要依法保证用于实施义务教育的财政拨款增长比例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保证按照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义务教育费用逐步增长,还要保证教职工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
各级政府在财政预算中,要均衡安排义务教育经费,在资金投入和项目规划上向农村和薄弱学校倾斜。
(三)制定和完善有关教育投资的法律法规面对教育投入存在的问题,借助于政策和法律来规范和保证教育投入很有必要。
提议建立完备的教育投资法律规范,引导和促进个人教育投资、民间资本进入教育市场。
为了保障适龄儿童得到尽可能平等的教育,我们应考虑设立义务教育的基本投资水准作为举办义务教育的“基准线”,政府应保证投资水平高于或至少是不低于此基准线,从而确保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儿童能够获得最基本的教育资源,体现教育的公平性。
(四)建立省级教师资源统一调控机制中央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如:大学生志愿者服务西部计划、农村教师“特设岗位”、国家重点师范高校免费师范生教育制度,旨在吸引大学生到西部、到农村、到最需要教师的基层,以便改善农村学校的师资结构,提高师资水平,提升教育质量。
但农村还没有形成较合理的师资结构、稳定的教师队伍,其主要原因是:城乡教师的收入差距过大,农村不能提供优越的生活条件和较好的发展机遇。
因此,需要建设省级教师资源调控机制,在一省范围内统筹考虑各地、各校的师资结构和教师队伍建设。
由省级财政部门统一制定教师薪酬标准,普通和重点学校、城市和农村学校均实行同级别管理,同级同酬,同工同酬,特别对边远农村地区从事教育的教师发放地区补贴,教师工资由省级财政保障。
(五)努力发展农村经济,缩小城乡经济差距这是实现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保障。
农村教育落后的根源在于农村经济发展的落后,因此,要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增加农村的经济实力和经济总量,创造优越的物质条件和发展条件,实现城乡优质资源有效的双向流动,才能实现城乡义务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最终实现城乡教育更高水平上的公平。
五、结束语要实现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需要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
城乡之间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的现象是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逐渐形成的,不可能一朝一夕就能彻底改观,需要我们长期不懈的努力,从政策、制度、法律等多方面渠道不断改进,才能不断的使城乡之间义务教育资源的配置向着一个良好的趋势发展,这也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1]中国教育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2]中国教育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3]中国教育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4]中国教育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5]中国教育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6]国家教育督导团,国家教育督导报告2005——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公共教育资源配置状况[J].教育发展研究,2006(5).[7]国家教育督导报告2008(摘要)——关注义务教育教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8]李敏.浅析我国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问题[J].科技信息,2008(31).[9]李星云.论我国义务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J].江海学刊,2006(6).[10]马佳宏,彭慧.偏差与平衡:城乡义务教育财力资源配置问题研究[J].教育与经济,2006(4).[11]崔盛.从教育经费投入上统筹城乡义务教育[J].2008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2008.[12]刘波.论教育资源在城乡间的公平配置[J].甘肃科技纵横,2008(3).[13]王靓.我国义务教育资源公平配置问题的实践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