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语言保护_现状与对策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语言保护_现状与对策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语言保护:现状与对策3孙春颖(浙江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与教育学院,浙江金华321004)[摘 要] 近年来由于我国政府的主导和公众的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保护工作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成为社会热点问题。

随之而来的是语言保护工作的逐渐升温。

本文介绍了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政策法规,以及在“非遗”保护工作中对濒危语言及少数民族语言和方言进行保护的状况。

本文还分析了我国在基于“非遗”保护的语言保护工作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语言保护的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语言保护;现状;对策[中图分类号]H0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110(2009)05-0074-08 从20世纪末开始,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保护问题日渐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

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委会第155次会议通过了《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条例》;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会议正式通过了“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迄今为止最有权威、影响最大并且最具法律效力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简称《公约》)[1][p.297]《公约》根据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列出了五方面项目,第一方面就是“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1][p.446]实际上将语言纳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范畴。

自2001年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申报和公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实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和保存。

以此为基础,2008年11月正式设立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在已经公布的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有不少是以语言为载体的“口头传说和表述”,如史诗、戏剧、说书说唱艺术等,更值得注意的是有一些语言也被列为代表作,如“加利弗那语言、舞蹈和音乐”、“瓦雅皮人的口头和图画表达形式”等,中国的昆曲和蒙古族长调民歌(与蒙古联合申报)也榜上有名。

可见,如何保护语言并使之更好地发挥承载作用,是“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方面。

一、国家及地方的相关法规和政策1.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立法及政策支持近年来,中国政府对“非遗”保护的立法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

2003年11月,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组织起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草案),2004年8月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

同月,中国正式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200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进一步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出了指导意见。

[3]与此同时,国务院推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

同年12月,国务院发出《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周六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

[4]2008年01月,文2009年9月第41卷第5期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Sep.,2009Vol.41No.5 3[收稿日期]2009-08-06 [作者简介]孙春颖(1976—),女,吉林省吉林市人,浙江师范大学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对外汉语教学、第一语言习得、汉语传播及规划史。

化部向国务院报送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草案(送审稿)》。

经多次修改完善和广泛征求意见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已列入全国人大立法程序。

[2]各地政府也纷纷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地方法规立法规划。

2004年,福建省出台了国内最早的非物质文化保护地方立法《福建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古语言文字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就被列入了民族民间文化。

目前,大部分省区都已制定了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一些省也已把“非遗”保护的立法工作列入了省人大重点立法计划。

[2]在这些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公约和立法草案中,都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之一就是“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对于濒危语言、少数民族语言以及方言的保护来说,是除《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等法规以外的又一道法律保障。

在加速立法的同时,中国政府也给予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以极大的政策支持。

2003年1月,文化部与财政部联合国家民委、中国文联启动了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

此后,中央和地方财政对“非遗”保护工作的投入不断增加,中央财政从2003年投入600万元到2007年投入9000万元,目前累计已达3.86亿元;2005年至2008年的4年中,省级财政共投入约2.59亿元。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为语言保护提供了经济保障,如从2002年开始,国家每年投入专项保护经费1000万元抢救、保护昆曲,同时起到了保护用于演唱昆曲的“中州韵”的作用。

[2][3][5]2.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和代表作体系为了与世界性的“非遗”保护活动接轨,中国除了积极申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外,还逐渐建立起国家和省、市、县四级名录体系,以便具体实施对“非遗”的保护。

2006年5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同时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建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具有重要的示范和推动作用。

同年12月起实施由文化部颁发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以加强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保护与管理。

2008年6月,国务院又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及《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

两批名录共涉及保护单位2110个。

同年,我国确定了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加强了对文化和生态保护区和“非遗”项目传承人的保护。

此后,各地各级政府在积极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也纷纷公布了地方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建立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据不完全统计共有4155项。

一些市、县也建立了本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推动“非遗”保护工作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2]在四级名录中,所占比重最大的就是主要通过语言表现的民间文学、传统戏剧和曲艺。

无疑,对这些文艺样式(包括传统音乐中的民歌)加以保护,实际上就是对民族语言和方言的保存和保护。

各级名录中还有不少与语言文字有关的代表作。

较多的是将文字作为保护对象,如水族仍然存活的象形文字“水书”与世界上唯一女性专用文字———湖南省江永县的“女书”于2006年一起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汉字书法、藏文书法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名录;在大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列有明初用汉字记录当时白族语言的“方块白文”。

一些带有地方特色的语言现象也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如“邯郸成语典故”是2006年5月河北省公布的代表作之一;[6]撒拉族谚语2007年入选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7]与中古汉语较接近的常州方言、甚至还有些字保留古代读音的演绎古诗方式“常州吟诵”2006年被列入江苏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8]更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濒危民族语言、少数民族语言及方言也直接作为“非遗”代表作进入了名录。

2006年8月,云南省公布了《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第一部分就是“濒危民族语言文字”,包括耿马县傣绷文、贡山县独龙族语言、怒江州怒族“若柔”语言3项;[9]福州市不但通过先后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扶・57・ 第5期孙春颖: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语言保护:现状与对策持福州地方传统艺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大力保护和推广福州话,而且于2008年6月将福州话列入市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0]福州话还曾于2007年作为推荐项目申报第二批省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1]除建立四级名录保护体系外,我国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还主导实施了形式多样的保护措施。

如开展全国普查,制定保护规划,加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生态保护区的保护等等。

政府主导下由社会团体、机构和公众共同参与“非遗”保护工作的机制正在形成。

[3]2008年“两会”期间,“非遗”的保护传承成为代表和委员们关注的热点,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要加强民族文化遗产保护。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语言保护状况我国一直有不少学者致力于抢救濒危语言、保护少数民族语言和方言的调查、研究工作。

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者们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和方言展开调查并整理存档,出版了不少方言词典、少数民族语言丛书等书籍;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中心自2001年起展开“中国濒危少数民族语言调查研究”活动,每年调查2至3种语言,使用文字记录、录音、录像等现代化手段对即将消亡的语言进行抢救性记录,出版相应的丛书。

[12]“非遗”保护的大规模开展,语言保护问题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

1.有利于语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层出不穷每年的“文化遗产日”,我国都会围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主题举办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展览、演出、论坛、表彰等活动。

其中,书法艺术展览、中国戏曲展览演出、少数民族歌谣演出等活动都是有利于语言保护的。

2006年第一个“文化遗产日”之时,国家博物馆展出了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等珍贵书法作品;在中国文化遗产日专场晚会上,展示了昆曲,并增加了泉州南音、侗族大歌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艺术研究院还主办了“中国戏曲剧种保护展”,等等。

[1]2008年的“文化遗产日”更是推出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精选各地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以传统戏曲为主,包括福建高甲戏、山东柳琴戏、浙江的婺剧、安徽的傩戏等,[13]使人们不但认识了这些地方戏曲艺术,而且认识了这些戏曲赖以表达的各地方言。

教育部、国家语委于2007年9月正式启动了“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2008年初,教育部还表示将从当年清明节开始,将在清明、端午、中秋、春节4个法定传统文化节日里,推出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并在春节举行诵读总决赛,主题是“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

这也是保护中国语言的一个重要举措。

[14][15]为了制定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我国中央和地方政府组织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

截至2008年底,各地普查工作都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北京、云南、浙江等省(区、市)已率先完成普查工作。

[2]濒危语言、少数民族语言、方言、民族文字以及地方特有的语言现象得以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与这些普查工作是分不开的。

普查也发掘了更多民间文学、少数民族和地方歌谣、传统戏剧、曲艺等方面的代表作,为濒危语言、少数民族语言和方言的保存提供了更多的材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