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宗
种子识
阿赖耶识中蕴藏着变现世界的潜在功能,即所谓种子。 其性质有染有净,即有漏、无漏两类。有漏种子为世间 诸法之因,无漏种子为出世间诸法之因。从而说明未来 出世者种姓有声闻、独觉与菩萨三乘之别。
共相种子——不共相种子 有漏种子——无漏种子 有为法——有漏法;无为法——无漏法
十一、生,本无今有的叫做生; 十二、住,现在尚存叫做住; 十三、老,形态逐渐衰坏叫做老; 十四、无常,不能常住的意思,在人叫做生老病死,在物叫做 生住异灭,在世界叫做成住坏空; 十五、流转,一切因缘生的事物,都是因果相续,生灭无常; 十六、定异,在无常流转中,不同的因生不同的果,因不同, 果亦各异,叫做定异; 十七、相应,宇宙万有,各从其类,叫做相应,例如瓜的种子 仍可再生瓜,豆的种子仍可再生豆,余可类推; 十八、势速,一切因缘生之有为法,都是生灭无常,刹那不停, 叫做势速;
无为法
虚空无为:虚空遍一切处,既是虚空,自然无生 灭变化,名虚空无为; 择灭无为:用真智选择佛法,修成涅槃之果,证 无为之境界,名择灭无为; 非择灭无为:凡事无能生之因缘或有因而缺缘, 则毕竟不生,合于无为宗旨,名非择灭无为; 不动灭无为:不为苦乐所动的境界; 想受灭无为:灭断一切感性思维,直观证悟的境 界; 真如无为:达到最高真理的精神境界。
明了意识:谓意识依五根与五识同缘五尘,明了取境,好恶长短悉皆 现前,是名明了意识。 五俱意识,与前五识并生,明了所缘之境,故又称明了意识。复可 分为:(1)五同缘意识,系与前五识俱起,且缘同一对境之意识。(2) 不同缘意识,虽与前五识俱起,然缘其他之异境。
不俱意识,不与前五识俱起,而系单独发生作用之意识。亦分二种: (1)五后意识,虽不与前五识俱起并生,然亦不相离而续起。(2)独 头意识,有定中、独散、梦中等三种之别。1.定中意识,又称定中 独头意识。系与色界、无色界等一切定心俱起之意识,乃禅定中发 生之意识活动。2.独散意识,又称散位独头意识。系指脱离前五识 而单独现起,追忆过去、预卜未来,或加以种种想像、思虑等计度 分别之意识。3.梦中意识,又称梦中独头意识。乃于睡梦中朦胧现 起之意识作用。
转识成智 我执——烦恼障;法执——所知障 转有漏为无漏,化认识为智慧。
(5)三性
唯识宗把宇宙万法分为三种性质,即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 实性。
普遍计度一切法,然后颠倒迷执,认为或有或无者,名遍计所执性; 万法皆无自性,不能单独生起,须靠众缘具备,然后乃生,名依他 起性; 诸法的本体,名为法性,亦叫真如,湛然常住,遍满十方,具有圆 满成就真实之性,名圆成实性。 此中遍计为妄有,依他为假有,圆成为实有。 法相宗继承此说,且结合唯识说,以为三性也不离识,谓诸识生起 之时,现似见分与相分两分是依他;意识从而周遍计度,执为 “能”、“所”二取,则是遍计所执。
(2)第七识
第七识——末那识——思量识
“缘第八识,起自心相,执为实我。” “由有本识,故有末那。”
染污识
(3)第八识
阿赖耶识——根本依 唯识宗用唯识所现来解释世界,认为世界现象都由人的 第八识即“阿赖耶识”所变现,而前七种识再据以变现 外境影像,缘虑执取,以为实在。
阿 赖 耶——藏 阿赖耶识——藏识
不定,是说这四种法,可以成就善,也 可以成就恶,故曰不定。
一、悔,悔者追悔,也就是事后生悔,如作了善 事而后悔则属恶,作了恶事而后悔则属善,故列 入不定; 二、眠,即睡眠,若睡眠是为了调摄身心,恢复 体力,便是善,若为了贪睡,或昼夜颠倒,耽误 正业,便是恶; 三、寻,寻者寻求事理,若想善便是善,若想恶 便是恶; 四、伺,寻是粗想,伺是细想,伺察事理叫做伺, 若细想为善便是善,细想为恶便是恶。
六经十一论
三、判教
判教:根据经典义理的深浅、说时的先后等 将佛经由浅入深分为几个等级,称为判教, 或教判。由于诸家所见各异,遂生宗派之别, 所以判教也是宗派成立的原因之一。 《解深密经》 第一时有教;第二时空教;第三时中道教。 窥基,八时教
四、主要理论
1.五位百法
法相,“先分别诸法,后说毕竟空”。 五位—有为法(色法、心法、心所有法、心 不相应行法) —无为法(涅槃,真如)
2.八识与种子
三类八识——心法
(1)前六识 感性认识?理性认识? 了别——认识
(前五识)唯外门转:向外追求要认识的东西; (第六识)内外门转:能向外认识外境,也能向 内思考、反思。
—五同缘 —五俱(明了意识) —不同缘 第六识意识—广缘识
—五后 —不俱 —独头(独散、梦中、定中) ——染污末那
色法
五根(能力):眼、耳、鼻、舌、身; 五境(所游履):色、声、香、味、触; 法处所摄色(第六识)意识的对境,即未 显示于外的或潜在的法。
心法
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末那识; 阿赖耶识
心所有法
心所有法为心王所有之法,简称心所法。
心王:1、心的主作用,叫做“心王”;心的副 作用,亦即为心所有的思想现象,叫做“心所”。 2、宇宙万有都是由心而生而起的,心就是万法 之王,故称“心王”。
善,没有罪恶的意思,凡有益世人的事, 就叫做善。善心所一共有十一种
一、信,即信仰,能信仰真理; 二、精进,即努力修善断恶; 三、惭,对自己德学未充,常怀惭念; 四、愧,是做了坏事无脸见人; 五、无贪,是知足而无他求; 六、无嗔,是对逆境能乐安天命,不生嗔恨心; 七、无痴,凡事以智慧观照,事理分明; 八、轻安,是断除烦恼,身轻心安; 九、不放逸,是精进不放荡的意思; 十、行舍,是舍弃名闻利养和五欲六尘,一心努力修行; 十一、不害,是不存损害他人的心,也不做损害他人的事。
唯识宗
唯识宗也称法相宗、慈恩宗,形成于唐代。 以万法唯识之法门为主。依唯识论,明万法 唯识之理,故名“唯识宗”;因此宗乃究明 万法性相之宗,故又名“法相宗”;因窥基 长期居于长安大慈恩寺,被人称为“慈恩大 师”,故又称慈恩宗;又因以《瑜伽师地论》 为主要经典,故也称“瑜伽宗”。
一、主要人物
玄奘(602-664) 唯识宗理论奠基人。玄奘曾游学印 度17年,回国后先后译出瑜伽学系的各论,如《解深密 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奠定了法相 宗的理论基础。其弟子神昉、嘉尚、普光、窥基等对该 宗典籍作注疏,在理论上各有发挥。《大唐西域记》。
藏的三个含义:能藏、所藏、执藏
前七识——转识 第八识——本识
(4)种子
种子:前七识所作的善恶业,其气氛感入第八识中,留下 与本业同样的习气,将来能发生同类之果者,名为“种 子”,亦如植物中,种下那一种的核,将来一定会生出那 一种的果一样。易言之,藏在第八识中能生一切法的功能, 叫做“种子”。 种子有二类: 一、本有种子,这是无始以来,第八识中,十法界种子俱 全,此类种子皆是本有的,故又名“本性住种”; 二、新薰种子,这类种子,不是原来有的,而是由前七识 的现行为因,回薰第八识,又成为新的种子藏入于阿赖耶 识中,故又名“习所成种”。
二、主要经典
一本十支:主要奉古印度大乘佛学瑜伽一系学说, 其所依经典,即以《瑜伽师地论》为本,以《百 法明门论》、《五蕴论》、《显扬圣教论》、 《摄大乘论》、《杂集论》、《辨中边论》、 《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颂》、《大乘庄严 经论》、《分别瑜伽论》等十论为支的所谓“一 本十支”为主要典籍。《成唯识论》。
别境:乃面对某种特殊对象才出现的心所,与遍行 心所的性质恰相反,亦可说是一些特殊的心理状态, 故名“别境”。有五种:
一、欲,是欲求、愿望的心理; 二、胜解,是殊胜的见解,是心接触外境, 经过印证之后予以肯定的心理; 三、念,是忆念,对过去的事情忆念不忘; 四、定,是三昧,是禅定中平等持心的状态; 五、慧,是智慧,是对道理的是非善恶有分 别抉择的能力,可以化解怀疑。
七、无想报,这是由修无想定(外道为了获得无想天的果 报而修一种泯灭一切心想的禅定)的力量,所成就的一种果 报,报在无想天,五百大劫,不生想心,但报尽命终,受 业力牵引,仍入轮回,故佛教行者决不修这种禅定; 八、名身,名是名字,身是聚义,名身就是一切的名词, 一字为名,二字为名身,三字连缀是多名身; 九、句身,句身是联合若干名身,以表明一种事理,也就 是一句完整的话; 十、文身,文是文字,也就是名词和句子所完成的一篇文 章;
一、小随烦恼:即忿、恨、覆(恐名誉之 欲堕,隐藏、隐覆自造之罪之精神作用)、 恼、嫉、悭(吝啬)、诳(虚妄。谓以不 实之言,欺己欺人)、谄、害、憍十种; 二、中随烦恼:即无惭及无愧二种;
三、大随烦恼:即掉举(掉举者摇动也。谓外 境纷扰,身心动摇,不能摄伏,因而恼乱)、惛 沉(惛懵沉醉,迷闇不明,障碍轻安和智慧)、 不信(谓邪见多疑,于诸正法,不生信心,因而 恼乱)、懈怠、放逸(放纵心思,任性妄为)、失 念(谓心逐邪妄,正念遗失,遂致沦坠,恼乱其 心使心散乱,于所缘之境不能明记之心所也)、 散乱(谓凡夫之心流荡于六尘之境,一刹那亦 不止住者)、不正知(误解所观之境)等八种。
烦恼:、烦是扰义,恼是乱义,凡能扰乱众生身心, 使之心烦意乱的情事,都叫做“烦恼”。
贪是贪爱五欲; 嗔是嗔恚无忍; 痴是愚痴无明; 慢是憍慢自大; 疑是狐疑猜忌; 恶见是不正的见解。
随烦恼:由烦恼心所衍生出来的心理状态。随即衍生、滋生 的意思。有二十种,这二十种烦恼随逐于心,随心而起,所 以又名“枝末烦恼”,或“随惑”。它可分为三大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