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破产法概述
二、我国破产法的立法进程 (一)1986年《企业破产法(试行)》 适应了当时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促进企业自主经
营、自负盈亏,建立企业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发 挥了积极作用。
(二)新破产法起草过程 1994年着手起草破产法,2006年破产法通过。
第四节 我国新破产法的主要成就
一、着眼债务清偿,重视市场信用 1.打破所有制界限,为各种市场主体制定统一的
(二)现代的破产概念 按照现代的破产法概念,“破产”首先是一种事 实状态,并不必然地导致清算程序的发生。破产法 不再是单纯的清算法,它可以担负起救助债务人, 特别是拯救困境企业的任务。 (三)小结 1.传统的破产概念与现代破产概念的区别。 2.作为事实状态的破产概念与作为法律程序的破 产概念的区别。 3.广义破产程序与狭义破产程序的区别。
第八章 破产法概述
第一节 破产和破产法 第二节 破产法的立法准则 第三节 我国破产法的历史发展 第四节 我国新破产法的主要成就
第一节 破产和破产法
一、破产的概念 (一)传统的破产概念 在传统破产法上,“破产”首先意味着一种法律 上的地位,它必然伴随着倒闭清算的结果。破产清 算的基本目的是强制地将债务人的财产加以变卖并 在债权人中间进行公平分配。在企业破产的场合, 破产清算必然导致企业法律人格的消灭和出资人权 益的丧失。
域外的财产直接发生效力;同样,域外的破产程序 也不对债务人位于域内的财产直接发生效力。
(二)普及主义 普及主义则主张承认域内破产程序的域外效力和 域外破产程序的域内效力,以便使债权人得到更充 分的保护。
第三节 我国破产法的历史发展
一、历史概况 (一)古代中国的债务执行 中国古代律法,未见有破产清偿程序的规定。对
3.破产法是债务清偿法与企业法的结合 破产法担负着双重的任务:公平清理债务和治理 困境企业。通过重整、和解等拯救企业,以及通过 破产清算,淘汰那些无法挽救的企业。 (二)实体法与程序法 1.破产法的实体法规范 (1)普通实体规范,即在破产案件和非破产案 件中均得适用的实体法律规范。 (2)特殊实体规范,即仅适用于破产案件的实 体性规范。 2.破产法的程序法规范 破产法以债务清偿为首要任务。从债务清偿的角 度讲,破产程序属于执行程序的范畴。 3.破产法是实体法与程序法的结合
五、注意与国际接轨,照顾中国国情 国际社会对破产法改革的目标和准则达成了一些 基本的共识,主要有可预见性、公平待遇、透明度、 资产价值最大化、国际合作。 新破产法在起草过程中十分注意学习借鉴发达国 家的经验,并保持了与国际社会的经常性对话。 但是,我国的市场经济体系毕竟刚刚建立,破产 法的制定和实施还受到种种社会因素的制约,特别 是受到国有企业改革的成本和社会对企业破产的承 受能力的制约。
3.破产法的灵活性与强制性 尽可能公平而妥善地处理无力偿债情况下的债务 清偿问题和尽可能减少破产事件带来的消极后果, 是实施破产法必须遵循的基本指导思想。 4.破产法的意义: (1)对债权人来说,通过破产程序,可以使他 们的债权请求得到公正的待遇; (2)对债务人企业来说,淘汰落后和起死回生; (3)对社会来说,通过规范破产行为,维护正 常的债务清偿秩序;妥善处理破产事件,减少其消 极影响,维护社会安定;通过优胜劣汰机制,实现 资源优化组合。
四、免责主义与不免责主义 (一)免责主义 免责主义主张于破产程序终结后免除债务人在破
产程序中无法清偿的债务,使其得以解脱。 (二)不免责主义 不免责主义主张在破产程序终结后,债务未清偿
的部分依然存续,债务人于日后恢复偿债能力时, 仍须负清偿之责。
五、属地主义与普及主义 (一)属地主义 属地主义主张,域内的破产程序不对债务人位于
破产法; 2.将破产程序的适用范围由原来的企业法人扩大
到包括企业法人和自然人企业(合伙企业、个人独资 企业)在内的所有市场主体。
二、注重企业拯救,强调社会利益 参考一些发达国家的立法经验,设立了重整制度,
把企业拯救的任务交给了重整企业和专业管理人, 提现多方参与、合作共赢。
三、规范破产程序,维护交易秩序 规定破产申请受理时的公告和接管程序;建立管
欠债不还者,有官吏收捕监押的实例,但法无明文 规定。私债必偿、父债子还,故古代中国不存在破 产免责的概念。
(二)近代中国的破产习惯和破产立法 1.近代中国有关破产还债的商事习惯,受商业文 明熏染,破产还债制度在民间渐露端倪。 2.近代中国的破产立法,清朝政府起草《破产律》 1915《破产法草案》。
(三)20世纪50年代处理破产问题的规范性文件 民国初期,虽然没有破产法,但在城市私营经济 的范围内,仍有一定数量的破产案件被提交司法机 关处理。
理人制度,对管理人的任命、更换、资格、职权、 报酬、责任等问题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规定各种破 产无效行为,并区别不同情况加长了这类行为的追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期。
四、平衡各方利益,实现和谐共存 在破产事件中存在着多方利益冲突。使破产程序
成为“人人各得其所”的正义实现过程,不仅有利 于破产案件审理的公正和效率,而且有利于社会的 和谐与稳定。
(二)再建主义 主张在保全债务人资产和营业的基础上,通过一 定的偿债安排,使债务人企业得以拯救与复兴,并 使债权人得到清偿。
三、惩罚主义与非惩罚主义 (一)惩罚主义 限制或剥夺破产人的人身自由和具有人身性质的
权利(如出任公职或企业高级职位)为破产事件的必 然结果。
(二)非惩罚主义 非惩罚主义不以对破产人人身自由的拘束为破产 程序的结果,其目的在于保证破产程序的进行,一 俟破产程序完成即自行解除,并无惩罚之意。
二、破产法的性质和作用 (一)债务清偿法与企业法 1.破产法与债务清偿法 (1)债务清偿秩序是经济流转的保障 (2)债务清偿秩序是市场信用的保障 (3)债务清偿秩序是金融安全的保障 2.破产法与企业法 (1)破产法是企业淘汰法,可以淘汰技术落后 或者经营不善的企业,同时通过清算变价和分配使 破产企业的财产转移到能够更有效利用这些资源的 企业手里,从而实现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的优化。 (2)破产法是企业拯救法,现代破产法设立了 重整、和解等制度,以帮助企业恢复生机。
第二节 破产法的立法准则
一、商人破产主义与一般破产主义 (一)商人破产主义 主张破产法仅适用于商人破产事件,例如意大利。 (二)一般破产主义 主张破产法适用于一切破产事件,无论是商人破
产还是非商人破产,例如德国。
二、清算主义与再建主义 (一)清算主义 主张破产程序的目的是将债务人的全部财产用来
清偿全部负债。
(三)私法与公法 1.当事人自治在破产法上最重要的体现,就是债 权人自治原则。 2.破产法的司法自治精神的另一个重要体现,就 是法律并不强行规定必须通过司法程序处理无力偿 债事件。 (四)小结 1.破产法的综合性质 破产法所要解决的是债务人无力偿债的问题,是 一个涉及多种社会关系和多方利益诉求,同时又关 系到社会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安定。 2.破产法是特别法 破产法是以无力偿债事件为对象,依据特定的政 策目标而制定的法律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