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汉语“使”字句的语义分析

现代汉语“使”字句的语义分析

现代汉语“使”字句的语义分析
本文结合认知理论对“使”字句的语义结构进行分析,指出“使”字句表层句法结构是致使义深层语义结构的“直接映射”;并对“使”字句的语义特征进行考察,发现绝大部分“使”字句具有[-动态性]、[-自主性]和[+已然性]的特征。

标签:“使”字句“致使” [-动态性] [-自动型] [+已然性]
本文所说的“使”字句是指带有“使”字且表示致使意义的句式,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使”字句是现代汉语中表达“致使”意义的典型句式,语法学界对此看法基本上一致。

下面我们将尝试着结合认知理论进一步探讨“使”字句是如何表达“致使”意义的。

程琪龙认为,致使语义结构可以分解为:致使者、致使方式、致使对象及其变化的倾向。

致使过程始于致使者,致使者影响致使对象使其变,变化倾向可以有结果,也可以没有结果。

那么,“使”字句是如何体现“致使”语义的呢?
“她的话使三位老者的心立刻都缩紧。

”(老舍《四世同堂》)此例中,主语“她的话”对应于致使语义结构中的“致使者”;宾语“三位老者的心”对应于“致使对象”,在“致使者”的影响下出现某种变化或状态;“老者的心立刻都缩紧”对应于“致使倾向”,表明一种变化。

在“使”字句中,我们看不到具体的“致使方式”。

谓语动词“使”是一个虚化的动词,它只表示致使者对致使对象施加了某种抽象的影响,并不指出具体的致使方式。

这句话中的原因事件可以描述为“她的话对三位老者的心施加影响”,结果事件为“三位老者的心立刻都缩紧”。

从认知语法的观点看,人们在经验结构中所形成的语义范畴,要在语法结构中得到反映。

也就是说,句法结构不是任意的,而是具有一定程度的“象似性”。

所谓“象似性”就是指“某一语言表达式在外形、长度、复杂性以及构成成分之间的各种相互关系上平行于这一表达式所编码的概念、经验或交际策略”。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使”字句的句法结构成分对应于致使情景的构成要素,“使”字句句法成分的序列对应于致使情景要素的序列,原因事件和结果事件的先后顺序对应于人们经验结构中的先后顺序。

因此我们可以说,“使”字句表层句法结构是致使义深层语义结构的“直接映射”。

从以上的分析还可以看出,“使”字句因为虚化了致使方式,只是表示致使者对致使对象施加了某种抽象的影响,把焦点放在受影响后的人或事物所表现出的结果或状态,整个句式语义呈现出相对静止的状态。

所以如果我们把“使”字句的句法结构概括成“A使B+C”,那么“使”字句的句式语义可以概括为:因为A的影响,B出现了C所描述的变化、结果或状态。

它表达的是一种因果致使关系。

对“使”字句所表现出的语义特征进行考察,我们发现绝大部分“使”字句具有[-动态性]、[-自主性]和[+已然性]的特征。

一、“使”字句的[-动态性]
“使”字句的[-动态性]主要体现在V1“使”和补语V2上。

现代汉语“使”字句中的“使”是一个意义虚化的动词,它只表示一种抽象的致使意义,并不表明具体的动作行为。

因此,“使”字句描写事物之间的致使关系,表现出相对静止的状态。

整个句式语义呈现[-动态性]的特征。

我们在考察“使”字句的结构特点时发现,补语V2位置上出现的动词中,性状动词、心理经验动词占了不小的比例,而这些词都是表示状态的;关系动词表示属性,也是静态的;动作性较强的动作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在补语V2位置上出现时,往往前面有状语、后面有结果补语或趋向补语,从而表现出一定的结果义、变化义或状态义,动作性大大减弱。

这也使整个句式表现出[-动态性]的特征。

二、“使”字句的[-自主性] “使”字句的〔-自主性〕主要体现在“使”字句的主语和补语V2上
我们在考察“使”字句的结构特点时发现,“使”字句的主语一般是复杂结构,可以是某个事件、某种情况、某种言行、某种特征,很少是有生命的事物或人。

既然是无生命的,当然就不具有自主性了,它们对宾语N2的作用只能是一种无意识的影响。

根据马庆株的划分标准,补语V2中的性状动词、遭受经验动词、心理经验动词以及一些表示变化结果义的动作动词都属于非自主动词,这些动词在补语V2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至于动作动词中的自主动词以及感知经验动词虽然属于自主动词,但它们在句中出现时一般都带上表示动作完成的“了1”或补语,从而使自主性大大降低。

例如:
(1)平时,他的衣服很不讲究,不但使人看不出他是侯爷,而且也看不出他是票友。

(老舍《四世同堂》)
(2)他的热心绝不会使他侵犯了校长或任何教员职员的职权。

(老舍《四世同堂》)
例(1)中的“看”虽然是自主动词,但在句中是以可能式述补结构出现,整个述补结构是非自主的;例(2)中的“侵犯”是自主动词,但带上表示完成的“了1”,自主性就模糊了。

三、“使”字句的[+已然性]
“使”字句的[+已然性]主要表现在补语上。

补语位置上的性状动词、关系动词和心理经验动词无所谓完成,只要表现出这种状态就可以视为已然发生;表示变化义或带有结果义的动词本身也可以表现出已然的特征,因此在“使”字句中可
以单独出现,如:
(3)爬墙的危险,与举动的奇突,使她兴奋,勇敢,而又有点惧怕。

(老舍《四世同堂》)
(4)她的热诚与努力,颇使晓荷感动。

(老舍《四世同堂》)
(5)谦虚使人的心缩小。

(老舍《四世同堂》)
(6)五分钟的热气能使任何人登时成为英雄。

(老舍《四世同堂》)
例(3)中的性状动词“兴奋”和“勇敢”以及关系动词“有”,例(4)中的心理经验动词“感动”,例(5)中表示变化义的动词“缩小”,例(6)中带有结果义的动词“成为”都可以单独出现在“使”字句中,表示一种已然的状态或结果。

当然,这些动词后面也经常出现表动作完成的“了”、表示过去曾经有过这样事情或状态的“过”、各种表情态的状语以及表情态或结果的补语,使整个句式的已然性特点更加明显。

例如:
(7)革命已经俨然使他成为一个人物了。

(路遥《平凡的世界》)
(8)这使他这个副总指挥多少有点不光彩。

(路遥《平凡的世界》)
(9)这个影子使他的心扩大了一些,宽大了一些。

(老舍《四世同堂》)
(10)我的怒火突然使我变得异常兴奋。

(张贤亮《绿化树》)
例(7)中表示变化义的动词“成为”前加上状语“俨然”表示一种情态,句末的“了2”主要是肯定时态出现了变化,有成句的作用;例(8)中的关系动词“有”前加上状语“多少”表示程度;例(9)中表示变化义的动词“扩大”“宽大”后加上补语“一些”表示程度;例(10)中的“得”字补语表示一种情态。

因为只有已经发生了的事情或已经实现的状态才会表现出情态、程度或结果,因此以上的“使”字句都具有已然性的特征。

上述几类动词之外的动词,其本身不能表示出已然的特征,因此不能单独出现在“使”字句中,必须在动词之后出现表动作完成的“了”、表示过去曾经有过这样事情或状态的“过”、各种表情态的状语或者表情态或结果的补语,使整个句式呈现出已然性的特点。

例如:
(11)他们的死亡不仅损失了他的金钱,而且使他看到更大的危险。

(老舍《四世同堂》)
(12)这使我的心头掠过一丝无名的恼恨。

(张贤亮《绿化的树》)
(13)这倒使他们一时没有说什么话。

(路遥《平凡的世界》)
例(11)中的动作动词“看”后加上趋向补语“到”,表示动作达到目的或有了结果,这类趋向补语在语料中出现很多;例(12)中的动作动词“掠”后加上动态助词“过”,表示发生过的事情;例(13)中的动作动词“说”后加上否定副词“没有”,用来否定已经发生的事情,使整个“使”字句也呈现出已然的特征。

去掉这些表示已然的补语、动态助词和否定副词,这些动词就不能在“使”字句中出现。

“使”字句之所以具有[+已然性]的特征,也是由“使”字句的句式语义决定的。

“使”字句是现代汉语中表达致使意义的典型句式,表示的是“致使者对致使对象施加影响,使致使对象发生某种变化或表现出某种结果或状态”这样一个客观事实。

既然致使对象在致使者的影响下发生了某种变化或出现了某种结果状态,自然就具有了已然的特征。

注释:
①张敏.汉语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参考文献:
[1]程琪龙.致使概念语义结构的认知研究[J].现代外语(季刊)(第24卷),2001,(2).
[2]张敏.汉语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3]沈家煊.句法的象似性问题[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1).
[4]范晓.论“致使结构”[A].语法研究和探索(十)[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魏会平,河南科技大学文法学院中文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