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冶金产业发展历史的认识经历了这么些年的发展,中国的钢铁冶金产业经历了许多,现在它正逐步向着夕阳产业迈进。
人类社会的历史是和冶金的发展有关的。
人们从事生产活动及生活中都离不开金属材料。
人类早在远古时代,就开始利用了金属,不过那是是利用自然状态存在的少数几种金属,如金银通和陨石铁,后来才逐渐发现了从矿石中提取金属的方法。
首先得到的是铜及其合金——青铜,日后又冶炼出了铁。
人类利用的金属种类日益增多,到了19世纪叶末,可利用的金属已经达到了50多种。
而在20世纪初及其中叶,冶金或得了特别迅速的发展。
现在元素周期表中有92种是金属元素,而具有工业意义的元素有75种。
对于这些金属元素,各国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有的分为铁金属和非铁金属两大类,前者系指铁及合金;后者则指除了铁及合金以外的金属元素。
有的分为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两大类,二有色金属则是指除了铁铬锰三种金属以外的金属。
一、建国前的历史回顾中国近代钢铁工业起源于1890 年清朝湖广总督张之洞兴建的第一个近代钢铁厂———汉阳铁厂,后来同大冶铁矿、萍乡煤矿合并改组为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简称汉冶萍公司) 。
它是近代中国最大的钢铁煤联营企业,采用近代技术共生产铁矿石1 400 多万t ,生铁240 多万t ,钢60 多万t ,拥有3 万名钢铁和采掘工人,培训了一批技术人员。
汉冶萍公司从1890 年(光绪十六年) 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汉冶铁厂起,至1948 年(民国37 年) 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组成汉冶萍公司资产清理委员会接收公司总事务时止,历时58 年。
二、改革开放前的曲折历程(一) 依靠群众,迅速恢复生产旧中国钢的年产量,最高时未突破100 万t 。
解放初期勉强能够修复生产的只有7 座高炉、12座平炉、22 座小电炉。
但是全国钢铁职工以鞍钢炼铁厂老工人孟泰为榜样,发扬主人翁精神,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及技术革新等一系列的群众运动,短短3 年时间,钢铁工业就全面恢复了生产。
1952 年,全国生铁产量193 万t ,钢135t ,钢材113万t ,全面超过解放前的历史最高水平。
在恢复生产的同时,党中央、国务院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决定在苏联援助下在全国的工业中新建156项重点工程,作出了“把基本建设放在工业建设的首要地位”的战略决策,为以较快的速度提高生产能力指引了方向。
经过大规模建设,形成了鞍钢、武钢、包钢鼎足而立的新局面。
同时,生产也有了较大发展。
1957 年钢产量达到535 万t ,提前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赢得了5 年中平均每年递增32 %的高速度。
(二) 克服国内外困难,经过调整,继续前进1958 年开始了“大跃进”,扰乱了正常的经济秩序。
加上当时严重的自然灾害和原苏联的背信弃义,一度给钢铁工业和国民经济造成了重大损失。
1960 年冬党中央适时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钢铁工业在指导思想上实行了重大的战略转变,首先转到为国民经济,特别是为农业、轻工业服务的轨道上来。
同时,大幅度压缩钢铁生产建设指标,对部分条件差的企业实行关停并转,把领导的注意力转向高质量、扩大品种、降低消耗、注重经济效果方面来;并对参差不齐的生产能力进行填平补齐。
在企业管理上,总结了过去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认真贯彻《工业七十条》,开展行之有效的经济活动分析,使大部分企业的面貌迅速改观。
三、改革开放后的稳步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14 年,是我国冶金工业持续、稳定发展的14 年。
冶金战线的广大干部和职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地方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执行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兢兢业业,艰苦奋斗,使我国钢铁工业在建国以来所创建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一)保持持续、稳定的增长速度钢产量由1978 年的3 178 万t ,增长到1992年的近8 093 万t ,平均增钢340 万t 。
工业总产值由1978年的2 6 6 . 3 9亿元,增加到1 9 9 2年的2 230. 9 亿元,平均每年增加140. 32 亿元。
1978年全行业实现利税50 亿元,1992 增加到约280亿元,增长近4. 6 倍。
年上交利税1 453 亿元,相当于同期实现利税的70 % ,对国家作出了很大贡献。
(二) 企业组织结构初步调整改革开放以来,一批现有钢铁企业通过及时改造和扩建增加了生产能力,使我国年产100 万t钢以上的企业由12 家增加到17 家; 年产50~100 万t 钢的企业由2 家增加到21 家。
到1992年,年产50 万t 以上钢铁企业的钢产量占全国钢产量的80 %左右;年产100 万t 以上钢铁企业的钢产量占全国钢产量的65 %左右。
大中型钢铁企业增多,为以后组织结构进一步向大规模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 工艺技术结构发生变化1978~1992 年,氧气转炉钢从34. 4 %上升到60. 7 %以上;工艺技术落后的平炉钢由35 %下降到17 %;连铸比从3. 5 %上升到30 %;连铸钢生产能力由1978 年的350 万t ,上升到1992 年的近3 000 万t 。
首钢、鞍钢、武钢等一大批企业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技术改造。
宝钢一、二期工程和天津无缝钢管公司的建成,使我国有了当代水平的冶炼、轧钢装备。
14 年来淘汰了一批平炉、侧吹转炉和落后轧机,改造和新建了一批大型高炉、中小型氧气顶吹转炉、连铸机、中厚板轧机、无缝管轧机、高速线材轧机及大中型矿山。
(四) 产品结构初步改善,产品质量得到提高供需矛盾突出的板、管、带材产量,从1978 年的710 万t ,上升到1992 年的2 501. 6 万t ,占钢材总量的比率由32 %上升到37. 37 %。
产品质量水平有所提高,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生产的钢材,达到总量的60 %左右,产品质量水平有所提高。
第一,投资结构发生变化。
“七五”以来,钢铁工业投资走向多元化,实行谁投资谁受益,利用外资、地方自筹、企业自筹资金所占比率逐年增加。
14 年来利用外资60 多亿美元,加快了企业改造和建设的步伐。
地方钢铁企业生产的钢1978 年只有419 万t ,1992 年达2 300 万t ,占全国钢产量的比率由13 %上升到28 %。
第二,体制改革调动企业自我发展的积极性。
我国钢铁行业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企业只能是单纯的生产型, 而不是生产经营型。
1985 年初国务院决定,钢铁产品开始实行价格双轨制。
企业实际销售钢材中,国家定价的比率由1984 年的几乎100 % ,下降到1992 年全行业平均不足40 %。
“七五”期间,90 %以上的大中型钢铁企业实行了承包经营责任制。
“八五”以来,多数企业继续完善承包制,同时在部分企业实行了“利税分流”和股份制试点。
通过体制改革调动了企业自我发展的积极性,企业内部通过实行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调动了广大职工当家作主、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对钢铁工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五) 节能环保取得成效14 年来,重点企业高炉吨铁综合焦比下降65kg ;顶吹转炉吨钢能耗下降69kg ;电炉冶炼吨钢电耗下降90kW•h 。
全行业吨钢综合能耗由1978 年的2. 52t 标煤,下降到1992 年的1. 58t 标煤,累计节能3 600 多万t 标煤,钢铁工业增产所需能源的30 %是靠节能解决的。
安全环保工作也取得进展,“七五”期间,钢铁工业坚持安全第一、文明生产的原则,治理了大批设备隐患和工业危房,设备事故、故障停机率和工伤事故率大幅度下降。
同时,通过综合治理,改善了工厂环境。
四、90 年代钢铁工业又上新台阶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四大以后,冶金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在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抓住有利时机,加快改革开放和改造、建设步伐,得到了迅速发展。
自1996 年以来,我国的钢产量已连续5 年超过1 亿t 。
冶金工业在历经了以数量扩张为主的发展时期后,进入了加速结构调整,提高竞争力的新阶段。
到2000 年底,全国销售额在500 万元以上的冶金企业达4 376 家,从业人员约261 万人。
其中钢铁企业2 506 家(总资产8 252 亿元,从业人员约127 万人) ,独立矿山537 家,铁合金企业515 家,炭素制品企业157 家,耐火材料企业661家。
(一) 优化品种1995 年钢材国内市场占有率为86 % , 2000年接近90 %。
品种结构调整取得了较大进展,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国防建设急需的一些钢材品种,如重轨、造船板、集装箱板、管线用钢材、矿用钢丝绳等已可立足国内解决。
(二) 工艺技术装备总体水平提高我国冶金工业坚持以老企业改造为重点,在加快宝钢、天津钢管有限责任公司建设的同时,通过新建鞍钢、武钢、首钢、包钢、马钢、太钢、攀钢、邯钢、抚顺特钢等一批大型现代化生产线,行业整体技术装备得到了明显提高,同时淘汰了一大批落后的工艺装备。
2000 年底全行业基本淘汰平炉。
一些过去主要依靠进口的冶金技术装备,如连续式棒材轧机、高速线材轧机等已实现国产化。
(三)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明显提高通过以喷煤、连铸和连轧等为重点的技术改造,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达到和超过历史最好水平,有的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2000 年大中型钢铁企业吨钢综合能耗达到0. 92t 标煤,接近世界平均水平。
(四) 优化组织结构到2000 年底,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实行公司化改组的大中型企业已占70 %以上,宝钢、鞍钢、武钢、首钢、邯钢、攀钢、吉林炭素厂、钢铁研究总院等52 家企业实行了规范化股份制改造,通过上市共募集资金约400 亿元,有力地支持了冶金工业的发展。
上海地区钢铁企业的联合重组、邯钢兼并舞钢、湖南冶金企业组建华菱集团、攀钢兼并成都无缝钢管厂等,使我国冶金工艺区域性组织结构调整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但是,目前我国钢铁企业在品种、质量、成本、服务和劳动生产率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仍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产品结构方面。
我国钢铁生产的板带比与国外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2000 年我国钢材消费的板带比为40 %左右,而生产的板带比只有34 %。
2000 年进口板带材共1 410 万t ,占当年钢铁进口总量的88 %。
部分高附加值关键品种满足不了需求。
这部分产品每年仍需进口,其中数量较大的品种有厚度小于1mm 的冷轧薄板、厚度小于3mm 的热轧薄板、不锈钢薄板、镀锌板、冷轧硅钢片等。
型线材、窄带钢等产品急需升级换代。
目前我国建筑行业普遍使用的Ⅱ级螺纹钢筋,在发达国家已是淘汰产品。
属于限期淘汰范围的叠轧薄板、落后的热轧窄带钢,2000 年产量超过700 万t ,仍呈增长趋势。
(2) 工艺及技术装备结构方面。
落后的工艺技术和装备还占有相当的比率。
很多企业精料基础还未建立,一些大企业仍采用热烧结矿工艺;铁水预处理、炉外精炼处理技术普及程度远远不能满足品种质量提高的要求;落后的小高炉、小炼钢、小轧钢仍占一定比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