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价值评估的影响因素
吕婧
摘要:
正文:(总叙述)
对艺术品价值的认识即是对艺术品进行鉴赏的过程。
在艺术鉴赏活动中,一方面,艺术品作为艺术鉴赏的审美客体,是读者进行鉴赏活动的对象,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成为鉴赏主体进行审美再创造活动的客观依据;另一方面,在艺术鉴赏中,作为鉴赏主体的读者和观众又是积极主动地进行着审美再创造活动。
艺术品的价值因而包括两大方面,一是作品本身,一是读者的赋予。
一、从艺术品本身出发观其价值。
首先,艺术品的内容及内涵影响其价值的评定。
内容与内涵的关系犹如海面与海底的关系,阳光灿烂的是海面,他是能够第一时间产生吸引力的位置,而蕴涵着巨大能量的则来自需要深挖的海底。
伦敦国家画廊里展出的《向日葵》是梵高的代表作。
据说,梵高的父亲是个传教士,梵高深受父亲影响曾立志也要成为一名传教士。
父亲的墙上挂着一幅圣经内容的画,里面就有向日葵。
向日葵总是朝着太阳,代表着虔诚的信仰。
同时期的著名画家高更对梵高的向日葵赞赏有加,而这幅15朵向日葵的画最终成为了梵高和高更友谊的象征,也成为梵高一生的灿烂和内心虔诚的象征。
我们所看到的,是炫丽多姿的色彩、层次感极强的笔法所呈现的插在瓶中的15朵向日葵花,而我们看不到的,是梵高起伏的内心世界,是他的如何从窘迫走向辉煌的艺术事业。
有的作品内容不一定丰富但内涵广阔,有的作品内容多但不一定有故事。
因此,只有通过对内容与内涵的结合理解,作品的价值才能得到更好的挖掘和评定。
其次,艺术品的质量和时间久远程度对其价值的定位有相当大的影响。
在经济学的定位中,艺术品归属于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即商品。
这使得艺术品受到供求关系的限制,于是作品的质量尤为重要,而时间的久远程度和作品的不可复制性息息相关,一般来说,作品的价值和时间的久远程度成正比,这是因为年代久远的作品的作者基本上已离世,他的作品不再具有再生和多产性;再者,很多传统工艺由于技艺复杂繁绪也将近失传。
中国蜀绣以独一无二的精细做工和悠久的历史闻名于世,列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
他以软缎、彩丝为主要原料,其绣刺技法甚为独特,至少有100种以上的针法绣技,如五彩缤纷的衣锦纹满绣、绣画合一的线条绣、精巧细腻的双面绣和晕针、纱针、点针、覆盖针等。
关于蜀绣最早的文字记录出于西汉杨雄的《蜀都赋》:“若挥锦布绣,望芒兮无幅”,根据《后汉书》记载,西汉末时已是“女工之业,覆衣天下”,而今科技发展迅速,机器刺绣的出现让蜀绣面临失传境地。
由此可见,质量的高低影响着读者审美的效果,而审美效果的好坏又影响着读者对作品价值的定位,出现了审美效果好的作品往往被定在一个相对较高价位的现象,而艺术品的不可复制性更是左右着读者的占有消费心理,形成“时间越是久远的作品价值越高”的印象。
最后,艺术品价值的评估和以下两点也颇有关系。
一是形式与题材,市场经济学中,价值决定价格,价格是价值的一种体现,有好的价格就存在有好的价值的可能。
因而符合现实生活需要的、能满足读者某种精神寄托和信仰的作品更能得到好的价格定位。
二是作家本身的名声与地位,有的作品在作者成名之前一文不值,但在成名之后便声名大噪被抬升到很高的价格。
所谓的“名人效应”就是指这种名人的出现所达成的引人注意、强化事物、扩大影
响的效应,或人们模仿名人的心理现象。
二、从外界赋予观其价值
首先,个人的艺术审美修养以及大众的审美情趣影响对艺术品价值的衡量。
一方面,艺术品生于艺术,这就说明艺术品需要具有一定美学基础和审美学识的人鉴赏,需要懂艺术的人去评估和收藏,另一方面,从某种意义上讲,艺术品的价值只是人们的主观判断,他需要得到大众的认可,与大众的审美观念产生共鸣,从而到大众的市场去实现自身价值。
德国艺术评论家洪尼西认为,他指出:“在科隆收到称颂的艺术品在慕尼黑不一定受欢迎,在斯图加特获得成功的艺术品,不一定会给汉堡观众留下深刻的影响”。
但这种关系就如同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一样,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不得不承认,当今出现了一些“伪千里马”以及一系列的“伪伯乐”使得很多作品得不到应有价值的实现。
毕加索是现代艺术的创始人,是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
他的油画《格尔尼卡》是抗议德、意法西斯对西班牙北部小镇格尔尼卡进行狂轰滥炸的作品。
这幅画是毕加索最著名的一幅以立体主义、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手法相结合的抽象画,剧烈变形、扭曲和夸张的笔触以及几何彩块堆积、造型抽象,表现了痛苦、受难和兽性,表达了毕加索多种复杂的情感,然而不了解的人会认为这幅画杂乱无章,不知道作者要表达的内容和主题,也不能分析出其构思和用笔的奇妙之处,这就使得他们无法对作品价值进行一个正确的评估。
再看2011年5月8日,故宫博物院发生窃案,香港两依藏博物馆在斋宫临时展出的7件总价值数千万的展品失窃。
后据嫌犯石柏魁口述说经“专家鉴定”认为其中4件展品没有价值于是他把那几件展品丢弃在了垃圾桶内。
后来了解到,石柏魁是一个小学文化的山东省曹县倪集乡人高楼行政村人,所以一个只有小学文化水平的农村人对艺术品是没有正确的认知的,那么他也不能对艺术品价值有一个正确的衡量标准。
对艺术品的了解、认知和热爱程度是这个人或者机构审美艺术修养的体现,真正的艺术品应该得到国家相关机构的认可和收藏才能彰显其价值,而大众的审美情趣其实是一种集群性的思维认可和心理暗示,这种审美情趣是可以在正确的引导下对艺术品价值作出正确的判定。
(改)
其次,商业化炒作在短时期对于艺术品价值有很强的带动力。
商业炒作是指商家或媒体从自身利益出发对某一新闻事件进行大规模炒作,加大渲染力度,以达到广告宣传或正常新闻宣传难以达到的商业效果。
一般来说,这种炒作事先都经过精心设计,商家主导新闻事件走向,或者媒体与商家联手,形成某种默契,按照既定思路有计划炒作。
在当今社会无一不炒作,“炒炒更火爆”的态势下,本身具有相当高经济价值的艺术品就无法置身事外。
2011年5月22日,嘉德2011春拍首次推出的古代及近现代书画联合夜场上,齐白石先生最大尺幅作品《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以8800万起拍后,经过逾半小时的激烈竞价,最终一位场内藏家以4.255亿竞得,这不仅刷新了齐白石个人书画成交纪录,也刷新了此前由徐悲鸿的《巴人汲水图》(去年翰海秋拍,以1.71亿元成交)创下的全球中国近现代书画成交纪录。
古画鉴赏家、书法家陈少慈先生认为,这是艺术品市场的价值回归是不争的事实,但是艺术品市场的过热发展已经使艺术收藏市场进入了危险的泡沫期。
商业化的炒作一方面在一定时期增强了作品的吸引力,充分挖掘出作品带来的各种效益,带动了艺术品拍卖市场;另一方面却也过分抬高了作品的价值和影响力,给大众以不真实的感觉,也容易使之成为一种变相常态。
最后,社会历史背景对艺术品价值具有相当高的影响力。
时代不同,作品的风格往往不同,而作品对社会历史背景不同方式的呈现注定给观众带来巨大的感官冲击从而受到整个艺术品市场的关注。
2011年,将迎来建党90周年,也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
2011年1
月22日,《珠江时报》的时报专刊写到“2011艺术品市场关注红色经典”。
所谓“红色题材”,主要是指1949年至1976年间采用现实主义手法创作的一批反映中国革命历史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建设的作品,它们带有特殊年代的印记。
这样的社会历史背景注定让相关的作品成为艺术品市场中的焦点,那些以祖国大好河山为题材的红色经典绘画作品,往往更能受到追捧。
收藏不仅仅是关注价格,更重要的是收藏历史,在历史的长河中,收藏文化,从作品的背景资料入手,可以发现更多的收藏乐趣以及作品价值。
我们从作品本身和外界赋予两方面入手,简要分析了影响艺术品价值的因素,不难看出艺术品价值的决定因素较为复杂,无论从个人、大众还是市场的角度来看,艺术品已经深切的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品更是对多彩生活具体的、更高的呈现,如同一千个观众的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每个人对生活的认知感是不同的,这就不能要求我们对于艺术品价值的评估做出一个书面的成文标准,但对于艺术品市场来说,也应具备合理性、恰当性和具备说服力这样的要求才能进行合乎情理的判断。
如果我们能够归纳出艺术品价值的主要影响因素,并且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不同影响因素带来的利弊,则将有力地推进艺术品价值评估工作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