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色会传教士与客家方言研究
[ ] (9 ) ! " 之微 嫌” ,来 华 的 巴 色 会 遂 更 名 为 [ ] (9 ) 8 ! : ……” 总之,
事业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在 学 术 上, 巴色会传教士所做的贡献也是十分巨大的。 本文从语言科学的角度,探讨巴色会传教 士对客家方言研究所作出的开创性的成就。 二、巴色会传教士有关客家方言的著 作 除了客家方言圣经译本之外,巴色会 传教士有关客家方言的著作还涉及客家方 言字典、客家方言词典、客家方言语法和 客家方言课本等方面。下面就目前我们所 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分门别类地作一些简 要的介绍。 (一)客家方言圣经译本 根据邹嘉彦、游汝杰的统计,客家方 言圣经译本 共 ; : 种,其 中 汉 字 本 = ! 种, 罗马字本 ! " 种。对照其他方言译 本 的 数 量,他们指出, “各大方言译本的数量,则 以闽语为 最 多,占 = : > ; ?,其 次 为 吴 语、 粤语、客话,最少的是赣语。湘语和赣语
收稿日期: ! " " ! # " $ # " $ 作者简介:庄初升( ,男,福建平和人,韶关学院中文系副教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汉语方言学、汉语音 % & ’ ( #) 韵学和社会语言学研究。
万方数据
・ /・
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P P /年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英国 伦 敦 会 的 传 教 士 米 怜 牧 师 (! " # $ )到马六甲传教,所接触到 % & ’ ’ & ( )* & ’ & + " 的华人以闽南人为主。到了, . /年,也在 马六 甲 传 教 的 麦 都 思 牧 师(! " # $% ( ’ 0 " 1 )出版了《福建方言字典》 2 " + 1 " 4 5 6 1 7 0 3* (89 & : 0 & ; + ( 1 < 0 5 "2 ; = > = " " +9 & ( ’ " : 0 ; < 0 5 " 3; ) ,这是西方传教士编撰 ? 5 & + " 7 "@ ( + 6 ( " A A 的第一部闽南方言字典。总之,在鸦片战 争以前,西方传教士最早接触的华人是广 府人,其次是闽南人,他们对汉语方言的 研究,也以研究粤方言和闽南方言开其先 河。 鸦片战争以后,最早向客家人传教的 基督教教会组织是巴色会。巴色会(B 5 " )又称“巴色差会” C ( 7 " ’* & 7 7 & ; + ( 1 ; : & " 0 3D 3 或“巴色传道会” ,是“福音教驻巴色的差 会” (B 5 "E # ( + " ’ & : ( ’* & 7 7 & ; + ( 1 ; : & " 0 0 A 3D 3( ) 的 简 称,属 于 基 督 教 新 教 之 信 义 C ( 7 ’ " 宗,其总部位于瑞士北部的巴色城,与德 国、法国交界。 , F . 年,在香港任政府公 职兼 从 事 传 道 工 作 的 德 国 人 郭 士 立 牧 师 (! )写信 " # $G ( 1 ’ H 1 & " 4 1 & : 58 6 6 7 0I 6 0 J ( < < A 给德国的同道友人,说“余又认识一部华 人曰客家方言族者,此种民族,勤俭耐劳, 吾既习其语言,与之过从,且招之会集而
基牧师被潮州府尹驱逐出境,并限其日后 不准再到潮汕地区传教,迫于无奈,他只 好返回香港转而向客家人传教。所以, “自 一八五二年十二月,他(指黎力基)和韩 山明牧师及差会新派来的韦永福牧师经过 三人会议,并已取得差会同意之后,便改 换方针,开始三人合作,专向客籍民族传 道。一八五三年春,他和韦永福牧师到沙 头角工作,以后再迁入布吉李朗接替韩山
就是上述所说的一个典型的代表。 一、关于巴色会 % ( " - 年,英 国 伦 敦 会(/ 0 1 2 0 13 4 5 6 ) 的 传 教 士 马 礼 逊 牧 师 5 4 0 1 7 8 0 ; 4 < = 9: 9 )抵 达 广 州,揭 开 (> < ? @> 0 A < 8 =3 0 8 8 4 5 0 1 了近代西方基督教新教到中国传播的序幕。 因为在鸦片战争之前清政府只开放广州作 为对外通商的口岸,所以马礼逊从% ( " -年 来华到% ( . $年去世期间都只能在广州和澳 门传教,所接触的华人都是说粤方言的广 府人。换一句话说,粤方言区是中国最早 接受西方基督教文化的地区,这是由当时 特殊的历史、地理环境决定的。马礼逊于 (B % ( ! (年出版了《广东土话字汇》 0 ; 7 A C 6 ) ,这是西方传教 D 7 8 E = F <G 7 1 = 0 1H 4 7 D < ; = 90 士编撰的第一部汉语方言词典,对于汉语 方言学来说无不具有筚路蓝缕的意义。西 方传教士较早接触的华人还有南洋马六甲 一带的说闽南话的闽南人。 % ( % * 年,同属
[ ] . 明牧 师 的 工 作 ……” 。总 之,巴 色 会 在
华早期的传教工作,实际上是以香港岛作 为基地,往北辐射到新界沙头角、新安布 吉(今属深圳) 、东莞李朗以至惠阳淡水等 客家地区。 韩山明牧师是有史以来第一位专向客 家人传教的基督教传教士,从, F R年来华 到, Q F年去世,他在短短的R年间奠定了 巴色会在华工作的坚实基础,并开创了客 家研究的先河。 , Q F 年,韩山明牧师在太 平天国著名人物洪仁玕的帮助之下撰写成 了《太 平 天 国 起 义 记》 (B 5 "S & 7 & ; + 7; < 2 6 + > D & 6 > B 7 5 6 " +( + 4T 1 & & +; < 0 5 "G U ( + > A A A ) ,该书在论及洪秀全的诞生 7 & V + 7 6 1 1 " : 0 & ; + 和童年的时候也对客家风俗详加载述, “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巴色会传教士与客家方言研究
庄初升!,刘镇发"
( ; % )韶关学院 中文系,广东 韶关 * % ! " " * ! )香港理工大学 中文及双语学系,香港 九龙)
! " " !年 -月 第! .卷 第 -期
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 I 0 C 8 1 7 D 0 E : F 7 0 C 7 1K 1 4 ? < 8 5 4 = 0 ; 4 7 D : ; 4 < 1 ; < J 9
I C D @ ! " " ! B 0 D @ ! . L 0 @ -
% & 世纪以来,特别是鸦片战争之后, 西方基督教各教派的传教士纷纷来到中国, 开始在东南地区各地传播基督教福音。由 于中西语言、文化等各方面的差异,早年 来华的西方传教士的传教工作通常都是十 分困难的。为了克服工作障碍和提高工作 效率,使基督教教义在中国平民百姓中更 加广泛和深入地传播,西方传教士一般都 要先学会说所到之地的方言口语,再着手 编写和出版方言圣经译本、方言字典、方 言词典、方言启蒙课本和其他方言学著作, 供当地教徒和其他传教士使用。这些方言 圣经译本和方言学著作利用近代西方语言 科学的观点和方法,详细地记录、缜密地 描写和科学地分析了多个地点的汉语方言, 达到了当时这一领域的最高学术水准,为 今天的汉语方言学乃至汉语史留下了许多 不可或缺的宝贵遗产。我们认为,来自欧 洲的巴色会传教士之于客家方言的研究,
[ ] (9 ) # ! : " 的译本则还没有发现。 ” 根据我们掌
握的文献资料,巴色会的客家方言圣经译 本实际上包括了罗马字拼音本、汉字本和 汉字罗马字拼音对照本。 、罗马字拼音本。这类的客家方言圣 ! 经译本出现得最早。 ! " # $ 年,黎力基牧师 在柏林出版了《马太传福音书》(@ A 2B C A D E F G H1 @ 2 1A I I J A H 2 G 1 C K F L 2 @ G A F L I - @ % J A L L A B M J G B ,通篇 8 D 2 D) "章: ! 页均使用罗马字 拼音给客家方言圣经注音,没有出现任何 一个汉字,这是最早的一部罗马字拼音本 的客家方言圣经译本,也是最早的一部客 家方言圣经译本。罗香林在《香港与中西 文化之交流》一书中指出, “黎牧师旋赴潮 汕等地传教,既屡遭阻折,乃转而代韩山 明牧师于宝安等地,发展教务,并着手以 客家方言翻译圣经,初成马太福音,以罗
[ ] F 谓研究客家最早的历史文献” 。 , Q F年Q
注意到中国有一个称为“客家人”的族群。 , F M年,巴 色 会 派 遣 瑞 典 人 韩 山 明 牧 师 (! )和德国人黎力 " # $B 5 " ; 4 ; 1 "2 ( ) N 6 1 A 基牧师(! )前来中国 " # $! 6 4 ; ’ 5@ " : 5 ’ " 1 O 传教,于翌年.月, L日抵达香港。由于在 , M P年北京条约尚未签订之前清政府只允 许基督教传教士在五口岸传教,一般不准 深入到内地活动,所以,韩山明牧师被巴 色会指定为专向香港一带的客家传教,开 始学习客家话;黎力基牧师被巴色会指定 万方数据 为专向潮汕人传教,开始学习潮州话。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