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阿司匹林辅助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摘要】目的观察拜阿司匹林辅助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疗效以及其与血液粘稠度的关系。
方法急性脑梗死100例,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患者除给予常规治疗外,治疗组给予拜阿司匹林0.1 g 口服,1次/d。
两组患者均治疗15、30、60 d后进行疗效评定,并对治疗前后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血小板粘附率及血脂等生化指标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经一个疗程治疗后,治疗组基本治愈率68.2%,对照组35.7%,治疗组基本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
结论使用拜阿司匹林治疗脑梗死是安全有效,且经济实惠,简单方便。
【关键词】脑梗死;拜阿司匹林
基金项目:广东省农村信息直通车工程平台与资源建设和示范推广子项目“放心药直通车资源建设”项目支持(项目编号:2009B0408000022) 通信作者:何文贞
脑卒中是中国人口的主要死亡和致残原因,严重威胁人民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
卫生部卫生统计信息中心报道,2002年国内脑血管病死亡率在城市和农村均仅次于恶性肿瘤,居第2位。
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患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的特点1],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
本文采用拜阿司匹林辅助治疗急性脑梗死(ACI),从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共观察病例100例,其中拜阿司匹林54例,对照组46例。
现将研究方法及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脑梗死(Cerebal infarction,CI)病例来自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一院神经内科住院和门诊,在研究周期中总病例数约在100例左右。
所有病例男58例、女42例,年龄45~79岁,平均(63.85±7.26)岁。
1.2 诊断标准研究纳入标准:①按1996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学术会议制定的脑血管病诊断标准,确诊为CI,经头部CT或MRI证实。
②受试者均鉴知情同意书。
研究排除标准,肺、肝、肾疾病、甲状腺疾病、银屑病、恶性肿瘤、风湿免疫性疾病的患者。
1.3 诊断分型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及CT和/或MRI结果,将患者按文献标准进行TOAST(Trail of Org 10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分型。
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心源性脑梗死型(CE)、小动脉阻塞型(SAA)、其他明确病因中风型(SOE)和不明原因中风型(SUE)。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NIHSS评分,其中:0~15分,患者分为轻型IS、16~30分为中型IS、31~45分为重型IS。
1.4 高危因素按统一标准详细记录患者的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肌梗死、卒中阳性家族史、酗酒和吸烟等各种危险因素。
1.5 分组及方法把10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4例,男31例,女23例,
平均(64.58±7.52)岁,治疗组给拜阿司匹林0.1 g 口服,1次/d。
对照组46例,男29例,女15例,平均(64.67±7.34)岁,除病情需要应用治疗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水肿及营养脑神经等药物外,两组未采用其他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1.6 观察指标观察指标治疗前后全部病例于清晨空腹采血,检查血液流变学指标:血小板(BPC)粘附率,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因子I(FG),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及肝肾功能。
1.7 不良反应及安全性评价根据出现不良反应程度及药物相关按下列等级在用药后15 d判定。
①使用安全,无不良反应。
②不良反应轻微,不影响用药。
③停止用药,不良反应消失。
④停止用药,不良反应存在。
⑤停止用药,不良反应必须给予治疗。
⑥不能判定。
1.8 统计学方法应用t检验、配对t检验、卡方检验。
2 结果
2.1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15 d,30 d,60 d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15,30,60 d后疗效比较(x±s)
治疗天数组别NIHSS评分
治疗前治疗组11.67±4.34
对照组10.81±5.04
15治疗组8.90±4.86
对照组10.61±5.21a
30治疗组5.67±3.31
对照组7.17±4.01a
60治疗组2.23±1.34
对照组5.60±2.64b
注:各治疗组前后配对t检验:a 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配对t检验:b P<0.01
2.2 抗凝纤溶及治疗前后30 d血脂改变,经拜阿司匹林治疗后,纤维蛋白原,血小板粘附率降低,凝血酶原时间延长(P<0.01),甘油三脂及胆固醇无明显改变
(P>0.05)。
而对照组以上各生化指标治疗前后无明显改变(P>0.05),两组比较,拜阿司匹林改善血凝优于对照组(P<0.01),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抗凝纤溶及血脂改变(x±s)
项目FG(g/l)PT(S)BPC粘附率(%)TC(nmol/l)TG(nmol/l)
正常参考值2~411~1450±43±60.4±1.6
治疗组治疗前3.65±0.4413.93±2.6356.98±2.954.63±1.231.96±0.65
治疗后2.84±0.65e16.88±2.02e52.04±3.03e4.50±1.22f1.85±0.83f
对照组治疗前3.44±0.7514.36±2.7555.18±3.494.30±1.301.95±0.97
治疗后3.63±0.74f14.77±2.33f55.22±3.48f4.16±1.28f1.96±1.17f
各治疗组前后配对t检验:e P<0.01;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配对t检验:f P<0.01
2.5 不良反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查血常规和肝功能均无变化。
治疗过程均未出现不良反应。
3 讨论
拜阿司匹林能不可逆地抑制环氧化酶,因而阻止血小板的聚集和释放反应,从而起到抗血栓的作用2,3]。
本研究观察拜阿司匹林辅助治疗ACI的疗效和安全性。
结果显示:拜阿司匹林辅助治疗ACI疗效满意,且未发现任何不良反应。
从治疗30 d和160 d后疗效评定结果更能显示拜阿司匹林辅助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见表2。
说明拜阿司匹林是治疗脑梗死的一线用药,能改善脑梗死患者的血管内皮状态、血管的发生和神经功能,最终改善疾病的预后,而且这种改善是渐进的、缓慢的、持久的,可随时间延长而进一步改善疗效。
我国是脑卒中的高发国家,年发病率为185~219/10万,在一些大城市则高达370/10万,估计每年新发脑卒中200万。
有专家警告,到2025年这一数字将扩大3倍。
一般说来,脑卒中是有明显年龄分布特点的,好发于50岁以上。
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脑卒中的发病呈现“年轻化”趋势,北京宣武医院对该院1972~1996年间住院的10547例脑卒中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1972~1976年≤50岁的患者10.32%,1992~1996年占22.66%,20年间50岁以下患者翻了一
番;1972~1976年≤40岁的患者占1.29%,1992~1996年则占7.83%,20年间猛增6倍。
家庭中有一个中风的患者,特别是中青年人群又是家庭的主要劳力和经济支柱,一旦出现缺血性脑卒中,将给该家庭造成极大的经济负担,所以,切实有效的进行抗血小板集聚对治疗缺血性脑卒中,能减少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患病率和复发率,同时能减少致残率,使患者能最大限度的恢复生活自理能力和劳动能力,减少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同时尽可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明显的临床和社会意义,但据不完全统计4],目前我国规则运用抗血小板集聚药物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不到35.1%,在广泛农村地区比例更少。
相比其他抗血小板集聚药物(波利维、泰嘉等),拜阿斯匹林一片只需0.5元,具有明显经济优势,而且服用方法为每天一片,简单方便,能极大提高农村人民服药的依从性,能较好的控制发病的危险因素,从而降低脑卒中的发生率。
所以,在广大农村地区推广规则运用拜阿斯匹林,能有效的进行缺血性脑卒中的一级和二级预防,提高缺血性脑卒中的治愈率,减少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高、患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具有明显的社会和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尤劲松,黄燕. 脑卒中遗传学研究进展. 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2004,31(5):458461.
[2]Morgan L, Humphries SE.The genetics of stroke.Curr Opin Lipidol,2005,16:193199.
[3]高福玲.阿司匹林在血栓性疾病中的应用体会.中华名医论坛,2005,(2):52.
[4]吴敌,马锐华,王伊龙,等.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的药物依从性调查.中华内科杂志,2005,44:506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