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稻白叶枯病是一种世界性的重要细菌病害

水稻白叶枯病是一种世界性的重要细菌病害

水稻白叶枯病的研究进展学院:资环学院班级:植保095姓名:李文豪学号:20090515511水稻白叶枯病是一种世界性的重要细菌病害。

水稻白叶枯病又称白叶瘟、茅草瘟、地火烧等。

我国各稻区均有发生。

水稻主要病害。

对产量影响较大,秕谷和碎米多,减产达20%-30%,重的可达50%-60%,甚至颗粒无收。

一般籼稻重于粳糯稻,晚稻重于早稻。

症状整个生育期均可受害,苗期、分蘖期受害最重,各个器官均可染病,叶片最易染病。

其症状因病菌侵入部位、品种抗病性、环境条件有较大差异,常见分5种类型。

(1)叶枯型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也为害叶鞘,发病先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先出现暗绿色水浸状线状斑,很快沿线状斑形成黄白色病斑,然后沿叶缘两侧或中肋扩展,变成黄褐色,最后呈枯白色,病斑边缘界限明显。

在抗病品种上病斑边缘呈不规则波纹状。

感病品种上病叶灰绿色,失水快,内卷呈青枯状,多表现在叶片上部。

(2)急性凋萎型苗期至分蘖期,病菌从根系或茎基部伤口侵入维管束时易发病。

主茎或2个以上分蘖同时发病,心叶失水青枯,凋萎死亡,其余叶片也先后青枯卷曲,然后全株枯死,也有仅心叶枯死。

病株茎内腔有大量菌脓,有的叶鞘基部发病呈黄褐或褐色,折断用手挤压溢出大量黄色菌脓。

有的水稻自分蘖至孕穗阶段,剑叶或其下1-3叶中脉淡黄色,病斑沿中脉上下延伸,上可达叶尖、下达叶鞘,有时叶片折叠,病株未抽穗而死。

褐斑或褐变型抗病品种上较多见,病菌通过剪叶或伤口侵入,在气温低或不利发病条件,病斑外围出现褐色坏死反应带,病情扩展停滞。

(3)黄化型黄化型症状不多见,早期心叶不枯死,上有不规则褪绿斑,后发展为枯黄斑,病叶基部偶有水浸状断续小条斑。

天气潮湿或晨露未干时上述各类病叶上均可见乳白色小点,干后结成黄色小胶粒,很易脱落。

水稻白叶枯病造成的枯心苗,在分蘖期开始出现,病株心叶或心叶以下1-2层叶出现失水、卷筒、青枯等症状,最后死亡。

白叶枯病形成枯心苗后,其他叶片也逐渐青枯卷缩,最后全株枯死,剥开新青卷的心叶或折断的茎部或切断病叶,用力挤压,可见有黄白色菌脓溢出,即病原菌菌脓,别于大螟、二化螟及三化螟为害造成的枯心苗。

病原水稻白叶枯病是由Xanthomonasoryzaepv.oryzae(Xoo)引起的一种维管束病害Xanthomonas oryzae 称水稻黄单胞菌。

包括白叶枯病菌和条斑病菌两个致病变种:即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 (Ishiyama)稻生黄单胞菌和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icola (Fang et al.)水稻黄黄单胞菌水稻生致病变种,属细菌。

异名X.campestris pv.oryzae (Ishiyama) Dye。

稻白叶枯病菌菌体短杆状,大小1.0-2.7×0.5-1.0(μm),单生,单鞭毛,极生或亚极生,长约8.7μm,直径30nm,革兰氏染色阴性,无芽孢和荚膜,菌体外具粘质的胞外多糖包围。

在人工培养基上菌落蜜黄色,产生非水溶性的黄色素,好气性,呼吸型代谢,不同地区的菌株致病力不同。

自然条件下,病菌可侵染栽培稻、野生稻、李氏禾、茭白等禾本科植物。

病菌血清学鉴定分三个血清型:Ⅰ型是优势型,分布全国。

Ⅱ、Ⅲ型仅存在于南方个别稻区。

病菌生长温限17-33℃,最适25-30℃,最低5℃,最高40℃,病菌最适宜pH6.5-7.0。

病株叶尖及边缘初生黄绿色斑点,后沿叶脉发展成苍白色、黄褐色长条斑,最后变灰白色而枯死。

病株易倒伏,稻穗不实率增加。

病菌在种子和有病稻草上越冬传播。

分蘖期病害开始发展。

高温多湿,暴风雨,稻田受涝及氮肥过多时有利于病害流行。

防治法:选用抗病品种,从无病区留种,种子消毒,清除病稻草,合理施肥和浅水勤灌,增强水稻抗病力和秧田、大田喷代森铵、杀枯净等药剂。

病原菌通常经伤口或水孔等进入寄主维管束,沿维管束传播,再在木质部中大量繁殖,最后蔓延至整个植株,导致病害不断扩大和加重。

据报道,水稻白叶枯病每年给亚洲地区带来至少60%的水稻产量损失。

据国际水稻中心统计,日本近年约有300000~400000hm2的水稻受到该病害的危害,在发病较重的地区产量损失达20%~50%。

在印度,每年有数百万公顷的水稻发病,产量损失达6%~60%。

在中国,除新疆、甘肃等尚未发现外,南北各稻区均有发生。

病害循环越冬与初侵染源带菌谷种和病稻草是白叶枯病的主要初侵染源,老病区以病稻草传病为主,新病区以带菌谷种传病为主;带病谷种的远距离调运是病区逐步扩大的原因。

(1)病稻草和稻桩:干燥条件下堆贮的病稻草上的病菌可存活7个月至1年以上,可以越冬传病,而散落田间经日晒雨淋或被水浸泡后的病稻草上的病菌则很快死亡。

未沤烂即还田的双季早稻病草对晚稻秧苗有一定的传病作用。

发生凋萎型白叶枯病的稻桩里的病菌可存活到翌年5月以后,成为初侵染源。

(2)带菌谷种:水稻抽穗扬花时,病菌随风雨露滴沾染花器,潜伏于颖壳组织或胚和胚乳表面越冬,在干燥条件下可存活半年以上。

翌年,病种播种后即产生病苗。

(3)杂草及其他植物:马唐、茭白、紫云英、草芦、看麦娘、异假稻、鞘糠草和秕壳草等多种植物可带菌越冬,但这些带菌植物作为初侵染源的实际作用,尚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发病过程与环境的关系水稻白叶枯病病原为水稻黄单胞菌、细菌,黄单胞杆菌属。

病菌主要在稻种、稻草上越冬,新稻区以带菌的种子初次浸染,老病区以带菌的稻草初次侵染。

干燥稻草上的病菌可存活1年左右,并且存活率很高,传病率也高,成为水稻整个生育期发病的不间断菌源。

水稻白叶枯病发生的前提,首先是要有足够的菌源,至于流行程度的轻重则受气候、水肥管理、品种感病性等多种因素影响。

1.品种抗病性及生育期不同水稻品种间对白叶枯病存在一定的抗性差异,一般糯稻比籼稻抗病,高秆窄叶品种比矮秆阔叶品种抗病,耐肥品种比不耐肥品种抗病,叶面水孔少的品种比水孔多的品种抗病,而种植感病品种更易流行成灾。

同一品种苗期到分蘖期较抗病,分蘖末期抗病力下降,孕穗期易感病,抽穗期最易感病。

因此,菌源充足,气候适宜,品种易感病,三者条件吻合则会导致病害大流行,反之,不会大流行。

2、气候条件与发病的关系。

白叶枯病的发生必须具备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缺一不可,6-8月份高温、高湿、暴风雨是白叶枯病流行的主要原因:田间气温在17℃即开始发病,26-30℃为发病盛期,潜伏期短,病菌侵入至症状表现只3-5天左右,再侵染次数增多,低于17℃和高于35℃的连续低温和高温则不会发病,相对湿度90%以上,有利于菌源侵染寄主,天气干燥湿度低于80%侵染受到抑制,因为温度高低影响潜育期的长短,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越高,潜育期越短。

暴风雨可加速病害的扩散和稻叶磨擦,能在短期内造成大流行,不同年份降雨量的多少和空气湿度的高低是发病的重要依据。

病菌可随水传播到较远的稻田,引起连片发病,也可随风作短距离传播,依风向风速传播半径约60-100米。

人在大田作业或顺田边行走,都可能造成人为的伤害和病菌传播,助长病害扩散。

3、与栽培技术的关系。

凡施用氮肥过多、过迟、过于集中,特别是穗肥施用不当,使植株疯长,株行间密蔽,通风透光不良,叶片浓绿柔嫩,植株的抗病力就会减弱。

一般平原比丘陵发病重,丘陵比山区发病重,不背风比背风发病重,受水淹比不受水淹发病重。

大田串灌、漫灌都能直接促使病害传播,而长期浸泡在深水中的稻株,对发病影响更大,这主要是田间湿度大,有利于病菌繁殖侵染,深灌并能增加土壤有毒物质的积累,促使稻株抗病力下降,拔节后深灌发病更严重。

因此,适时适度烤田对防治白叶枯病非常重要最有利发生白叶枯病的温湿度白叶枯病大暴发的气候条件:温湿度,最适26-30℃,孕穗期多雨、高湿、日照不足有利益发病,暴风雨易造成伤口,有利于病菌侵入和传播。

从我县2007-2009年气象资料分析,三年的降水量、气温、湿度都无较大的差别,降水量、气温、湿度等方面都满足了白叶枯病的发病条件。

今年我县白叶枯病通过提前预防,有效地控制了白叶枯病的发生。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水稻白叶枯病是一种细菌性病害,带菌种子、带病稻草和残留田间的病株稻桩是主要初侵染源。

李氏禾等田边杂草也能传病。

细菌在种子内越冬,播后由叶片水孔、伤口侵入,形成中心病株,病株上分泌带菌的黄色小球,借风雨、露水、灌水、昆虫、人为等因素传播。

病菌借灌溉水、风雨传播距离较远,低洼积水、雨涝以及灌漫灌可引起连片发病。

晨露未干病田操作造成带菌扩散。

高温高湿、多露、台风、暴雨是病害流行条件,稻区长期积水、氮肥过多、生长过旺、土壤酸性都有利于病害发生。

一般中稻发病重晚稻,籼稻重于粳稻。

矮秆阔叶品种重于高秆窄叶品种,不耐肥品种重于耐肥品种。

水稻在幼穗分化期和孕期易感病。

发病因素在有足够菌源存在的前提下,白叶枯病的发生和流行主要受下列因素影响:1.水稻抗病性一般糯稻抗病性最强,粳稻次之,籼稻最弱。

籼稻品种间抗病性还有明显差异,其中不乏抗病性强的品种。

同一品种的植株在不同生育期抗病性也有差异,通常分蘖期前较抗病,孕穗期和抽穗期最感病。

(1)抗性机制:植株叶面较窄、挺直不披的品种抗病性较强;稻株叶片水孔数目多的较感病。

这些差异常被认为是品种的机械抗病性。

另外,植株体内营养状况也是影响其抗病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通常,感病品种体内的总氮量尤其是游离氨基酸含量高,还原性糖含量低,碳氮比小,多元酚类物质少;而抗病品种则相反。

(2)抗性遗传:水稻品种对白叶枯病的抗性受不同的抗性基因所控制。

现已鉴定出Xa1、Xa1h、Xa2、Xa3、……Xa23等23个主效抗性基因,其中多数为显性,少数为隐性或不完全隐性。

在已鉴定的抗源品种中,有171个含Xa4,85个含Xa5,有4个含Xa6。

抗病品种大多为小种专化性抗病品种。

除主效基因外,可能还存在由微效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抗性。

2.气象因素此病的发生一般在气温25~30℃时最盛,20℃以下和33℃以上受抑制。

气温的高低主要影响潜育期的长短。

在22℃时潜育期为13天,24℃时为8天,26~30℃时则只需3天。

适温、多雨和日照不足有利于发病。

特别是台风、暴雨或洪涝有利于病菌的传播和侵入,更易引起病害暴发流行。

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或沿江河一带的地区发病也重。

气温偏低(20~22℃)、湿度较高时,此病也有流行的可能。

相对湿度低于80%时,不利于病害的发生和蔓延。

3.耕作制度与栽培管理耕作制度对白叶枯病的流行有重要影响。

一般以中稻为主地区和早、中、晚稻混栽地区病害易于流行,而纯双季稻区病害发生较轻。

肥、水管理对白叶枯病的发生有显著影响。

氮肥施用过多或过迟可由于秧苗生长过旺而致使稻株抗病力减弱,并造成田间郁闭高湿的适于发病的小气候,加重发病。

深水灌溉或稻株受淹,既有利于病菌的传播和侵入,也由于植株体内呼吸基质大量消耗,分解作用大于合成作用,可溶性氮含量增加而降低抗病性,有利于发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