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中国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

对中国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

对中国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摘要] 在纷繁复杂的当今社会,中国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所以本文通过对当代中国音乐文化产业发展道路的探索,针对中国音乐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从而希望真正实现中国音乐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音乐文化产业;发展;思考当下有关中国的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脚步是否能赶上发达国家的音乐文化产业,中国音乐文化是否可走现代化发展道路等问题正处于激烈的争论中。

本文将通过对中国音乐文化道路的探索、中国音乐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对中国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三方面对中国音乐文化发展的进行思考。

一、中国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首先,尚未建立统一、规范、有序的现代音乐文化产业市场体系,制约了音乐文化产业的正常发展。

建立并完善我国的音乐文化市场体系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音乐文化市场是音乐文化产业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全的音乐文化市场能够促进各类音乐文化产品和市场要素的自由流动,实现音乐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拓展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

当前我国音乐文化市场的发育还不够完善,音乐文化产品市场、音乐文化销售市场不够发达,音乐文化制作市场的发展就更为滞后,这种状况无疑阻碍了音乐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和流通,限制了我国音乐文化市场、音乐文化产业的深入发展。

然后,音乐文化产业法规建设滞后。

几年前年,就有全国人大代表联名提出议案,建议制定音乐文化市场管理法,以解决当时存在的音乐文化管理跟不上,文化市场立法滞后的问题。

但由于部门利益纷争、职能严重交叉等原因,音乐文化市场管理法至今尚未形成。

当前,根据以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以及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要尽早推出促进音乐文化产业大发展的法律法规,使音乐文化产业在发展的法律层面得到保障。

例如,可以出台“音乐文化产业促进法”“音乐文化产业振兴与发展条例”等法律法规。

[1]最后,原创音乐作品匮乏问题日渐突出盗版横行,传统唱片市场急剧萎缩,“免费”数字音乐俯拾皆是,音乐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难以实现。

唱片公司无法从市场回收投资,只能减少新产品开发制作;缺乏新歌、好歌,难以推出新人,难以搞活演艺市场。

互联网为人们聆听音乐带来了极大便捷,但也充斥着大量盗版音乐。

一些搜索引擎肆意提供大规模的盗版音乐链接,造成正版音乐收费网站少人问津,生存艰难,垃圾音乐在互联网泛滥,严重损害了音乐产业的利益和广大音乐消费者的文化权益。

盗版横行问题迄今未有妥善解决,成为制约音乐产业健康发展的顽疾。

[2]总之,我国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在观察现状之后,让我们来看看我国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的具体问题。

二、中国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首先,缺乏自由发展和创新能力, 导致竞争力不足音乐长期受传统体制束缚和意识形态影响, 缺乏自由发展和创新的空间。

尽管音乐产品的新作品很多, 但真正叫好又叫卖的很少。

一些音乐企业只管生产不管市场, 只管投入不管产出, 只重形式不重内容, 盲目模仿复制, 缺少贴近大众的精品。

整个音乐产业受国家经济环境影响, 压抑了音乐市场的快速发展, 导致竞争力不足。

其次,高素质音乐人才匮乏, 导致原动力不足。

人才是音乐产业发展的核心资源, 目前我国音乐产业人才还相对缺乏。

受原有教育培训机制的制约, 我国音乐产业人才总量、结构、素质还不能适应音乐产业快速发展的要求。

特别是缺乏既懂音乐又懂技术、经济的复合型人才, 导致音乐创作原动力不足。

制约音乐产业快速发展。

[3]然后,缺乏完善的法律体系和版权保护机制近几年来, 唱片公司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制作音乐, 却被盗版商“抢”走, 导致唱片公司最后入不敷出, 盗版、音乐产品的免费使用、新的传播技术对传统音乐市场的冲击等, 都使得音乐投资人无法正常获得应有的盈利。

大量小规模的公司要么倒闭, 要么与国际公司合并以求生存。

版权还没有完善的法律条文去保护, 所以更加无法去深入细节工作, 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滞后于文化产业发展及版权保护的需要, 还存在着可操作性差、针对性不强、之后于监管等问题, 阻碍了音乐产业的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们意识观念的转变,文化产业化发展的很多方面已经不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而需要及时转换观念,更新理念。

具体表现在以下层面:第一层面是音乐文化自身发展的理论被硬性的行政理论所替代第二个层面是对人才的引进与关注力度远远不够。

第三个层面是政府机构和当前体制的功能没有根本性转变。

[4]最后,音乐文化自身发展的理论被硬性的行政理论所替代。

这一影响最为深远,直接关系到了音乐文化事业自身发展生态系统的均衡问题,事实上,这种均衡态势早已在很大程度上被打破。

因为一切都成为了发展经济的附属物,所以各行各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就成为了要“搞活”经济,经济是个核心,所有的发展都让市场来决定成败,让市场来决定其文化价值、艺术价值。

在这个行政系统中,很多人有这样的根深蒂固的观念:世界上很多国家也是这样做的。

因而在推动音乐文化发展的操作过程中,围绕着市场经济理论的出发点居多,没有更多地关注音乐文化自身的特殊性和脆弱性。

一向被视为高雅艺术的古典音乐和歌剧作品,在地方是很少被上演的,而充斥着舞台的往往是一些通俗音乐节目。

这些快餐式的、大众性的音乐艺术能否代表我们产业化的成就?应该说这只是音乐艺术发展的一个方面。

器乐的发展就更让人担忧了,很多剧场不是用来演出音乐作品,而是用来专搞展销会。

很多中等城市根本就没有专门的音乐剧场,演出几乎都是在体育活动场所临时搭建的舞台上进行的。

经济发展一日千里,人们也为了“经济”而不对音乐文化做专门投资,由于没有剧场作依托、做平台,就不会有专门的创作演出团队、高水准的音乐家、艺术家、高层知识分子的参与,就不会有经典的音乐作品出现。

[5]三、对中国音乐文化产业发展问题的三点建议第一,强化自主创新能力, 打造音乐品牌以增强竞争力。

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也是我国音乐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战略基点。

音乐产业形成是从品牌经营开始, 逐渐发展至产业经营。

我们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 发展音乐文化产业既要充分发挥好这个优势, 又要坚持锐意创新, 适时融入时代精神, 培育出我们真正的名牌精品。

因此要将音乐创意品牌与科技、经济相融合, 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品牌, 形成不可复制和模仿的独特性。

同时, 从创意策划到产品制作、生产, 再到广告宣传、市场营销等环节, 要把握好市场动态, 不断适应市场需求, 提升音乐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第二,培养高素质音乐文化产业人才,夯实音乐创作原动力。

人才是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资源。

当前音乐产业发展呈现产业融合的态势,音乐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是一种不可逆转的全球性趋势。

因此我们在人才培养方面应调整人才教育结构,加强对音乐产业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复合型人才、营销人才的培养。

从高校角度看, 应该开设音乐经济、音乐管理、艺术管理和娱乐营销等方面的专业,培养高层次音乐专业人才。

从音乐企业角度看, 应该加强对员工培训的资金投入,加速员工专业能力的发展和提升。

从社会角度看,应该培育浓厚的文化氛围。

举办更多的音乐产业论坛,打造设计师们相互交流、碰撞的平台,为音乐创作和音乐专业人才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机会, 激发创意人才创造原创文化产品的激情和动力。

第三,加快法律、法规建设,加强音乐知识版权的保护力度, 拓展音乐产业的利润空间。

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一个完善的法律体系, 需要公开、公平、公正的文化市场环境。

在一系列法律体系中, 保护知识产权尤其重要。

我国应该通过完善音乐知识产权保护政策, 保障音乐文化产业和个人的创造性劳动及其合法权益,才可以为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从中央到地方, 各级政府要加大打击盗版的力度,打击非法网站导致音乐产业市场份额被盗版者大量侵蚀的情况。

从法律上制度上增强对盗版行为的处罚和制裁,为合法音乐企业的生存提供更大的市场发展空间,拓展企业的利润空间。

同时,提高司法部门对于法律条款的执行力也是必要的。

另一方面,要完善音乐市场。

网络部分,我们要寻求能够提供正版付费音乐的网络平台,从而打破上文中提到的关于正版音乐无市场而造成的有意识维护音乐人版权的消费者被逼无奈选择盗版的恶性循环;其二,实体唱片部分,需要广电总局对正版唱片的保护,尤其要重视首发问题。

另一方面,人民也应当积极支持中国音乐文化,不论是传统的还是流行的,只要是积极向上的中国音乐,作为中华儿女都应当支持。

总之,音乐能以纯净之声愉悦人的感官,能令人感动或激发人的热情。

音乐文化已经融入我们的生活,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音乐文化产业是否健康发展关乎到我们生活质量的高低。

中国的现代化任务任重而道远,而中国音乐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则是整个社会现代化重要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之一,应该予以重视,积极采取措施,解决中国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引导中国音乐文化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1]张美玉.当前我国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其理论溯源[J].大众文艺,2011,11.[2]/p-260484342.html我国音乐文化产业发展面临四大难题[Z]. 豆丁网[3]单蓓.我国音乐文化产业发展对策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4.[4]张迎芬.我国音乐文化产业传统发展路径研究[N].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1,9.[5]/News/201109/201109211855262493.html人民论坛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