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土地资源
利用现状与可持续发展的文献综述
内容摘要:通过翻阅一些资料和文献,深入了解了中国土地资源的现状,一串串数据明
显的显示出中国目前土地资源的稀缺与存在冲突,不容乐观。
不可否认,土地永远是一种稀缺资源,而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而言,相比起牺牲土地所产生的种种“利润”,安居乐业的百姓和欣
欣向荣的企业更为重要,值得深思。
本文通过对我国土地资源特征及利用现状的考察
和评价,分析了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后果,在此基础上着重探讨了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意义、目标和原则,并进一步提出了实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土地资源稀缺冲突可持续
一、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现状
通过阅读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如下所示:
hm2 hm2(100)
从这些数据可以了很大的面积,直接导致了我国可以利用的土地资源的缺乏。
早在1994年,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布朗在其《谁来养活中国》一书中警告说:“2030年,中国的粮食缺口将达到3.69亿吨,不仅中国无法养活自己,世界市场也负担不起。
”尽管中国的研究者对布朗的预测方法和依据提出过许多质疑,但无不承认“中国的粮食缺口将会越来越大,粮食问题将会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
此种情况下,我国政府不能不作出反应。
2006年明确提出,18亿亩耕地是未来5年一个具有法律效力的约束性指标,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2007年再次强调,一定要守住全国耕地不少于18亿亩这条红线。
但是这仍是一场艰难的博弈,既要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不突破,又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必要的土地,这或许是冲突的根源。
二、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
目前,我国大陆土地为948.68万平方公里,其中以利用的636.55万平方公里,占67.1%;未利用的312.13万平方公里,占32.9%。
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1)土地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下降从目前土地总的利用情况来看,用于农林牧草的土地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耕地垦殖率少于世界平均数,更少于亚洲平均数;(2)土地利用结构有待调整存在农作物结构不合理、城市人均用地不平等等情况。
(3)土地利用不合理,土地质量退化、损毁严重如盲目毁林、毁草,陡坡开荒,使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加剧;耕地质量不断退化;人为的滥樵、滥垦、滥牧、破坏天然植被,造成土地风蚀沙化;毁林滥垦、过度采伐、重采轻造,导致领地面积减少、木材蓄积量降低等。
我国土地利用的现状告诉我们,近年来耕地大量减少,土地退化,生态环境逐步恶化。
近年来一些地区对耕地投入减少,重用轻养,地力衰退。
由于超载放牧,滥砍森林,全国有四分之一的草场退化,水土流失和荒漠的面积不断扩大。
三废污染和农药污染面积有所增加。
而且,土地开发程度较高,但利用粗放。
我国农业土地利用指数、耕地复种指数、林地利用指数、牧草地利用指数都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但各类用地的实际利用水平和产出率却不高。
在我国建设用地中,特别在近年来建立的各类开发区中,一些土地被闲置撂荒。
在农用地中,我国农产品畜产品单产也明显低于先进国家,这意味着我国土地利用潜力很大。
然而,在现行的土地制度特别是土地供应和利用制度下,土地成为高速工业化、快速城镇化和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助推器,但同时也是促成经济粗放式外延型发展的重要体制基础。
有关专家分析,我国当前的供地制度与行政、财税、金融等管理体制相互作用,显露出不少问题。
一是土地粗放利用、外延扩张、耕地面积缩小。
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城乡建设用地存在闲置浪费和增量扩张现象,耕地面积受两头挤压。
二是农民权益受损,城乡矛盾突出,危及社会稳定。
农民的土地财产权益未能充分落实和补偿,造成农村与城市土地形成不同的市场和权利体系,加剧城乡分割,助长以地设租、寻租行为。
三是经济发展过度依赖土地经营和投融资,加大金融、财政风险。
四是不利于产业自主创新需求和企业技术升级换代。
低价土地和廉价劳动力使得企业即使采用落后的生产技术和工艺流程,也能获得足够的利润空间,减弱了对于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激励,影响了新
技术的供给。
三、解决我国土地中存在的问题的方法以及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面对我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过程存在的问题,我们客观分析我们的得与失,在人们依据社会经济规律并在总结长期利用与管理土地经验的基础提出来的利用基本原则下,正确的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方面的手段,制定出科学的政策。
(1)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基本目的,是在不影响社会、经济全面正常发展的前提下,保证人均占有粮食不减少。
由于目前我国人口仍处于增长期,这就要求我们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不断增加粮食总产量。
增加粮食总产量的途径有两个:一是提高耕地质量,增加单位耕地面积的粮食产量;二是扩大耕地面积。
因此,中国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重点对策只有放在改造中低产田、提高耕地质量上。
我国三分之二的耕地是中低产田,提高单产的潜力较大。
改造中低产田,可以同时达到多重目的:
1.接提高粮食单产。
2.善生态环境
3.解决脱贫问题。
4.体上缓解土地短缺压力,促进经济发展。
(1)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不断增长的人口数量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和环境资源的需求将是持久的,新世纪中国能否获得一个相对宽松的发展环境,实现人口控制是一个关键的因素;严格控制人口的增长,可以说是我国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最基本的措施,因此“计划生育”这项基本国策不能有任何松懈。
(2)科学规划与开发土地,保护耕地,深化土地退化与恢复机理的研究。
区域土地规划工作已在不同的区域层次上展开,同一层次上的区域单元要做大量的同类工作。
这项研究不仅对生态环境有着重大意义,而且对我国的经济建设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因此,今后必须加大投入,继续深化土地退化与恢复机理的研究。
(3)建立土地资源利用宏观调控与微观管理运行机制。
我国的土地持续利用除保护土地资源、保证其生产力的持续性外,还应调整各业用地矛盾,使其用地结构能保证整个社会健康、平稳地发展,这是同发达国家持续土地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概念不同之处。
这是因为我国人地关系极其紧张,产业结构将发生巨大变化的特点所决定的。
对土地资源利用的宏观调控,就是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土地利用计划,在政府干预下运用行政、经济、法律和技术手段对土地资源进行统筹安排和合理利用。
微观管理指的是具体土地利用活动的管理。
土地资源利用宏观调控与微观管理要密切结合起来,两手都要抓都要硬。
(4) 调整、优化工地利用结构,加大科技投入,依靠科技进步,改进工地利用方式,在保持生态平衡和持续利用的前提下,挖掘、发挥土地资源在提高质是和利用效率方面的潜力,实现综合效益的最优化。
四、总结
首先,我国的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着诸多问题,荒漠化、水土流失严重、耕地减少、土地肥力下降等等问题,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必须尽快解决的,也是土地治理的当务之急。
其次,在土地治理中,我们要综合应用科技、法律、人力、财力等一系列措施,综合治理,做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蔡运龙.自然科学原理[J].科学出版社.2007(8)
[2]. 刘南威. 自然地理学[J].科学出版社.2007(6)
[3]. 董伟.土地资源稀缺耕地与经济建设用地引发艰难博弈. 中国青年报.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