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名称】影视艺术【专题号】J8【复印期号】2012年03期【原文出处】《华中学术》(武汉)2011年第4辑期第203~212页【英文标题】Spatial Narrative and Contemporary Film Studies【作者简介】孟君,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9【内容提要】电影空间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尽管其意蕴十分丰富,但在电影实践和电影批评中却被普遍轻慢和忽视,往往被时间、情节、人物、主题等相形更为“重要”的元素遮蔽。
在辨析电影空间概念的三种界定方式的基础上,本文详述了从文化研究语境和叙事学视角研究电影空间的意义所在,并提出将电影空间叙事作为精神领域和社会领域而非物质领域来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本文还重点论证了从空间叙事的角度研究中国当代电影的现状、意义及内容,意在说明电影空间叙事具有丰富的研究内容和宽广的研究前景,有必要在这一领域展开深入的后续研究。
电影空间作为一种叙事元素和文化符号,尽管具有丰富的意蕴,但在电影实践和电影批评中却被普遍轻慢和忽视。
正如后现代社会学家戴维·哈维所说,时间和空间在我们知识传统中具有“较为使人吃惊的一种分裂的情形。
各种社会理论(我在这里想到了发源于马克思、韦伯、亚当·斯密和马歇尔的各种传统)一般都在各自的阐述中赋予时间以优先于空间的特权。
它们一般都是,要么设想有时间过程在其中运行的某种优先于空间秩序的存在,要么以为各种空间障碍已经大为减少,以至于把空间表现成一种有关人类行动的附带方面而不是根本方面”①。
空间不仅滞后于时间,在电影中它还往往被情节、人物、主题等相形更为“重要”的元素遮蔽,在电影创作和电影批评中沦为“配角”,即或谈到它,也是作为构图、场面调度或蒙太奇的构成要素被予以关注。
在电影研究中,空间滞后于时间和其他元素,显然与空间在电影创作和电影接受上的重要性不相匹配,电影空间应被作为戴维·哈维所说的“根本”范畴而非“附带”范畴的叙事元素来看待,这是本文的研究前提。
一、作为“根本范畴”的电影空间(一)多维度的电影空间电影空间是一种文化实践的“想象空间”,具有丰富和多义的内涵,这里首先要廓清电影空间这一基本概念。
关于电影空间的概念,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界定。
有学者从物理技术角度进行的界定是:“所谓电影的空间,无外是胶片的画面空间,借助于放映机的运动和光的照明,在银幕空间的光学投影,而胶片的画面空间,则是客观世界形形色色的物理空间在感光物质材料上的光学聚焦,一种记录式或复写式的仿真性再现。
”②也有学者从电影结构层面进行的界定是:“一般地讲,当我们想到电影空间时,我们想到的是(一)银幕表面所占据的二维视觉空间,即银幕空间和(二)这个表面的影像(动作空间)所创造出的三维视觉空间。
”③还有学者从叙事学角度进行的界定是:“不能把电影空间仅仅看作外在的视觉构图。
我们可以把空间看作一种抽象的物体,分析它的视觉构成设计和听觉形式及其结构问题。
某些影片一如那些抽象化的作品,怂恿我们限定自己对图像外貌的领悟。
然而,这里我所关心的是透视图的空间故事的虚构空间,即叙述所暗示的虚构事件在其中发生的那个‘世界’。
”④由于本文主张从社会和文化的角度来分析电影的空间叙事,因此这里所说的电影空间,主要依据上述第三种界定方式,即指电影中故事开展和人物行动的环境空间,或者说就是电影中的环境和场景。
对于社会和文化视角中的电影空间,应强调其审美和文化属性,而非其物质属性,这有利于通过电影文本“还原物质空间和理解社会空间”。
有学者认为:“电影空间,不仅具有客观纪实性,并且具有主观表现性,不仅是客观空间的再现,并且还是人类心理空间、情感空间和思维运动的体现。
其结论是,‘空间的性质’已起‘根本变化’,实现了从客观空间、物质空间到人为空间、美学空间的转化。
”⑤因此,从社会和文化的角度来看电影空间,主要是把它作为一种艺术空间和美学空间来进行分析,在客观空间和物质空间的基础上研究空间在叙事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美学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学价值。
因此,本文进行的研究在理论上回应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列斐伏尔、索亚等后现代空间理论家进行的“空间转向”,是将空间问题放置在精神领域和社会领域而非物质领域来研究的一次文化实践。
(二)文化研究语境中的电影空间事实上,将电影空间置于一个宏观的视野中加以研究,更能体现电影作为一种艺术样式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
已有学者认识到:“电影被作为文化产品和社会实践来研究,不仅对其本身有价值,而且能够帮助我们理解文化系统及其运作过程。
”⑥因此,电影空间的研究价值不仅体现在电影系统内部的读解价值和美学价值,更体现在宏观的文化研究和社会实践意义方面。
从70年代文化研究兴起开始,“电影理论已经成为‘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这个更为广泛的学科领域和理论方法的组成部分”⑦。
作为将文化现象和社会批判紧密联系起来的著名学术流派,文化研究将电影视作一种艺术形式和文化实践,旨在揭秘“社会意义是如何通过文化产生的”。
正如文化研究的代表学者雷蒙·威廉斯所说:“大写字母开头的‘艺术’终于成为代表一种特殊的‘真实’——‘想象的真实’(imaginative truth),‘艺术家’则终于代表一种特殊的人。
”⑧可见,从文化研究的角度来看,电影艺术是一种“想象的真实”,电影作者则是表现这种“真实”的“艺术家”。
在电影的各种叙事元素里,电影空间是用于理解电影艺术和社会实践之间关系最好的中介之一。
一方面,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电影空间叙事与电影文本的社会和文化背景有关。
德国学者克拉考尔认为:“电影提供了过去某个时期社会内部运作的精确反映。
”⑨譬如在好莱坞的类型电影里有一种重要类型是西部电影,这是美国独有的一种电影类型,美国西部广袤、荒凉的空间特点与西部电影所体现的美国文化中开拓、进取、狂野、浪漫的特性吻合,西部电影的空间特点甚至超过了这类电影中牛仔形象对美国文化的体现。
同样,本文探讨的中国当代电影中,无论是城市、乡村还是小镇空间,“十七年”和“文革”电影中的空间与“新时期”以来电影中的空间都同步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经历的巨大变动和文化走向。
另一方面,每个具体电影文本中的空间既体现了导演个人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判断,也体现了导演对社会的理解和评判。
英国学者帕特里克·富尔赖在论证电影和社会秩序的相互建构时曾以著名导演希区柯克为例:“希区柯克把他的人物放置在人们普遍熟悉的日常生活里,从而使得他的电影对社会的扰乱显得更加让人不安,其中最著名的例子就是《西北偏北》。
”⑩更明显的例子是奥利弗·斯通,他被称为“电影社会学的洞察者”(11),他的电影如《野战排》、《生于7月4日》、《刺杀肯尼迪》等,均蕴涵了其独特的政治见解和社会洞察。
中国“第五代”导演和“第六代”导演在对中国历史和现实的认知上有醒豁的差异,这种差异在电影叙事手法上正是通过空间表现出来的:“第五代”用不规则构图来表示其激烈的质询和颠覆,“第六代”则用运动镜头和长镜头来提出自己的问题并试图解答。
因此,无论是从整体还是从个案来看,电影和社会之间存在某种对应关系。
克拉考尔认为,一个国家的电影能直接地反映那个国家的精神面貌(12),并通过对一战后德国电影的分析指出:“影片之所以有表现力,皆因为这样的‘象形文字’给故事的实证更增添实证。
至于这种‘人类关系的秘密动力’,既可在故事中感到,又能在影片的视觉语言中感到,它多少表现了影片生产国的精神特征。
”(13)作为社会学家和电影学者,尽管克拉考尔的电影社会学观念颇具启迪意义,但是对电影系统内部的微观分析尚显不足,这也是保罗·莫纳科、伊恩·贾维等电影社会学学者的共同局限。
有鉴于此,本文吸收了电影社会学关于电影和社会存在关联的观点,采用电影叙事学的方法,试图从空间叙事的角度来解释中国当代电影和中国当代社会之间的这种对应关系。
(三)叙事学视野中的电影空间叙事学家查特曼将叙事空间分为故事空间和话语空间,“‘故事空间’指事件发生的场所或地点,‘话语空间’则是叙述行为发生的场所或环境”(14)。
电影空间叙事研究的叙事空间主要是前者,即故事空间,因为“‘故事空间’在叙事作品中具有重要的结构意义。
除了为人物提供了必需的活动场所,‘故事空间’也是展示人物心理活动、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作品题旨的重要方式”(15)。
从叙事学的角度来说,电影的故事空间和空间叙事分别是叙事中介和叙事方式,简单地说,“叙事空间是电影中直接呈现的用于承载故事的视听空间形象,而空间叙事是指利用空间来进行叙事的行为过程”(16)。
因此,电影空间叙事研究应当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电影文本中空间在叙事上的功能及表现。
电影作为一种视听觉艺术,视觉上的叙事空间具有重要的表现力,它不但是导演叙述故事情节的工具,也是导演表达其世界观和人生观的中介。
从这个意义上说,电影空间不应仅仅被视作故事展开的时空背景,而应当将空间视作有机体,从整体上读解空间里包含的故事、人与社会。
另一方面是导演如何利用空间来建构电影叙事。
利用空间来建构电影叙事是每个导演的基本功之一,但是不同导演的空间叙事方式是迥然有异的。
有的导演偏爱长镜头,如日本的小津安二郎、中国的贾樟柯等都擅长用长镜头表现空间,这也成为他们的叙事风格标志。
有的导演偏爱用全景,如韩国导演许秦豪的《八月照相馆》,尤其是侯孝贤的《海上花》,几乎全片都是用固定机位、全景镜头来强调环境和氛围。
还有的导演则偏爱用特写和运动镜头,如王家卫电影中有大量的近景、特写、运动镜头,是用空间来解构时间的后现代经典电影。
通过上述讨论可以看出,电影空间具有强大的叙事功能和多元的叙事方式,电影空间应当是“根本范畴”而非“附带因素”的叙事中介。
基于此,下面将以中国当代电影为研究文本,从叙事学的视角,探讨中国当代电影空间的美学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学价值。
二、中国当代电影的空间叙事研究空间作为电影叙事必不可少的元素,自电影诞生以来便受到世界范围内电影作者和电影学者的关注,但这种关注主要是针对电影的物质结构功能和远次于时间、情节等叙事元素的辅助作用而言的,对电影空间的审美价值和社会功能的关注,直至70年代理论界发生“空间转向”后才有所改变。
在中国,电影空间及空间叙事近年来也逐渐引起电影研究者的关注,但几乎所有进行这方面研究的学者都提到时间比空间在既往的研究中更受重视,以及空间叙事研究的必要性(17)。
事实上,在电影结构上作为表现元素的空间历来得到我国电影学者的重视,这从80年代以来出版的国外译著(以中国电影出版社在70年代后期出版的《外国电影理论名著》丛书为代表)、国内学者的专著和大量学术论文中可见一斑;但是,作为叙事元素和表意元素的电影空间是一个相形更为重要却未得到充分研究的理论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