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新闻的客观性原则

浅谈新闻的客观性原则

浅谈新闻的客观性原则
一个新闻工作者,从接触工作的第一天,就知道"新闻的生命就是真实,报道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客观"。

因此,对于如何做好客观的新闻报道,就有了具体的规范:新闻来源必须真实可靠,报道内容必须准确无误,不能想象夸张。

但是,在新闻报道实践中,是否所有的新闻报道都按照这样的规范来制作呢?如何看待新闻的客观性将是本文所探讨的。

“新闻客观性”是新闻学久远的命题之一,其基本思想是对事实进行准确的报道,禁止在报道中直接、公开的采取带有撰稿人主观倾向的立场。

新闻客观性一直是新闻界的一个重要法则,有人称之为“不死之神”。

按照一些学者的说法,这是一个知之不难,但行之唯艰的理论,也正由于理论规范和实践标准的缺失,使客观性甚至成为新闻学界和业界的一个“迷思”。

一方面,“新闻客观性”是学界极为关注的理论,同时又深受业界推崇,其重要性和价值的一个最突出的体现就是,没有一个新闻媒体公开宣称自己的报道完全放弃了这一原则。

不管是作为一个标签,一种策略,还是一个理想,一种理念,“客观性”自诞生之日至今,始终魅力不减。

但是,重要地位掩盖不了本身的瑕疵和漏洞,质疑和反对的声音从不间断,“客观性”在收获赞誉的同时,也在承受责难。

但在新媒体出现以后,似乎出现了一些新的思考方向。

从报纸这一最具代表性的新闻媒体入手,我们看到由于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兴起,传统媒体地位日渐衰微,报纸销量日减,受众大量流失,报纸在新闻报道上的速度和内容优势远不及网络甚至电视媒体,人们更多地选择从网络上了解信息。

在这一挑战下,报纸在新闻上的优势就集中在报道的权威性、深刻性以及言论上。

李良荣先生曾表示,报纸今后生存的依赖就是具有其风格和独特思考的评论性内容,壮大专业性的评论力量是新时代下报纸生存的必要选择。

的确,这是在新的技术背景下的必然趋势,但我们也从这一趋势上看到报纸这一媒体在新闻客观性历程中的回归,新闻由辨清事实和判断价值的尽量分离,又走向了二者的结合。

而且,在这个信息爆炸泛滥的时代,经过整合、分析、评论的经过加工的新闻看起来更有吸引力,所以,即使是电视、广播甚至是网络媒体,新闻的评论性意见越来越受到重视。

如果说当时是传媒商业化催生了新闻客观性规范的话,那么现在也正是商业化带来了评论性新闻的发展。

但另一个问题出现了,评论性新闻必然带有强烈的个人主观倾向,那么,这对于新闻的客观性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

我认为,新闻客观性规范的兴起,是针对当时美国报纸只代表某一党派的观点,而不中立的情况,而进行的基于社会责任和商业利益的考量。

新闻客观性的最终追求,是做到无限接近事实和真理,公平,不偏不倚。

带有主观意志的价值判断固然对还原事实具有风险,但并不是所有主观的言论都有害于事实的呈现。

既然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即使是不出现任何带有评论和价值判断的语言,新闻业同样可能因为作者个人的既定偏见、主观认识和知识结构的不同,通过选择材料、内容删留、刊登版面以及微妙的用词来传递评论性信息,真正的新闻客观性只是一个永远到达不了的彼岸,只是一个高高悬挂的指明灯,那么,也不必苛求新闻不能带有价值判断内容。

诚然,客观性原则与传播实践存在矛盾的一面。

在传播活动的几乎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做出主观判断:现实世界有无数的本源性事实,到底报道哪一个、不报道哪一个?记者的头脑里留下了大量的信息化事实,究竟哪一些要传播给公众,哪些可以排除?当把新闻或节目传播给受众时,是把它安排在报纸头版、电视头条还是放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所有这些完全是主观选择的过程。

但是,客观性原则是如此流行,以至于人们很少质疑可能存在的问题。

客观报道的广泛采用以及对它作用的盲目夸大,已给信息传播活动造成了严重后果。

很多大众媒介如果能够找到像样的消息来源,就不在乎自己是否在传播假消息了,也不在乎自己是否掩盖了主要信息,却煞有介事地传播许多次要信息。

墨守客观性报道方法,还在妨碍媒介从业人员挖掘事物的真相,越来越多的表面化信息充斥媒介。

此外,在客观性报道的影响下,公众也渐渐不愿对生活中具有深刻重大影响的事物进行调查分析,却围绕一些貌似重要的大
人物炒冷饭,如热衷于去世多年的戴安娜王妃的陈年旧账。

这类“客观性报道”,其实十分表面化、娱乐化和主观化。

追逐这类报道,使大众媒介更加流于庸俗和无聊,但它却是资本控制媒介无法避免的结局。

在商业化新闻时代,为规避风险和保住饭碗,不可避免地拿客观性做挡箭牌的事屡有发生;僵化的客观性也为政府的舆论控制提供了方便,但依然不能遮盖一系列揭丑运动留下的华彩,虽然不尽然认为客观性是一个完美原则,但是依然对其之于新闻业的推动抱有乐观希望,因为,既然真实性原则是不可达到的梦想,那我无从想象,要是现代新闻业不强调客观性原则,还有什么能为这艘舆论大船保驾护航。

大众媒介对客观性原则和客观报道的追求,有效减少了耸人听闻、胡编乱造等恶劣手法。

客观性使新闻中确凿事实增加了,也强化了媒介从业人员的纪律和伦理观念。

新闻客观性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避免媒体成为某一利益集团的喉舌,尽量避免受众被误导和欺骗。

所以新闻媒体,只要不被政治或经济力量操控,可以自由地了解事实,自由地思考并表达意见的话,记者只要在尽可能全面了解事实的情况下,不事先倾向于任何群体,本着对社会和公众负责的原则,做出他认为最公正准确的判断,这就是客观性的体现。

有人说,新闻客观性原则只是一个仪式,不必过多拘泥于形式,而应坚固其内核,新闻客观性应该是一种态度、责任。

而其监督力量,只能来自于它的读者——公众。

坚持新闻的客观性原则,并不是要求恪守纯粹客观和泛自然主义,而是基于人的主观性而又超越主观性去达到与客观相一致的这样一种理性原则。

所谓客观报道要求的“不偏不倚、无私无畏”和“一般公正”,无疑是人们的美好愿望。

但正是因为人存在这样的理性要求,才会制约过于主观的煽情主义的泛滥,为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往寻求可拓展的空间。

因此,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已经知道,新闻的客观性应该重内容更甚于重形式。

客观报道,既是新闻传播操作时的一个基本手法、原则,也是一种报道理念,更是人文精神的要求。

也许需要进一步思考的是如何更好地把握客观性原则,在这一标尺之下,如何把握媒体与政府,新闻与政治的关系,应该保持的界限。

同时对于客观性的认可不是一种被动的强加,而应该是一种主动的认可,只有这样,客观性才能在兴起接近百年之余依然活力四射。

1904 年, 美国现代新闻业的奠基人普利策提出:“商业主义在报业经营中具有合法的地位,但它仅限于经理部。

如果商业主义侵犯了编辑权,它便成为必然的堕落与危险。

一旦发行人仅仅注意商业利益,那将是报纸道德力量的结束。

”或许从这段话中,我们多少能得到一些启示,来解决“新闻客观性”的现实矛盾。

回想“火星人入侵地球”的广播所引起的彼时全城的恐慌和骚乱,公众的媒介素养可见一斑,而媒介的“客观性”修养则更任重道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