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_课件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_课件1


《桃花扇》以侯方域和李香君的定情物桃花扇贯串 始终。这桃花扇,原只是爱情的象征,但一旦成为 侯、李离合和南明兴亡的历史见证,便赋予人生理 想的象征意蕴。“桃花薄命,扇底飘零”,这就给 理想带上悲伤情调;而香君的桃花扇却是“美人之 血痕”点染成的,这就更染上了悲壮色彩;最后张 道士裂扇掷地,隐寓透露出理想的破灭。
第2课:昆曲的拯救和保护
教学指导意见: 基本要求:认识昆曲独特的文化价值;探讨在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发展要求:了解中国戏曲中的脚色、脸谱等;学重点。
世界上很多伟大的民族都有一种高雅 精致的表演艺术,深刻地表现出 那个民 族的精神与心声。希腊人有悲剧,意大利 人有歌剧,俄国人有芭蕾,英国人有莎士 比亚戏剧。这些雅乐往往是他们民族的骄 傲与自信的源泉。
3、昆曲登上戏曲舞台(明中后期) :
(1)昆曲登上戏曲舞台: 隆庆末年,梁辰鱼首次运用革新的昆腔,创作了 传奇《浣纱记》,将昆腔推上了戏曲舞台。 此后,许多文人学士争相用新昆腔编写传奇。
(2)昆腔传入北京: 昆腔传入北京后,立即获得统治者和文人墨客的 宠爱,并取代当时活跃在京城剧坛上的弋阳腔, 赢得“官腔”的称号。
二、追溯—昆曲的兴衰史:
1、昆腔的形成: (元末):
(1)南戏流行: 元朝末年,南戏流行。南戏使用南曲演唱。
(2)昆山腔的形成: 元朝末年,江苏昆山地区的南戏艺人演唱
南曲时,与当地语音和民间音乐相结合,创造 出一种南戏清唱新腔调。到明初,这种曲调被 正式称为“昆山腔”。 “昆山腔”,以称“昆腔”。这种腔调悠扬流 畅,是昆曲的灵魂和标志。
洪昇 《长生殿》
《长生殿》被称为是中国戏剧史上压卷之作。叙述 了唐明皇在开元以后,纵情声色,对杨贵妃侍宠善 嫉。杨国忠招权纳贿,激起安禄山称兵造反,唐明 皇无策逃至马嵬坡,杨贵妃在佛堂自缢。作者歌颂 了唐明皇杨贵妃的真挚爱情。作品在唐朝“安史之 乱”的背景下,描写了唐玄宗和贵妃的爱情悲剧, 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
广东省罗定市泗纶中学 徐守键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昆 曲(2001年5月,第一批) 中国古琴艺术(2003年11月,第二批)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2005年11月,第三批) 蒙古族长调民歌(2005年11月,第三批)
什么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1课:古雅的昆曲
教学指导意见: 基本要求:了解昆曲这一重要概念;知道昆曲 诞生、兴衰的过程;感受昆曲作为“近代百戏 之祖”的艺术价值和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 发展要求:知道水磨腔、《浣纱记》、折子戏 等概念。了解“花部”与“雅部”之争。 说明:注意联系昆曲等理解“人类非物质文化 遗产”这一重要概念。
二、追溯—昆曲的兴衰史:
1、昆腔的形成: (元末): 2、昆腔的革新:(明中后期) :
结合魏良辅对昆山腔的革新,讨论评价魏良辅为 “昆曲之祖”的观点。
昆腔的革新: ⑴在曲调演唱上; ——“水磨腔”
⑵在曲调运用上;
⑶在乐器伴奏上;
⑷魏良辅对昆腔进行了成功的改革和创新, 使之具备了登上舞台成为戏曲声腔的条件。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昆曲 一、感受—古雅昆曲
“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
酸酸楚楚无人怨。”
——《牡丹亭》
“良辰美景奈何天, 赏心乐事谁家院! 朝飞暮卷,云霞 翠轩,雨丝风片, 烟波画船······是那 处曾相见,相看俨 然,早难道这好处 相逢无一言?”
——《牡丹亭》
情不只所起,一往而深。 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3)昆曲名称的产生: 明末,昆腔成为第一大声腔和全国性的大剧种, 是名副其实的“国剧”。清初,昆曲的名称产生 了。
二、追溯—昆曲的兴衰史:
4、昆曲的兴盛:
(1)时间: 从明朝万历年间到清朝乾隆末年,是昆曲蓬勃发 展的兴盛时期 ,昆曲是当时的“国剧”。
(2)兴盛的表现:(请进行总结)
①剧作家的新作品不断出现;如: ②表演艺术精益求精,服装道具更加讲究,角色 分工越来越细; ③演出形式看,由演出全本传奇,变为演出折子 戏。
二、追溯—昆曲的兴衰史:
5、昆曲的衰落: (1)昆曲的致命弱点 (2)花部与雅部的较量: (3)昆曲的衰落:
思考,为什么有清朝统治者撑腰的昆曲,最终还是 在“花部”与“雅部”的竞争中,而趋于败落了?
【学思之窗】
思路引领:“花部”泛指“昆曲”以外的各种地方戏,如 京腔、秦腔等,曾被贬为“乱弹”,但贴近生活,唱腔清 新活泼;“雅部”是指曲唱词高雅的昆曲。
我们中国人的雅乐又是什么呢?
第29届奥运会开幕式表演节目——昆曲《春江花月夜》
百戏之祖——昆曲
昆曲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剧种,是中国 戏曲艺术的瑰宝。
——世界遗产委员会
昆曲《牡丹亭》剧照
何为昆曲?
昆曲是我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原名 “昆山腔”,因产生于江苏昆山一带而得名。昆曲 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也是最珍贵的剧种,被 誉为戏曲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 在中国现存的 三百多戏曲剧种中,昆曲最为悠久,被誉为“近代 百戏之祖”。 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首批 “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是中国也是世 界上各种文化艺术门类中第一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 织首批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探究归纳:折子戏取代全剧演出的原因。
折子戏是单部戏曲里的一折,或是一出。要演出 全本戏,既费时费人又费事,所以到后来慢慢就不 演全本戏,只演其中相对完整而集中突出,还能展 示演员水平的几出折戏。 从内容上看,好的折子戏矛盾冲突尖锐激烈,人物 形象鲜活生动,故事情节相对完整,其思想性强; 从结构安排上看,折子戏往往别出心裁,不落俗套, 一下子就能紧紧抓住观众; 从形式上看,折子戏往往能集中而突出地体现某种 戏曲的艺术特征,如京剧的生、旦、净、丑的不同 行当,唱、念、做、打的基本四功等。
答案提示:
⑴政治干预不能最终改变艺术市场竞争的规律。 艺术的内容和形式只有符合群众的意愿才能有生 命力。
昆曲片面追求旋律性、音乐性,牺牲缺少文学性 和戏剧性,成为昆曲的致命弱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