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五里平钼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黄庆; 王均; 宋振涛; 焦智伟; 周丽芳【期刊名称】《《世界有色金属》》【年(卷),期】2019(000)016【总页数】3页(P82-84)【关键词】铅锌矿; 矿床地质特征; 围岩蚀变; 成矿前景分析【作者】黄庆; 王均; 宋振涛; 焦智伟; 周丽芳【作者单位】贵州省地矿局一一三地质大队贵州六盘水 553000; 核工业航测遥感中心河北石家庄 05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311 区域地质背景五里平钼多金属矿床大地构造位置位于扬子准地台黔北台隆六盘水断陷,威宁北西向构造变形区北西部边缘。
属扬子准地台西南缘构造活动相对较强的前陆冲断褶皱带,并呈现了从陆块至造山带大地构造的过渡性质。
矿区位于近南北向小江深大断裂、北东向弥勒一师宗深大断裂和北西向紫云-垭都深大断裂所挟持三角地带的中部的紫云-垭都深大断裂北东侧。
这三条深大断裂具多期活动、构造性质有多次变化的特点,对其周围的沉积过程、岩浆活动、构造演化起着主要控制作用,矿区处于紫云亚都深大断裂旁侧的As、Sb、Hg、Pb、Zn、Cu成矿系列部位,具较好的铅锌矿成矿地质条件。
2 矿床地质特征2.1 地层矿区内出露地层主要有(见图1):旧司组(C1j)、上司组(C1s)、佐组(C1b)、黄龙组(C2h)及第四系(Q),主要含矿层位有旧司组(C1j),其次为摆佐组(C1b),上司组(C1s)。
各地层描述如下。
(1)旧司组(C1j):出露于矿区南部及首采区范围内断层F3与F18的夹块中。
第一段(C1j1):深灰、灰黑色、灰色中厚层灰岩、泥灰岩、泥岩、含炭质泥岩。
第二段(C1j2):灰色中厚层灰岩,近断层处具碎裂岩化、白云石化。
本段仅在钻孔中见到,受断裂影响厚度不详,在断裂带中见有辉绿岩体侵入,岩体厚25m~57m。
第三段(C1j3):深灰色中厚层泥灰岩为主,夹灰色中厚层细晶灰岩及浅灰色、深灰色泥岩或灰黑色含炭质泥岩。
近顶部常夹1~2层‘溶塌’角砾状灰岩、泥灰岩。
在断裂带及其附近,本段顶部或近顶部之深灰、灰黑色角砾状泥岩、泥灰岩中,常有含黄铁矿之钼铅锌矿体,为矿区的Ⅰ-1号矿体主要产出层位。
在矿区南东端断裂带中,见有辉绿岩体侵入。
图1 五里平矿区地质略图1.第四系;2.黄龙组三段;3.黄龙组二段;4.黄龙组一段;5.摆佐组;6.上司组;7.旧司组三段;8.出露辉绿岩体;9.隐伏辉绿岩体;10.正断层;11.逆断层;12.平移断层;13.地层界线(2)上司组(C1s):出露于矿区南部,以灰绿色钙质泥岩的出现与上覆摆佐组(C1b)分界。
在断裂破碎带、软弱层或裂隙、溶隙中,本组中常有热液型或充填型铅锌矿或钼铅锌矿体产出。
为矿区Ⅲ号矿体的主要产出层位。
(3)摆佐组(C1b):矿区内普遍出露,以大套白云岩的出现与下伏上司组灰岩分界。
岩性上部为浅灰、灰白色(风化面为深灰色)厚层中-粗晶蚀变白云岩,局部夹灰岩;中下部为灰、深灰色厚层至块状微晶-细晶白云岩,含大量方解石团块,局部夹燧石白云岩。
下部常夹白云质灰岩、灰岩。
与下伏地层渐变过度。
在断裂破碎带、软弱层或裂隙、溶隙中,本组中常有热液型或充填型铅锌矿或钼铅锌矿体产出。
(4)黄龙组(C2h):矿区内普遍出露,以大套灰岩出现与下伏摆佐组白云岩分界。
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
主要岩性为灰、浅灰色中厚层至厚层泥、亮晶生物屑灰岩、细、粗晶白云岩、燧石条带或结核灰岩,角砾状白云岩、白云质灰岩。
(5)第四纪(Q):主要集中在矿区沟谷地带,为残积层、坡积层和冲积层,其次为表土腐殖层,另有少量人工堆积层。
在区内钼铅锌矿体露头之低洼一侧,常有残坡积型钼铅锌砂矿产出。
2.2 构造矿区位于北西向江子山背斜北东翼,总体上为单斜层,岩层总体为北东东-南西西展布,倾向310°~340°,倾角10°~30°。
有不同方向断层发育,局部地段发育有次级褶曲。
断裂构造主要发育有F3、F8、F9、F18、F42等,其中主要控矿断层为北西向断层F3、F18(见图1)。
(1)F3断层:为区内钼矿的主要控矿和含矿断层,其位于矿区中部,斜贯矿区,长1200m,走向330°~320°,倾向30°~40°,倾角为65°~75°,上盘斜落,下盘上升,为正断层,垂直断距在为80m~110m。
地表可见破碎带宽20m~30m,断层在白岩头处经F8断层挫断后其走向为290°左右,破碎带由白云岩、灰岩、泥岩等角砾(砾径0.5cm~10cm)组成。
通过相关地质工程的揭露,证实F3断层为容矿断层。
(2)F18断层:为区内控矿、含矿断层,其位于矿区中部F3断层以南,作北西向延伸,与F3断层大致平行,其长约600m。
倾向360°~40°,倾角60°~65°。
上盘上升,下盘斜落;为逆断层,垂直断距10m~35m。
于矿区办公室南约50m 地表出露该断层破碎带约40m,带内可见明显的角砾,其角砾成分为:重晶石、方铅矿、闪锌矿、黄铁矿、白云岩等,呈次棱角状、泥质铁质等胶结。
通过钻探ZK4201、ZK42-101、等工程的揭露,证实F18断层为容矿断层。
(3)F9断层:为一北东倾向正断层,通过LD1内两处落水洞及其两边地层性质及产状地表延伸所推断的断层。
(4)F8断层:为一走向北北东向左行平移正断层,断层向南南西方向切入上司组泥岩地层内尖灭。
(5)F42断层:位于矿区中部(矿床北东部),斜贯矿区,区内长1400m,走向340°~320°,倾向20°~40°,倾角在50°~75°,上盘斜落,下盘上升,为正断层。
2.3 矿床特征区内钼(铅锌)矿主要受F3、F18、F42及F8、F9断层影响控制,并受到岩浆岩体(辉绿岩)的影响。
目前,矿区共划分大的钼(铅锌)矿体3个(见图2),其中Ⅰ号矿体为矿区主矿体。
2.3.1 Ⅰ号钼(铅锌)多金属矿体分布于F3、F8所引起的旧司组(C1j3)顶部层间次级断层构造中,矿体倾向北偏西约10°,倾角15°~30°不等,呈似层状、透镜状产出,具分支复合现象,矿体在走向上延伸约450m。
为矿区内最大矿体。
钼矿体厚度变化较大,其厚度1.2m~57.59m不等,平均厚度13.47m,单工程矿体品位变化较大,由0.032%到1.102%不等,平均品位约0.18%。
铅锌矿体厚度由1.19m~33.16m不等,平均厚度约6.5m,单工程矿体品位Pb+Zn由2.03%~15.78%不等,平均品位约4.5%。
铅锌矿石为混合矿石,钼矿为氧化矿石。
2.3.2 Ⅱ号钼(铅锌)矿体分布于F8断层旁侧,呈似层状、透镜状产于上司组(C1s)中上部。
厚度普遍较大,Mo矿体平均厚度24.37m,平均品位达到0.258%,主要赋存于层间破碎带内的粘土岩,高岭土化粘土岩、粘土质白云岩、砂状白云岩中,粘土岩内穿插透镜状含钼褐铁矿化铅锌矿。
1.黄龙组二段;2.黄龙组一段;3.摆佐组;4.旧司组三段;5.逆断层;6.地层界线;7.正断层;8.平移断层;9.断层编号;10.断层倾角;11.矿体编号2.3.3 Ⅲ号钼(铅锌)矿体分布于F42正断层次级构造中,呈透镜状产出,倾角28°~32°,顶底板均为上司组(C1s)中部浅灰色厚层粗晶白云岩。
矿体平均厚度1.28 m,平均品位钼0.14%,铅5.45%、锌1.99%。
2.4 围岩蚀变特征围岩蚀要主要有钼铅矿化、方铅矿化、闪锌矿化、黄铁矿化、褐铁矿化、黄铜矿化、白铅矿化、菱锌矿化、水锌矿化、白云岩化、硅化、方解石化、重晶石化、角砾岩化等。
矿石常见自形-他形粒状结构、星点状、碎屑粒状或四方板状结构、碎裂结构、交代残余结构,以角砾状构造、不规则块状、似层状构造为主。
3 成矿前景分析(1)五里平钼多金属矿床位于北西向江子山背斜北东翼上,容矿断层主要为F3、F18,这两条断层破碎带及次级断裂较为发育,具有较好的控矿构造及容矿空间。
(2)出露地层主要为石炭系系地层,主要含矿层位有旧司组(C1j),其次为摆佐组(C1b),上司组(C1s),具有黔西北地区铅锌聚集的重要成矿结构面之一。
(3)岩性主要为泥晶灰岩、生物屑灰岩、含炭质泥岩等,具有利的成矿岩性组合。
(4)矿化蚀变现象较好且明显;并且据已发现的Ⅰ号、Ⅱ号、Ⅲ号钼(铅锌)多金属矿体,品位较高且稳定;与矿化相关的蚀变现象多且明显,有钼铅矿化、方铅矿化、闪锌矿化、黄铁矿化、黄铜矿化、水锌矿化、菱锌矿化、褐铁矿化、重晶石化、硅化、白云石化、等。
(5)在矿区内开展的激电中梯扫描工作所圈定的激电异常、电阻率异常的分布范围,与已知构造、矿体、矿化蚀变带分布较为吻合,具良好的找矿前景。
加强对本矿区深部进行勘探工作,很有希望找到中至大型矿床。
4 结论本文通过对五里平钼多金属矿床地区构造、矿体赋矿层位、形态、矿石矿物的组分、矿化蚀变现象等的分析,认为五里平地区钼铅锌矿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有形成中至大型矿床的找矿前景。
参考文献【相关文献】[1]邓克勇,张正荣,金翔霖.贵州省赫章县五里坪钼(铅锌)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浅析[J].贵州地质,2007(03):179-184.[2]王子勇.黔西北五里坪铅锌(钼)矿床构造控矿规律[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矿床地球化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第八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文集[C].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矿床地球化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矿物学报》编辑部,2017:1.[3]焦智伟,汪来,李毅,艾虎,黄庆,王均.激发极化法在黔西北五里平地区铅锌矿勘查中的应用[J].现代矿业,2016,32(12):85-88.[4]金中国黔西北地区铅锌矿控矿因素、成矿规律与找矿预测研究[M].冶金工业出版社,2008,3.[5]叶天竺,吕志成,庞振山,等.《勘查区找矿预测理论与方法》[M]地质出版社2014;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