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美术史综述之文艺复兴美术(2010-03-08 19:40:55)标签:杂谈分类:考研专区一、意大利(一)开端(13、14世纪)意大利中世纪艺术家中最早表现出对古典艺术兴趣的是尼古拉·皮萨诺,主要成就反映在为比萨大教堂设计的布道坛的雕刻上,表现了《基督降生》等圣经故事,带有明显的希腊罗马古典艺术的痕迹。
使宗教的抽象概念成为物质的具体形象。
绘画上两个代表人物:奇马布埃,祭坛画《圣母子》;13、14世纪的绘画是在一些地方画派的发展中得以发展、确立的,在这些地方画派中,佛罗伦萨画派和锡耶纳画派起着最重要的作用,杜乔,被认为是锡耶纳画派创始人,锡耶纳教堂主祭坛画,祭坛正面是《光荣圣母》(1308年),色彩富丽高雅,线条优美,将拜占庭艺术的庄严感与锡耶纳的神秘性揉为一体,突出了画面的抒情效果。
乔托,佛罗伦萨画派的创始人,他的艺术是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的分水岭,奠定了文艺复兴艺术的现实主义基础,主要创作形式是壁画,以人文精神来理解圣经题材并按照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来表现宗教故事,乔托开始探索写实的技巧,第一次按照自然的法则拉开了人物之间和人物与背景之间的距离。
他竭力用线条透视原则结构起一个确切的三度空间。
如《逃亡埃及》等,确立了绘画的现实主义原则。
作为一种全新的艺术观念对文艺复兴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早期(15世纪)佛罗伦萨首先出现科学和艺术的结合。
约在1420年左右,佛罗伦萨三位艺术大师的出现标志着早期文艺复兴的来临:布鲁内莱斯基,建筑师,佛罗伦萨大教堂,被誉为佛罗伦萨共和政体的纪念碑,帕特·奎里法宫,是文艺复兴时代城市府邸中柱式的最早运用;多纳太罗,15世纪意大利最杰出的雕塑家,他的作品彻底摆脱了哥特式风格的痕迹,复兴了希腊罗马的古典样式,《加塔梅拉塔骑马像》,当时首次出现的完全世俗性质的形象,《希律王的宴会》;马萨乔,画家,继承和发展了乔托的艺术传统,将解剖学、透视学运用于绘画,确立了西方绘画语言体系的基础,在1428年佛罗伦萨卡儿米内教堂布兰卡奇礼拜室而画的壁画《出乐园》、《纳税钱》,他的艺术成就标志着意大利文艺复兴绘画繁荣期的到来。
基布尔提,佛罗伦萨洗礼堂第二道门、第三道门(被米凯朗基罗称为“天堂之门”),其人物造型比例与解剖结构与真人相符,风景背景与建筑背景贯穿着各种情节,异常丰富。
15世纪佛罗伦萨画派主要以人文精神来画宗教题材,主要画家有安基利科、菲力浦·利皮、巴奥洛·乌切洛(透视学创始者之一,《圣罗马诺之战》被认为是运用透视学作画的典范)、贝纳佐·哥佐利、卡斯坦诺(《最后的晚餐》)。
15世纪佛罗伦萨画派最后一位大师是桑德罗·波提切利,他注重用线造型,强调优美典雅的节奏和富丽鲜艳的色彩,画多取材于文学作品和古代神话传说,不再局限于宗教题材,《维纳斯的诞生》、《春》,晚年又开始向宗教情绪回归,《诽谤》、《耶稣诞生》等。
佛罗伦萨画派是15世纪意大利绘画雕刻的艺术中心,它的发展决定了这一时期意大利艺术发展的主流,同时也影响了其他画派。
翁布里亚画派:最有成就的是弗朗切斯卡,作品以柔和平静著称,为马萨乔和达芬奇之间的重要环节,善于运用明快的颜色来处理空间关系,明确有力的轮廓又使其作品带有装饰意味,祭坛圣像《基督受洗》、《示巴女王会见所罗门王》及最能反映其色彩成就的《乌尔比诺大公及其妻肖像》;佩鲁吉诺,门生中有拉斐尔。
帕都亚画派:15世纪代表人物是曼坦尼亚,他的作品重视形式结构的完整与物体实体感的表现,风格庄严冷酷,线条十分锐利、坚硬,壁画《圣雅各前往受刑的行列》、架上作品《哀悼基督》。
从15世纪中叶开始,佛罗伦萨开始失去他的中心地位,取而代之的是罗马,在艺术上形成了以罗马为中心的罗马画派。
(三)盛期(16世纪上半叶)1、三杰:达·芬奇,早期作品有和委罗基奥合作的《基督受洗》及自己完成的《天使领报》;米兰期间《岩间圣母》(1483-1493年,金字塔形构图)及为圣玛利亚修道院食堂作的《最后的晚餐》;后又回到佛罗伦萨,《蒙娜丽莎》(1503-1506年);1506年又回米兰,《丽达》、《圣安娜》;1516年去法国。
米开朗基罗,1501-1504年为佛罗伦萨创作《大卫》,成为文艺复兴时代英雄的象征;1508-1512年,西斯廷礼拜堂天顶画《创世纪》等;朱诺二世陵墓,《摩西》;美第奇小礼拜堂雕像,《晨》、《暮》、《昼》、《夜》;1534-1541年西斯廷礼拜堂祭坛画《最后的审判》。
拉斐尔,画面始终洋溢着明净的色彩、柔和的光线和宁静而优雅的节奏感。
1508年应布拉曼特之邀赴罗马,为梵蒂冈宫绘制《雅典学院》(人文主义思想在文艺复兴时代美术中的最终胜利)、《巴尔纳斯山》、《圣典辩论》,带贵族气派世俗形象的《西斯廷圣母》。
以达·芬奇《最后的晚餐》为例,说明意大利文艺复兴对欧洲古典主义的影响。
2、建筑:16世纪初,罗马的建筑艺术在教皇的鼓励政策下全面繁荣,著名的建筑师有布拉曼特、米开朗基罗等。
布拉曼特的代表作圣彼得教堂(后由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等人完成)是盛期文艺复兴的奠基性作品,体现了该时期完整的建筑观念。
布拉曼特去世后,16世纪的意大利建筑就发展为两种倾向:(1)以拉斐尔、米开朗基罗等人为主的样式主义倾向。
(2)小盛加诺、圣米凯莱等人从古典主义和布拉曼特发展来的早期学院派倾向。
另外在建筑理论方面著名的有塞利奥、维尼奥拉的《五种建筑柱式规范》和帕拉第奥的《建筑四书》。
(四)威尼斯画派(15-16世纪)威尼斯画派兴起于15世纪。
(1)15世纪威尼斯是地中海沿岸最大的商业中心,对外的开放和共和制政体,使城市充满了繁华的世俗气氛,艺术服务于商人和上层社会。
(2)威尼斯良好的气候和美丽的风景,使得画家对色彩有种特别的敏感,并在题材上转向自然风光。
威尼斯画派采用光和色来表现生活,带有一种享乐主义的倾向。
玻璃画镶嵌画中色彩感受与丰富的世俗生活发生冲突,追求色彩的热烈明朗和辉煌灿烂;气候潮湿,湿壁画创作被遏制,布面油画得到发展。
乔万尼·贝利尼,被认为是威尼斯画派的创始人,情节的戏剧性已经退到相当次要的地位,色彩和素描的表现力成为作品的首要因素,这也是威尼斯画派的共性。
《有小树的圣母》,晚期作品有《神的欢宴》、《湖的圣母》,大胆采用外光,色彩变得明朗鲜艳。
乔尔乔纳,从贝利尼风格过渡到威尼斯画派全盛时期的人物,《三个哲学家》、《田园合奏》、《沉睡的维纳斯》。
他是第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威尼斯画派画家。
提香,作品壮丽、热情、富于想象,色彩强烈,用笔奔放。
早期作品《天上与人间的爱》,内容上反映出新柏拉图主义思想,仍能感受到牧歌式的情调;1516年左右,风格日趋个性化,进一步追求光与色的波澜壮阔的交织,如《乌尔宾诺的维纳斯》(这幅画明确反映出提香的现实主义艺术观)、肖像画《戴手套的男子》、《保罗三世》;晚年笔触显得凝重,色彩也更加单纯,《丹娜伊》、《哀悼基督》等。
笔触的运用方法为造型的表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对17世纪鲁本斯等人产生影响。
委罗内塞,《利未的家宴》、《格里戈里的宴会》、《加纳的婚宴》。
丁托列托,“把提香的色彩和米开朗基罗的形体结合起来”,《圣马可的奇迹》、《发现圣马可尸体》、《银河的起源》等。
柯罗乔,主要活动在北意的巴马,画风上受威尼斯画派影响较大,《圣夜》、《丽达与天鹅》,在他的作品中已看出巴洛克风格的前兆。
二、尼德兰1、初期:艺术家创作了大量祭坛画和独幅木版画,尼德兰初期文艺复兴绘画有比较浓郁的宗教气息:严肃、静穆,人物形象不够生动自然;作品中又不时体现出现实主义倾向。
在佛莱玛尔修道院发现了一位无名画家的作品,他放弃了哥特式的亦真亦幻,运用了新的写实主义风格,成为尼德兰绘画革命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因此称他为“佛莱玛尔画家”。
有学者推断他为罗伯特·康宾。
罗伯特·康宾,《受胎告知》、《耶稣诞生》,他的作品在边角上已经看出了后来作为独立题材的风景画的端倪。
扬·凡·埃克,突破宗教画的传统技法,非常重视对人物性格和心理的刻画,非常注意写实,细心研究光和色的表现,还对油画方法进行重要改进。
约1425年《教堂中的圣母》体现世俗思想和在描绘室内光线方面进行探索,为尼德兰早期室内画的重要代表作,也是17世纪荷兰室内风俗画的先声;1432年完成《根特祭坛画》,为根特市圣贝文大教堂一组祭坛画,主体部分《羔羊的礼赞》;另外还有《阿尔诺芬尼夫妇像》等。
罗吉尔·凡·德尔·维登,宗教画《受胎告知》、《下十字架》、《最后审判》,在肖像画创作中成就尤其突出,《一个年轻妇女的肖像》、《大胆查理肖像》。
2、15世纪中叶以哈勒姆为中心的北方画派:德尔克·波茨,《最后晚餐》等。
盖尔特根·托特·辛特·扬斯,《旷野中的施洗者约翰》、《耶稣诞生》。
3、15世纪下半叶:尼德兰南方著名画家,雨果·凡·德尔·高斯,三联式大型祭坛画《波提纳里祭坛画》,主画为《牧人来拜》。
《马利亚之死》。
4、15世纪末16世纪初:希罗尼穆斯·博斯,通过幻想的漫画式形式,反映反对天主教、封建主义的情绪,写实性与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紧密结合,《切除胆石》、《愚人船》、《魔术师》、《干草车》、《圣安东尼的诱惑》。
5、尼德兰风俗画:形成于15、16世纪之交。
昆丁·马苏斯是其创始人之一,他继承了尼德兰细腻平整的传统画风,描写了安特卫普地区的普通的现实生活,作品有《兑换银钱的人和他的妻子》等;帕提尼尔为尼德兰风景画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他的作品中风景永远占据画面的主题,即使宗教画中人物也居于次要地位,他为风景画成为独立的画科奠定了基础,代表作有《逃往埃及》、《圣哲罗姆》、《逃亡埃及途中的休息》等。
6、早期团体肖像画:16世纪出现,发展到17世纪达到全盛时期,扬·凡·斯科列里是团体肖像画的早期代表画家之一,代表作有《十二个耶路撒冷朝拜者》、《抹大拉的玛利亚》等。
7、“罗马派”:有些尼德兰艺术家抛开了本民族的艺术传统,也脱离了生活,单纯模仿意大利艺术样式。
扬·戈萨尔特、弗兰斯·佛洛里斯。
8、老彼得·勃鲁盖尔:老勃鲁盖尔的艺术酝酿在尼德兰革命时期,他极大地简化了素描的明暗关系,利用对线性透视的准确把握塑造空间结构。
其作品塑造了大量极具活力的农民形象并带有寓意性的内容,如《农民婚礼》、《农民舞蹈》等;他在风景画的独立上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喜用全景式构图,具有开阔的意境,描绘尼德兰纯朴的田园景色,代表作有《收割》、《牧归》、《雪中猎人》、《暗日》等;在尼德兰人民反抗西班牙统治者如火如荼的斗争中,《伯利恒的户口调查》、《伯利恒的婴儿虐杀》暗示西班牙军队的暴行;《绞刑架下的舞蹈》直接描绘了森林游击队——“林中乞丐”的战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