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物理教学中发散思维的培养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性人才的引导下,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是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方法,更是学生创造性得以培养的重要手段,越来越受到广大物理教师的重视,也成为教学实践的重要研究课题。
下面就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谈谈自己对发散思维培养的肤浅看法。
在物理教学中经常见到的一题多解,一题多问,逆向思维,其本质就是发散性思维,就是充分发挥人的想象,突破原有的知识圈,对给出的材料、信息从不同角度,向不同方向,用不同方法或途径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寻找更新更多的设想、答案或方法。
发散思维的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活跃思维,能从繁重的题里解放出来,从而有效地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思维方式,现代教育不仅要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思维方式;可以提高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全面性、深刻性、灵活性、开放性,能形成和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通过这种训练,学生的知识不再是残缺的而是完整的,全面的;不再是孤立的而是系统的;不再是呆板的而是充满活力的。
这样的知识,才能深刻印在学生的脑海里,也才能提高学生的知识涵养。
而学生往往对某些物理知识感到难学,就是因为没真正弄明白其实质和原理,知识上没有上下联系,没有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在物理上有很多例子都是通过训练学生的这种横向或纵向的知识联系,最终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
那么,该怎样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呢?
一、要做好物理基础知识的教学。
发散思维训练是运用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前后知识点的联系。
因此,知识是前提,只能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发散思维。
另外数学知识也很重要,没有一定的数学知识,就不能发散出运用数学技巧的解题方法。
而知识、经验越丰富,想象力也就越丰富,思维发散的路就越宽广,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的潜在因素,在课堂上启发学生,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
当然知识还得有系统性,杂乱分散的知识也无法进行一定的思维活动。
因此在交给学生知识的同时,还得将相关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将所学知识融为一体。
二、淡化标准,打破常规,大胆质疑。
学习知识要不惟书、不轻信他人。
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
书本上的东西,不一定都是全对的。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尽可能多地给自己提一些“假设…”、“否则…”之类的问题,引导学生发表独特的见解,这是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一环。
应倡导让学生提出与教材、与老师不同的见解。
在物理上有很多实验,就是要让学生参与去猜想,这实际上就是训练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
老师在教学中要多表扬、少批评,让学生建立自信,同时鼓励学生求新。
训练学生沿着不同方向、不同途径去思考问题,超越固定思维,寻求创造性的思维。
学生往往在处理熟悉的问题时驾轻就熟,得心应手,用来应付常规性的考试相当有效,但在题型、题设、要求加以改变后,解题也就出现了问题。
因此,“创”与“造”两方面要有机结合起来的,打破常规,创造出有价值、有意义的方法来。
所以,要鼓励学生的创造,学生创造
性地学,教师创造性地教,将机械性记忆变为理解性记忆,让学生尝到学习、创造的乐趣。
三、重视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发散性思维是灵活机智地运用知识和经验的创造性思维。
不但要有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还要有归纳、演绎、分析、综合、归类等逻辑思维能力。
所以,我们在物理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加强发展学生的智力。
学生在掌握科学知识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判断推理等一系列智力活动,教师在遵循认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激发学生脑力活动,教给学生运用智力的方法,有意识地锻炼学生智力。
同时还要重视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联想、情感、兴趣等非智力因素,不断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
四、在教学中,及时发现学生思维中形成的错误的思维方式,加以正确引导。
一方面由于初中生的实践活动范围的局限性,加上阅历不多,知识不足,所以容易片面地看待问题,也容易将知识割裂开来,没有系统的知识结构,就会不自觉地形成思维上的片面性。
另一方面就是容易将已有的知识、经验形成固定的思维定势,教条化,容易盲目的照搬,套用,也会妨碍对新知识的掌握,无法形成新的解决方法。
只有努力克服这些,思维活跃了,发散思维才能收到实效。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做好知识的归类整理,及时发现学生知识上的断裂、缺漏,然后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当然发散思维还得注意不能不着边际地空想,混乱的瞎想,这样也无法收到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