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外国工艺美术史 第四章 古代印度工艺美术
外国工艺美术史 第四章 古代印度工艺美术
随着佛教的诞生,古 代印度工艺美术的性 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石工艺也处于服务于 佛教的地位,于是, 用各种石材制作的舍 利容器,祭器、石垣、 石碑和建筑装饰用石 板,以及各种神像等 应运而生,并得到大 力发展。《滑石舍利 容器》(图4-6)便是 一件典型的初期佛教 时期的石工艺作品。
• 在毗普拉夫瓦还出土了一件公 元前3世纪的石工艺作品—— 《水晶石舍利容器》,器身总 高不过9厘米,但造型设计和 制作技艺十分出色,蕴含着现 代工艺的风采。容器通体透明, 在球体造型的上端是鱼形装饰, 打破了容器整体对称、呆板的 状态,给作品注入了新的活力。
第二节 陶工艺
• 出土文物表明,在公元前 30世纪时,印度的陶工艺 已相当发达。在印度河流 域的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 等遗址,出土了大量精美 的陶工艺制品,其中有造 型生动、充满生活情趣的 土陶雕塑,也有造型简括、 纹饰美观的实用器皿。它 们不仅是古代印度悠久历 史的忠实见证者,也是印 度河流域上古文明最典型 的代表作品。
• 通常被称为“释迦牟尼”(Sakyamuni)或“佛陀” (Buddha,意即“觉悟者”),简称“佛”。
• 公元前4世纪末,孔雀王朝(Maurya,约前324—前187) 取代了摩揭陀的难陀王朝(Nanda,约前364—前324)。
• 公元1世纪,大月氏人建立的贵霜帝国(Kushan,1—5世 纪)在中亚兴起,不久即侵占了印度北部的广大地区。
Hale Waihona Puke 第三节 石工艺从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化 遗址出土的大量石工艺作品 来看,这些公元前30世纪至 前20世纪的石制品,已显示 出印度艺术的古朴而浑厚、 带有一定神秘主义色彩的风 格特征。《舞蹈的男人体》 (图 4-4)和《红褐色石男子 躯干》,皆为哈拉帕出土, 两件作品都不过10厘米高。
在摩亨佐-达罗遗址出土 的稍大一些的冻石工艺 作品《男子头像》和 《男子胸像》(图 45),制作精良,刻画 细微,不失为此时的经 典之作。
• 在哈拉帕出土的陶器中, 有很多地母神像的陶俑, 具有独特的风格。《陶塑 母神像》(图4-1)即体现 了上述特征。
值得一提的是,在哈拉帕文化遗址,还出土了 5000 多年前 的陶制玩具,它们虽然尺寸不大(不足 10 厘米高),但造 型奇特,形象别致,表现手法大胆而夸张,着实令人喜爱。 在摩亨佐-达罗出土的约4500年前的一批陶制玩具中,已经 有了经装配组合后由人工牵引而活动的玩具,其设计匠心 和制作技艺十分令人惊异。《陶制活动玩具》(图4-2)便 是其中一例。
• 孔雀王朝阿育王统治时期,石 工艺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此时, 石工艺以红砂石为主要材料, 进行大型作品的制作,一般都 作为纪念性石柱、石碑装饰和 宗教(主要是佛教)建筑的装 饰,如石垣、窣都婆(Stupa, 即佛塔)天门(塔门)的装饰 等。雕刻工艺十分精湛,整体 设计异常出色。其中阿育王的 狮形石柱头(图4-7)和桑奇 佛塔的石工艺装饰,最能代表 这一时期石工艺的艺术成就。
• 古代印度陶工艺中的这种“写意”手法,一直影响着以后 的陶艺发展和风格形成,成为印度陶工艺的优秀传统。
• 至孔雀王朝时代,陶器的制作技术和表现题材都有很大的 发展。此时除了历史上有过的土红色或黄赭色陶器外,还 有白色、浅黄色的制品问世。
• 随着广泛的应用和商业贸易的需求,带有动物或神像纹饰 的陶器开始流行,特别是各类动物或神像形状的器皿极为 盛行,这种势头一直保持到贵霜王朝时期。常见的造型有 大象、牛、狮、羊、鹰等,陶器规格大小不一,大者有1 米多高,小的不足2厘米,反映出工匠们优异的陶艺技能 和开阔的设计思路。另外,各色釉陶此时亦十分普遍,特 别是绿釉陶器的制作格外时兴,《人面鸟身绿釉陶壶》即 为典型代表作。
第四章 古代印度工艺美术
学习目标
1.熟悉古代印度的基本概况。 2.掌握古代印度陶工艺的基本状况、特色和主要作品。 3.掌握古代印度石工艺的发展、特色和主要作品。 4.掌握古代印度金属工艺的发展、特色和主要作品。 5.掌握古代印度工艺美术的总体特征。 6.掌握印度工艺美术与宗教的关系。
第一节 概 述
• 至笈多王朝时期,古代印度进入中世纪历史的辉煌时代, 工艺美术大力发展,陶工艺作品无论是实用器皿,还是玩 具、小型雕像或各种神像,在印度各地均有制作。总的艺 术风格和工艺特征表现为:浓郁的装饰情调,优美的古典 形式,强烈的色彩表现;同时,作品中也不乏宗教气息。
• 之后,陶工艺又不断涌现出新的表现形式和新的制作技术, 如蓝釉陶器的大量生产,以及在彩绘陶制品上镀金,使之 更为豪华精美、新颖别致。
从摩亨佐-达罗出土的一 件约公元前25世纪的 《彩纹陶器》(图4-3) 可以看出古代印度陶器 特有的造型与装饰风格: 庄重典雅,饱满大方, 古朴浑厚。
• 瘤牛的形象,也时常出现在哈拉帕文化的陶工艺作品中, 不过,这类作品主要是在摩亨佐-达罗被发现的,其制作 年代大约在公元前25世纪至前20世纪期间。
• 公元320年,摩揭陀王国的旃陀罗·笈多一世建立了笈多 王朝,首都华氏城。这是印度历史上的第一个封建王朝, 它标志着印度的奴隶制度趋于解体,封建关系开始形成。
• 之后,笈多王朝不断对外扩张,建立起地域广阔的帝国。 旃陀罗·笈多二世时代(约380—413),王朝达到鼎盛 状态,政治安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梵文文学、建筑 雕刻,以及工艺美术和绘画等均有显著成就。之后,帝国 逐渐衰落,5世纪中叶,白匈奴人不断入侵,王朝的中央 政权逐步丧失,内部分崩离析,疆土日蹙,仅限于摩揭陀 及其邻近地区。6世纪末,王朝衰微。
• 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考古学家在印度河流域陆续发现 了一些青铜文化遗址。其分布的范围很广,东起德里附近, 西至伊朗边境,北抵西姆拉丘陵南麓,南达坎贝湾东岸, 有城市和村落数百处,其中以哈拉帕(Harappa)和摩 亨佐-达罗(Mohenjo-Daro)两座城市遗址的规模为最 大。由于哈拉帕文化遗址的发现在前,故史学界常把印度 河流域的上古文明统称为“哈拉帕文化”。
• 哈拉帕文化的年代,大约是公元前3000年至前1750年之 间。从考古的文物中得知,它是一种典型的青铜文化。
• 公元前6世纪至前4世纪,北印度各国互相争战,从割据争 霸逐渐趋向统一,史称“列国时代”。
• 佛教的创立者是乔达摩·悉达多(Gautama Siddh tha, 约前 565—前 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