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选修课《中国传统文化》论文作业《说礼》

大学选修课《中国传统文化》论文作业《说礼》

说“礼”
如果说西方国家是通过“法”的公平来制约人与人的关系,那么东方中国则是通过“礼”的情理来实现人与人的和谐,达到礼治。

钱穆先生说“中国的核心思想就是‘礼’”,礼造就了中国的人情社会,捆绑着中国的人际关系,但也是中华儿女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

结合相关的文献资料和自身的情感体验,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谈谈“礼”,对“礼”进行浅层次的综述。

1.礼的定义和内涵演变
礼的定义和内涵是随着王朝的更迭和历史的推移而不断地丰富化、宽泛化和生活化。

从训字的角度,“礼”即“禮”,会意字,左边是个“示”,与祭祀神祖有关,右边上“曲”下“豆”,“豆”是古代的一种烹饪牛羊等肉类的器皿,类鼎;“曲”则是豆所呈放的祭祀品,牺牲玉帛。

《说文》亦言:“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豊亦声。

”由此可以看出,最早的礼与祭祀有关,敬神以致福,指祭祀的礼仪规范。

西周时期,礼有了新的内涵,体系化,制度化,概念和应用也扩大化了,并不局限在“戎与祀”这样的国家大事上,而是指从国至家人们需要遵守的“周礼”,在衣食住行上有了较为严格的行为规范,与我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相适应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崛起,对周天子不再朝贡纳税,割据征伐;士人阶层上升,受到各诸侯国礼待,“礼贤下士”“刑不上大夫”···然,史书记此现象为“礼崩乐坏”,可以看出周礼中的“礼”更强调的是带有专制性和严苛性的“仪”,《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中“资大叔见赵简子,简子问揖让周旋之礼焉。

对曰:‘是仪也,非礼也。

’”也可说明。

汉王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礼禁锢和统治人们的思想,此时的礼侧重的是伦理道德,三纲五常。

随着程朱理学的发展,宋明时期,礼成为专制的象征,伦理纲常进一步强化,“存天理,灭人欲”。

清王朝灭亡后,西学东渐,礼的内涵再次得到丰富,吐故纳新,与西方的一些先进思想相融合,融入了人本主义、自由平等···近代至今,礼已经泛化为“社会生活中由于风俗习惯而形成的为大家共同遵守的仪式和道德文明”。

纵观礼的定义内涵演变史,不难发现:从古至今,礼与仪紧密相连,可以说礼分为礼法和礼义两部分,内涵为本,形式次之,缺一不可,相辅相成。

礼法即礼的外在表现形式,如礼仪,行为规范等;礼义即礼的内在涵义,如尊重谦让、和谐相处等,必须通过外在的行为才得以将礼的内涵和精神表现出来。

礼发展至今天,其内涵已经广泛至可包含一切的优良中国文化和社会文明,并非仅指礼貌、礼节,或者仪式、礼仪,自上而上可以简单概括为五大方面:政治理想、天人关系、官民关系、人际关系和修身养性。

2.礼的作用和时代意义
中国历来被称为“礼仪之邦”,虽然今礼与古礼大有不同,但“礼之用”依然贯穿整个国家社会,“礼之道”在国人心中根深蒂固,并且被赋予新的时代意义。

1.明确社会规范,确立社会秩序
从最初的祭祀礼仪规则看来,其作用就已经是为人们的祭祀活动提供行为模式,从而使祭祀活动规范化、秩序化,以一种形式合理性来维系原始的亲属血缘关系。

在“礼”向“礼制”发展的过程中,“礼”对社会秩序,特别是家族伦理秩序的预设功能体现更为明显。

“礼”的作用被当时的人们视为“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左传.隐公十一年》),“定亲疏,决嫌疑,别异同,明是非”(《礼记.曲礼》)。

这样,在国家出现后,“礼”或者称“礼制”,就为整个国家和社会的有效运转提供了制度基础,使无论是国家的政治活动还是百姓的社会生活,都被置于既定的秩序模式上。

所以,对于有违秩序的行为,“礼”起到一种事前预防的作用。

正如《汉书.贾宜传》所言:“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

”这样,中国古代就社会出现了被普遍适用的、有预设秩序功能的、防范于未然的类似于法的规范。

现代社会亦是如此,只不过当代社会不再是礼治社会,而是法制社会,“礼”成为“法”的补充,在儒家道德观、仁礼观的基础上融合当代所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八荣八耻等内容,表现为道德层面,价值追求,是一种提倡,公众道德和公众认可崇尚的精神文化。

现代社会正是在法的硬性规定和礼的软性制约下正常运转的。

2.维系人情交往,促进社会和谐
古代中国以血缘来约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近代后,血缘的脐带虽然松弛,但人情这一纽带只紧不松。

可以说中国是个人情社会,所有人都生活在人情这张大网中,无法挣脱其捆绑。

同时,没有人愿意去剪破这情网,仿佛它已经内化为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成为自己的精神家园,突然失去,反不适应。

《礼运》是这样来描述:“故圣王修义之柄,礼之序,以治人情。

故人情者,圣王之田也,修礼以耕之,陈义以种之,讲学以耨之,本仁以乾,播乐以安之。

故礼也者之实也,协诸义而协,贝礼虽先王未之有,可以义起也。

义者艺之分、仁之也。

协于艺讲刊二得之者强。

仁者义之本也,体也得之者尊。

”可以看出礼在古代就已经与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不可分离,通过礼指导各种活动以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而现代社会中,礼尚往来甚是讲究,正是各种礼的来往,人情才得以巩固,互帮互助,但是也有其弊端,人情礼占据生活开支很大一部分,让收入不客观的家庭倍感压力,人情成为其枷锁,给美好的交往添了些许的疲惫;再者,在送礼问题选也易滋生腐败,危害社会秩序。

如此现象归结于当代人对“礼尚往来”的理解已不同前,《礼记·曲礼上》有言:“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往而不来,亦非礼也。

”礼记中的礼所昭示的是更高层面的人际平等,主动帮助,情谊互往之属。

不管怎样,回归礼,人和谐。

3.指明德行方向,指引修身养性
不管古今,礼皆是文明的标志,是人之立身与行事的根本,是君子和小人相区别的标志。

现代社会,一个文明礼貌,从容懂理之人通常是受人敬重之人。

继承礼的古义,礼在现代社会的修养要求可以简化为三字“敬静雅”。

敬。

中国的传统礼仪最主要的特点就是讲究“敬”,并以敬为指导,敬贯穿于所有的礼仪中,可以说没有敬,就没有礼。

以至于前人用敬来概括礼的精神。

《孝经》云:“礼者,敬而已矣。

”《礼记》开卷的首句就是“毋不敬”。

东汉经学家郑玄在为“毋不敬”三字作注的时候说:“礼主于敬。

”敬即尊敬、敬重,它首先是真诚的,发自内心的。

我们古代所有的礼,都是试图培养人们内心的“敬”,对父母、对兄弟、对配偶、对长上、对事业,都不能有不敬之心。

敬要求敬人,
“夫礼者,自卑而尊人。

”(《礼记·曲礼上》)也就是不计较身份上的差异,发自内心地尊重自己面对的任何人,相信每一个生命都有价值,每一种真诚的诉求都有值得倾听的理由;敬,要求敬事和敬业,面对工作或者事业,需要有诚敬的心态有专心和责任感。

静。

一个修养很好的人,身上必有“静气”,神闲气定,沉静从容。

《大学》开卷就说大学之道在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意思是说,知道止于至善的人,志就有定向,心就会宁静,随处而安,思虑精详,就能得其所止。

所以说,静是君子的气象之一。

一个有良好修养的人总是很宁静,不随意说话,说话时语调平静,不声色俱厉,正如,《礼记》中说:“俨若思”,“声容静”。

又如“登城不指,城上不呼”,就是说因为城头很高,在城头上不要大声说话,不要大喊。

还有“越路不与人言”,因为隔着路跟人打招呼,会让别的路人感到不舒服。

用餐时的静,《论语·乡党》中有句熟而易懂的话,“食不语,寝不言。

“食不语”就是用餐时不与人说话谈论,这样方便自己用餐,也不会影响别人进餐。

有修养的人,在用餐时尽量不说话。

现在在餐厅里就餐环境比较嘈杂,很多人喜欢在进餐是谈话,这个问题,是大学生加强礼仪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雅。

一个人是否“雅”,往往体现在举止言谈当中。

而举止言谈儒雅,可以让人感到你知书达礼,富有教养,同时也能让对方如沐春风,身心通泰,从而达到你的交往目的。

3.礼的传承和营养之源
礼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内容,作为民族文化,其民族性的延续与发扬光大,同时也内在地融摄着现代化的意蕴,是中国人现代化发展的不竭源泉。

面对传统与现实,对于其不变的精华,有必要对礼乐文化作出新的诠释,赋予新的内涵,使之富有新的涵义,并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组部分,成为中国人现代化的社会意识和文化精神。

由此,人常说“礼失,求诸野”,其实不然。

礼的传承是个动态发展过程,其营养汲取不应仅限于民间,也不必跑至荒野闭塞之地才得以捡识。

偏僻落后的地方,原古气息较浓,或许我们是可以从中探寻到原汁原味的古俗、传统、礼仪、规矩,从敬神祭祖到婚丧娶嫁,从生产方式到生活起居。

但是礼并不只有“仪”这部分,其“义”重要,却常易被忽略,礼的内涵也随着城市文明的深入而丰富发展,它并不排斥城市文明与文化,殊途同归,本质同源即为礼。

礼是包容的,融古贯今,其营养之源不会枯竭,礼随着时代发展,以新的形式和精神继续传递下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