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经济学综合2005答案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经济学综合2005答案

答案部分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05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经济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指在现有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生产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它是“个别劳动时间”的对称。

一种产品往往有许多生产者在同时生产,但他们的生产条件、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不可能完全一样,因而其劳动生产率不会一样,生产同样数量的产品所花费的劳动时间也不一样。

商品的价值量不能由个别生产者生产某种商品所花费的劳动时间来决定。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一定时期内社会上绝大多数生产者在大致相同的生产条件、技术水平和劳动强度下的劳动时时间,即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生产某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长短,是在市场竞争中确定下来的。

2.通货紧缩:指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下降的情况。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下降必然是总需求小于总给的结果。

在总供给方面,成熟的现代市场经济中一般不会产生盲目的、不顾市场需求的、持续大量的过度供给。

但是不成熟的市场经济有可能出现因信息、激励和决策等方面的问题而导致的过度供给。

在总需求方面,总需求是由消费支出、投资支出和净出口构成的。

如果货币和信贷供应量与社会的消费和投资支出之间存在顺畅的传导通道,那么通货紧缩的最终原因是货币和信贷供应量的不足。

但是,如果货币和信贷供应量并非不足,消费和投资支出下降的原因则是由于消费者和投资者的行为发生了变化,那么通货紧缩的最终原因就是促使消费和投资行为发生变化的原因。

再者,如果货币和信贷供应量并非不足,消费和投资行为也没有发生变化而是融资体制、投资体制或者消费体制发生了紧缩性变化,总需求水平也同样会下降。

这时,通货紧缩的最终原因就是总需求体制方面的原因。

另外,对于一个对外依存度比较高的经济而言,净出口的下降也可能传导到全社会,引起全面的通货紧缩。

这时通货紧缩的最终原因就是国外部门的需求相对下降。

3.消费者偏好:指消费者对一种商品(或者商品组合)的喜好程度。

消费者根据自己的意愿对可供消费的商品或商品组合进行排序.这种排序反映了消费者个人的需要、兴趣和嗜好。

比如,有A、B、c三组商品.如果某个消费者认为A组商品比B组好,B组比C 组好,那么在他的偏好中将A放在第一位,B放在第二位,C放在第三位。

这意味着在能够进行自由选择的情况下,如果让他在这三个商品组合中选择一个并且只能选择一个进行消费,他必然会选择A。

对消费者偏好可作如下划分:强偏好、弱偏好和无差异。

假设有A 和B两种商品组合,如果某个消费者认为A严格优于B,或者说他对A的偏好严格强于对B的偏好,就称“他对A强偏好于B”,这意味着只要他有自由选择的机会,他肯定会选择A而不选择B;如果他认为A至少和B一样好。

或者说他对A的偏好不弱于B.就称“他对A弱偏好于B”;如果他认为A和B一样好.就称“他认为A和B无差异”。

经济学一般小对消费者偏好本身进行深究,而将其视为既定的因素。

经济学所关心的是能否有效地对偏好进行分析。

现代微观经济学假没消费肯偏好足稳定的.消费者是以一种理性的、可信赖的和可预见的方式行事。

对偏好所作出的假设称为“消费者偏好公理”或者“消费者理性公理”。

最基本的消费者偏好公理包括:完备性公理、传递性公理、选择公理和不满足公理。

4.替代效应:指一种商品价格的变化所引起的使消费者调整该种商品与其他商品需求量比例的效应。

一般说来,一种商品价格的上升,会使消费者减少对该商品的需求量,而增加对其他商品的需求量;反之,一种商品价格的下降,会使消费者增加对该商品的需求量,而减少对其他商品的需求量。

同时,一种商品价格的变化还会产生一种收入效应,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