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对策研究

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对策研究

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对策研究摘要:近年来,我国农业发展缓慢,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农产品物流发展滞后,而冷链物流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本文分析了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现状,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与发达国家进行对比,借鉴其成功经验,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对策。

关键词:农产品冷链物流基础设施1.引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农业的健康发展事关国民经济全局。

近些年来,人们对冷冻冷藏生鲜农产品的消费需求不断增加, 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潜力巨大, 但相关冷链物流的基础设施严重滞后, 我国的冷链物流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产品的损耗率很高,发展冷链物流尤为迫切。

2010年的《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中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定义是:指使肉、禽、水产、蔬菜、水果、蛋等生鲜农产品从产地采收(或屠宰、捕捞)后,在产品加工、贮藏、运输、分销、零售等环节始终处于适宜的低温控制环境下,最大程度地保证产品品质和质量安全、减少损耗、防止污染的特殊供应链系统。

2.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现状农产品冷链物流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目前全国有冷藏库近2 万座,冷库总容量880 万吨,其中冷却物冷藏量140 万吨,冻结物冷藏量740 万吨;机械冷藏列车1910 辆,机械冷藏汽车20000 辆,冷藏船吨位10 万吨,年集装箱生产能力100 万标准箱。

目前,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没有形成健全的信息网络:国内农产品市场上只有提供少部分功能的类似于财务管理软件或者库存管理的软件;在企业内部各企业之间信息化程度差距较大,只有个别企业拥有自己的生产系统或信息发布网站。

软件设施包括冷链物流专业人才和物流系统中的管理及跟踪软件,加速对我国冷链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及软件的开发是一个跨行业、多部门有机结合的整体。

必须协调好从加工、贮藏、运输到销售各个冷藏作业管理。

当前,国内冷链几乎每一个环节都存在对冷链发展的全局观念和整体意识认识不足的员工甚至管理人员,要维持冷链的正常发展,适应国际冷藏链市场竞争的需要,必须重视培养高素质的物流管理人才。

3.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问题3.1硬件设施建设中国目前的冷链设施和冷链物流装备不足,原有设施设备陈旧,发展和分布不均衡,无法为易腐食品流通系统地提供低温保障,从而产生大量损耗。

专业运输设备、专业冷藏设备的缺乏是导致我国冷藏物流落后的一个关键因素。

冷链设施装备情况如下:3.1.1 冷链物流仓储设施方面冷库是冷链物流发展的基础,是冷链物流仓储地,是冷链物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冷藏库容量约为880 万吨(折成库容积约为3800 万立方米),我国许多冷藏库是由其他建筑用途改建而成,存在诸如冷藏库装卸平台过窄,无库门密封,手动装卸等一系列缺陷和安全隐患。

很多冷库只限于肉类、鱼类的冷冻贮藏,实际利用率尚不足40%。

在冷库建设中还存在一些误区, 重视肉类低温冻结冷库的建设, 忽视果蔬高温保鲜冷库建设; 重视城市经营性冷库建设, 忽视产地加工生产性冷库建设; 重视大中型冷库发展及管理,忽视批发销售小冷库的发展及管理。

3.1.2 冷链物流运输设备方面冷藏运输工具相对落后。

主要表现在冷藏运输工具比较单一且发展不平衡, 冷藏运输能力明显不足。

据统计, 目前全国每年需调运的易腐货物约4000万吨, 由铁路调运的易腐货物量约1000万吨, 而用冷藏列车运输的货物只占铁路调运的易腐货物总量的25%, 这些冷藏列车仅占全国总运营车辆的2%。

公路调运易腐货物的规模、数量有限, 冷藏保温汽车总保有量仅近20000辆(其中冷藏汽车约占15%)。

而全国水路运输易腐货物量更是不足, 约占每年总需调运量的1%, 即40 万吨左右, 其中全国各型冷藏运输船仅200艘, 总容量仅为10万吨。

冷藏运输设备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比地面冷藏设施差, 作为农产品冷藏运输的先导环节的专用冷却站尚处空白。

在各种运输方式上, 冷藏运输能力也很不协调, 各种冷藏运输工具的发展方向、重点以及步骤等缺乏统筹规划, 宏观指导和微观支持的机制没有建立。

冷藏农产品运输过程中浪费严重,物流成本占农产品成本比重过大。

3.1.3冷藏物流销售设备方面大部分企业没有专用的食品和非食品销售平台, 或者即使有, 平台之间也很少设有隔离温度的设备, 致使冷藏效果大大下降, 极大影响了食品的保鲜程度。

3.1.4 低温配送和处理中心建设的迫切性近年来,大规模的农产品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正在逐步形成,但区域内农产品综合物流与连锁超市生鲜区之间未能有效衔接,农产品的冷链物流还没有出现。

现在我国各级政府鼓励、支持的“菜篮子工程”中承担零售环节流通的主渠道仍然是传统的农贸市场或肉菜市场。

大规模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立,局部实现了农产品不同地域及不同季节的调剂和互补,但还停留在初始原材料性农产品的集散和销售上,由于常温状态下的初级农产品保鲜困难,损耗量大,反之又给季节性调配带来无效物流和诸多不便。

作为供应链销售终端的城镇农贸市场频繁扩建,会给城镇规划管理中的垃圾处理、环境保护、市容管理以至城镇土地的利用带来很大矛盾。

生鲜商品为达到保鲜的目的,要求快速进入消费环节,流通中的环节越少越好。

但农产品生产和消费上的分散性又使生鲜商品在流通中不可避免地要进行一次或多次集散。

由于农贸市场的无序发展和低效运作使得正规连锁超市生鲜产品在价格上面临巨大压力。

在我国很多地方农产品是通过农产品批发市场或者农产品超市而进入整条农产品供应链的,而许多地方的农户没有这么好的机会,他们只有自产自销或者在集市上销售,这样既没有形成规模也影响了生鲜供应链活动的有效进行,使得我国的农产品市场以至很疲软。

3.2软件设施建设我国农产品物流冷链中的信息化建设比较落后,信息设备的配备不够齐全。

,由于缺乏准确的信息,往往造成冷链农产品流通的盲目性。

由于缺乏信息平台,供应链上企业之间缺乏统一的信息平台以供各企业进行信息交流,造成本应多边共赢的企业之间相互之间缺乏必要的了解,阻碍了农产品物流的发展。

4.国内外冷链物流的对比(有待搜集资料)5.优化对策5.1大力发展先进的冷藏运输设备, 建设低温仓库对于原有的冷藏运输设备, 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经验, 积极建立有统一标准数据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和电子交换系统, 对各种冷藏车和冷库进行全面动态监控。

通过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 可以及时了解库存产品的保质期和库龄。

针对冷链物流发展趋势, 我国应积极发展小批量、多品种的小编组机冷车, 满足市场对多品种、小批量货源运送的需要, 同时积极发展机械冷板冷藏车和冷藏集装箱。

对于低温仓库的建设, 我们应该根据冷藏食品对温度的不同要求进行建设。

具体来说, 低温仓库依据仓库的温度进行不同分类, 分为冷藏库、冷冻库、特殊冷藏库。

库温维持在产品冻结温度以上的属于冷藏仓库, 适宜存储鲜奶、鲜鱼肉(短期)、干鱼子、鲜鱼子等产品; 产品温度维持在冻结温度以下的属于冷冻仓库, 适宜存储冻结鱼肉、冷冻食品、咸鱼子、熏制品、火腿、咸鱼子等产品; 需要同时控制库内温度、湿度的属于特殊冷藏库, 如新鲜蔬果的冷藏等。

5.2 大力加强冷链信息建设农产品冷链的物流信息系统为冷链有关方面提供准确的市场动态和信息沟通。

5.2.1 售后服务方面信息为农产品安全核查提供可溯源性信息支持,对于问题农产品可以追查到底。

5.2.2 运输方面信息的沟通可通过引进先进信息技术如 POS技术、EDI 技术和 GPS 技术等,实现供应链信息一体化。

建立有统一标准数据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和电子交换系统,对各种冷藏车的运输进行全面的动态监控,简化冷藏车运输的计划、审批手续和空车调配环节。

做到上下游企业信息共享。

5.2.3 采购和库存方面可通过计算机系统可将产品与其储架的货位输入到冷冻冷藏产品的数量及储放位置,进行及时的提货和补货,同时可及时了解到产品的保质期、库龄等信息,从而提高冷链物流的作业效率与管理水平。

5.3 大力建设区域性的分销节点根据我国农产品及区域比较分散的特点,我们可以考虑建设以下几种分销节点:5.3.1 连锁超市由于绳县加工配送不同于常温干货配送,要求有相应保鲜条件并有不菲的投入,配送路径有限,相对经营风险较大,加之制成品加工管理复杂,使得多数连锁超市一时没有贸然介入。

5.3.2 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物流中心)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就是向两头延伸,一是农产品生产领域;二是向下游流通领域延伸。

但是无论集散属于大宗转运,要让它来承担面对各连锁企业的各个连锁分店的各类生鲜品集散和配送,又感觉未能形成足够的单店配送规模,即便是大型综合超市的单店生鲜经营规模也不足够大。

5.3.3 中间商或供应商目前承担这一任务的相对部分个体中间商和供应商,无论是配送能力、配送服务质量、产品控制标准等都是有限的,特别是对大型连锁超市体系,非正规的配送产生了不合理的配送成本,表明上配送成本推向了供应商,实质上高出的配送成本部分还会被计入商品价格,又在结算时返回到连锁超市,最终摆在消费者面前的是居高不下的售价,这确实是个挥之不去的难点问题。

目前的生鲜产品供应商的经营规模小、基础实力较弱,品种后续开发能力不足,影响到连锁超市的长期经营,加之经营和配送的地域限制,不易形成标准化的、稳定的供需关系。

由于供应商中大企业和大投资者比较少,市场上缺少中坚力量。

由于未能形成技术含量较高的“一条龙”的产业经营链条,对处于下游的连锁超市生鲜经营来说,其上游始终是处于运作不顺畅、不稳定的状态甚至成为断档,这是继我国农产品“小生产与大市场”产销衔接出现“盲区”之后,生鲜供应链上出现的第二个盲区——规范的生鲜配送体系,目前比较现实的解决方案之一就是连锁企业向上游延伸和发展,那就是生鲜加工配送中心。

加:所写的侧重宏观,许多地方需要精简、修改,对于微观未写,也是我们要着重写的部分,需要调查搜集资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