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女性婚恋观近年来,“闪婚”、“裸婚”等与婚姻相关的词已是屡见不鲜,可见在新时代新理念的冲击下年轻人们的热情与冲动也表现在了婚姻上。
这些与父辈们所持有的“马拉松”式的婚姻观念有很大的偏差。
纵观各个时期恋爱婚姻观的主流的发展,不难发现它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积累着量变。
女性在恋爱婚姻方面往往有着比男性更为细致的思维,暂且就从女性角度来分析古代至近代各个时期恋爱婚姻观的主流的发展。
一:古代恋爱婚姻观(一)封建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很长,给中国古代的婚姻爱情观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史记"外戚世家序》:“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
礼之用,唯婚姻为兢兢。
甚哉,妃匹之爱,君不能得之于臣,父不能得之于子,况卑下乎!既欢合矣,或不能成子姓,能成子姓矣,或不能要其终,岂非命也哉”?它的意思是,夫妇之间的事是人类最重要的伦常。
礼的作用,唯独在婚姻上要特别持慎重的态度。
夫妻的爱情超过了一切。
这种爱,君主不能从臣子那里得到,父亲不能从儿子那里得到,何况地位比君、父卑下的人呢?既然夫妻间相爱而结合,有的不能生子育女,能生子育女的人又不能白头到老。
这岂不是命运作怪吗?司马迁的这段话贯穿着两种思想:他既肯定夫妻间的爱情是人类的一种特殊感情,不能用其他感情来代替;同时他又把夫妻能否生育和能否白头到老的问题看成是受神秘的命运支配。
一说到古代的恋爱婚姻,往往联想到的便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个封建的想法。
而这句话所反映的便是古代有些父母以子女终身大事为代价,攀龙附凤、谋取钱财的现象。
当然,这里所提及的婚姻的观念,说白了,就是物质化的婚姻,与恋爱很难搭上关系。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非烟传》中的步非烟,步非烟依照父母之命嫁给河南府功曹参武公业为妻,曹性情耿直,粗犷且心思不细腻,与她的才貌双全形成了对比。
步非烟的才情到了他那儿完全是对牛弹琴。
尽管他对妻子宠爱有加,步非烟还是红杏出墙,直至事情败露,被武公业活活鞭打致死。
对于步非烟的行为,有人嗤之以鼻,但更多的人对此则是叹息步非烟的命运。
可见封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种制度,终究有它突出的弊端。
封建婚姻关系是建立在封建经济基础之上的一种社会关系。
过于物质化的婚姻缺少情感的滋润往往显得苍白无力,而封建使得他们不得不烙上这样的印记。
封建制度中的买卖婚姻、童养媳、干涉寡妇婚姻等等的使得女性恋爱婚姻受到极大负面影响的现象在古代也是很常见的。
(二)自由恋爱虽说古代恋爱婚姻观中封建思想占据着主流,但是也不乏有着自己主见敢于追求自由恋爱的人。
对于那些敢于追求自由恋爱的人,我们都应该对他们的勇气所打动。
从古代的文学作品中我们也不难发现追求自由恋爱的例子。
《卫风·氓》以一个女子之口,率真地描述了自己的感情历程与深切体验。
婚前她冲破礼法的束缚,用一颗炽热之心追求自己的真爱。
这在当时来说,是一件难能可贵的事。
按理说,婚后的生活应该是和睦美好的。
但事与愿违,她却被氓当牛马般使用,甚至被打被弃。
原因就是当时妇女在社会上和家庭中都没有地位,而只是的丈夫的附庸。
她的坦荡而又热烈的爱,与封建制度中禁锢着的苍白无力的“情感”有着根本的区别,也是古代自由恋爱中的一个典范。
但是在古代封建社会的这个大背景下,人们所持有的固有观念便与自由恋爱相违背,也注定对爱情的追求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古代女性在社会与家庭中的地位便是其中一个原因。
《卫风·氓》中所展现的政治、经济的不平等便决定了男女在婚姻关系上的不平等,也暗示了她婚姻上所经历的痛苦。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也,不可说也!”女主人公的惨痛经历,也表现了封建社会环境对人追求自己真实想法的阻碍。
这个封建的大背景对自由恋爱的思想会进行无形的抹杀。
(三)挣脱封建,追求自由恋爱正如前文所提到的,封建社会环境对自由恋爱会起到阻碍的效果,但有些文学作品也描写了追求自由恋爱,在经历了风风雨雨之后达到圆满的故事,以此来表达作者内心对美好的追求,对封建制度的控诉。
一个家喻户晓的例子便是《梁祝化蝶》。
祝英台男扮女装远去杭州求学,邂逅同是赴杭求学的梁山伯,两人一见如故并撮土为香、义结金兰。
祝英台爱上了梁山伯,但梁山伯不知她是女儿身,始终以兄弟之情相待。
恰逢祝父催促英台回乡,英台便谎称家有九妹,愿替山伯做媒。
待山伯去祝家提亲时祝父已将英台许配给马文才。
山伯忧郁成疾,不久去世了。
在听到这个噩耗之后的英台在出嫁时绕道去梁山伯墓前祭奠,并跃入坟中。
两人化为蝴蝶,有情人终成眷属。
这个传为经典的故事可谓是百听不厌。
一路曲曲折折但两人终于走到了一起,挣脱了封建对自己的束缚,以蝴蝶这一美丽的姿态抹去了梁山伯忧郁成疾的遗憾,美好而圆满。
二:近代恋爱婚姻观(一)封建到了近代,人们的思想开始逐渐开放起来,对女性的约束也开始减少,比如说裹小脚的传统渐渐被抛弃,但是封建思想长时间的主导地位不能一下子被全部抹去,也存在着一些残留。
可以说,近代这个过渡时期中遭受封建思想残害的女性还是不在少数的。
就拿我们在高中教科书中学习的《祝福》为例,祥林嫂是一个勤劳、质朴的农村妇女,她对生活的要求并不高,只是要求能生存下去就行,但是这样可怜的要求也被封建文化和冷漠的社会所拒绝。
祥林嫂也有享受到爱情的时候,在来到鲁镇前她有过一段婚姻,而后婆婆把她抢走与贺老六成了亲。
但是,这样的一段经历使得她在这个封建思想仍有残余的社会中遭到了排斥,最后到了在祝福之夜里冻死在漫天大雪中的悲惨结局。
仍有封建思想残余的近代,追求自由的爱情却仍会面对很大的非议,这也是近代女性在恋爱婚姻方面所面临的困境。
(二)自由恋爱自由恋爱正随着女性地位的逐渐上升而趋向于主流化。
思想的解放正是一个潮流,而随着这个潮流,近代的女性也逐渐明确了自己的追求,并有了去追求的动力。
拿《边城》中的女主人公翠翠为例,翠翠是一个天真活泼、心地善良且又纯洁美丽的少女。
她是美丽的,这种“美”,是通过她的爱情故事逐步表现出来的:从刚开始她在小镇看龙舟初遇傩送,爱情的种子就萌芽了。
到了两年后翠翠又进城看龙舟,她的爱情意识已完全觉醒。
当她在爱上傩送后,没想到傩送的哥哥也爱上了她。
出于对爱情的忠贞,她明确向爷爷表示拒绝。
然而,她与傩送的爱情却忽然受到严重挫折,傩送远走他乡、爷爷也死了使她一夜之间明白了许多。
最后,她像爷爷那样守住摆渡的岗位,并等待着傩送的归来。
从开始的爱情萌芽到最后的坚持等待爱情,翠翠对爱情的追求有着像现代女性的主见和热情。
这体现了近代女性恋爱婚姻观的逐渐解放。
三:现代恋爱婚姻观历史在前进,社会在发展。
我们可以看到,曾经在封建意识还没浓厚之际,广大少男少女勇于追求爱情,追求真爱。
《诗经》中一则则动人的缠绵的爱情故事牵动人心。
再到封建越来越根深蒂固的时候,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又残害了多少女性的一生。
幸而社会在进步,自从封建王朝被推翻,新中国成立,人民当家做主后。
自由的观念深入人心,每个人都有追求爱情自由平等的机会。
(一)从“三从四德”到“男女平等”的爱情观在中国传统的观念中,“三从四德”成为了女性必须遵守的“约定俗成”,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男女平等的观念逐渐增强。
表现在婚姻关系上,就是男女婚姻角色的平权化发展。
现代女性与男性一样,拥有独立的经济能力和平等的社会地位,传统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分工模式己被彻底颠覆。
都市女性更是在家庭生活之外拥有一份独立的事业,拥有自己的职业发展空间和独立的交际圈。
家庭己不能把女性牢牢地束缚住了,女性不仅在事业地位上与男性平起平坐,在家庭生活中也取得平权化的地位。
(二)“从一而终”到“多元化”的爱情观在中国传统社会里,白头到老不仅是人们对他人和自己婚姻的美好祝愿,更是一种婚姻价值观念。
婚姻的恒定久远被人们和社会所褒扬着,“从一而终”的婚姻观念贯穿着每一个传统中国人婚姻生活的始终。
尤其是对于女性,这种要求尤其深刻。
但在现代社会,婚姻并不意味着白头偕老,而仅仅是人们生命历程的一部分而己。
对于不幸的婚姻,现代都市女性往往选择勇敢放弃,继续寻找下一段幸福,这在传统看来是不道德的,违反了“从一而终”这一中国女性传统妇德的重要原则。
女性从传统家庭束缚中解脱出来勇敢的寻找自己婚姻幸福,使婚姻的理念和方式相较于从前都发生了变化,尤其是现代都市女性的爱情观念上,己经由“从一而终”向多元化方向转变。
(二)以物质为中心的爱情观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传统女性虽然对于婚姻的态度限制在相夫教子上而没有选择的权利,但物质基础却是不能忽略的。
这对物质上面的满足没有从传统女性自身追求和行为上体现,却转化为了长辈对这一物质方面的看重。
另一方面,在社会底层生活的女性,为了物质可以出卖自身,却不要求婚姻的完整,也是促成一夫多妻的重要因素之一。
而在今天,现代社会的很多女性对待婚姻的态度是一切以物质为中心,金钱与爱情和婚姻的关系是金钱至上,爱情首先建立在物质的满足上。
很多人都认为没有金钱去维持婚姻,再美丽的爱情之花也将枯萎,因为它失去了最基础的水分和养料。
现代女人对婚姻的选择是不否认爱情至上的选择,但更肯定婚姻是数着米粒过日子的事实。
从最初的氏族社会结交异性是为了繁衍后代,到今天冠以各种原因来达到异性结合的,在婚姻问题中的现代女性几乎都很现实,金钱观念很强,物质条件在婚姻中的分量太重,金钱是凌驾于爱情之上,相当的女性看不起屋檐下世俗而亲切的平淡生活,灵魂深处涌起的是波涛汹涌的金钱欲望,盘算的是如何利用美貌与青春,利用婚姻作为女人的变身术,妄想着从无到有,从穷到富,从社会底层到上流社会……只要有钱,就可以利用自身青春的资源,期待能迅速过上锦衣玉食的生活。
社会纷繁复杂,物欲横流,很多年轻人受此影响,造就了变味的“金钱婚姻”。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爱情观在经历的两千多年的发展之后已经逐渐落伍僵化,难以适应现代社会中人们对婚恋自由的要求。
它已很难使两性之间在平等和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发展真挚的感情。
爱情是一个民族充分发挥潜能的保证和体现,中国文化需要一种健康向上、积极有位的爱情观。
需要一种能够保证两性共同感情基础的爱情。
(三)不变的“门当户对”和“婆媳关系”“门当户对”这种传统的婚姻理念在至今仍然发生了重要的作用,并使许多相爱的男女迫于家庭和现实条自古以来件的压力无缘相对。
通往任何成功的道路都是崎岖不平的,婚姻之路也不例外。
社会地位、财富以及名望,自古以来就是择偶考虑的主要因素,这不仅关乎着两个人未来更好的发展,也关系到两个家族兴旺发达的命脉。
两个人有着相似的成长背景、相同的价值观,在面对一些重要事情的时候才能做出相同的取舍,不至于引发大矛盾。
婆媳关系作为人与人关系中的一类问题始终备受关注,虽然在近几年这类问题己成为老话题不再吸引人们的眼球,但是青年女性在与人沟通方面仍然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无论是婆媳关系、姑嫂关系还是与双方父母的关系,都是影响青年女性婚恋家庭和谐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她们步入婚姻生活最为担心的事情,很多人提及:“毕竟婚姻是两个家族的结合而不单单是两个互相喜欢的人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