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湖北省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2015)

湖北省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2015)

湖北省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湖北省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是落实《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具体部署,是指导未来五年我省服务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行动纲领,是编制服务业其他规划和地方服务业发展规划的重要依据。

一、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一)主要成就和基础。

“十一五”时期,全省服务业规模继续扩大,结构和质量得到改善,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扩大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

“十一五”时期,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13.1%,2006年、2009年相继突破3000亿元、5000亿元大关,2010年达到6053.37亿元,服务业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五年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35%,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的1/3左右,创造的地方税收占全部地方税收的60%以上,基本形成二、三产业共同拉动经济又好又快增长的格局。

2.各主要行业均实现了较快发展。

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传统服务业稳步发展,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013.9亿元,比2005年增长1.3倍。

金融、旅游、文化等现代服务业实现了高速增长,金融业增加值比2005年增长3.4倍;旅游业年总收入1460.53亿元,年均增长25.3%;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650亿元,年均增长27%。

3.集聚态势日益显现。

全省物流、旅游、文化、金融等服务业重点骨干企业相对聚集,初步形成了126个各具特色的服务业产业园区。

武汉市江汉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全面推进。

23家首批创建现代服务业发展示范园区获得省政府命名。

以武汉、襄阳、宜昌市为依托,武汉(城市圈)物流圈、鄂西物流圈和长江物流带初具雏形;武汉城市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一批重点特色旅游景区相继开工建设;光谷国际创意园、东西湖保税物流园、咸宁温泉休闲度假园、巴土文化产业园等园区不断发展壮大。

4.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十一五”以来,全省服务业投资力度不断加大,累计投资1.9万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58%,为服务业进一步发展夯实了基础。

同时,服务业开放程度不断提高,投资主体、资本结构更趋多元化,2010年全省服务业中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3514.32亿元,占全部服务业的59.6%,极大地增强了服务业发展活力。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省服务业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还难以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1.总体水平偏低。

我省服务业增加值总量落后河南、湖南,位居中部地区第三位。

服务业增加值仅占全国的3.45%,位居12位,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1个百分点。

武汉市作为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湖北现代服务业核心,服务业增加值仅相当于国家中心城市之一广州市的44%。

两个区域性服务业中心襄阳市、宜昌市服务业增加值不到武汉市的1/5。

2.结构升级不快。

我省无论是生产性服务业还是生活性服务业都有着旺盛的市场需求,但服务业的供给能力和水平还难以满足这种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消费市场的扩大以及工农业产品附加值的提高。

具有高知识含量和高附加值的文化创意、动漫产业、服务外包等新兴服务业尚未形成规模和竞争优势。

具有国际国内竞争力的服务业大企业大集团不多。

一些服务业领域深化改革任务依然艰巨,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思想认识需要进一步提高。

3.区域发展不平衡。

2010年武汉市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省总量的47.8%,武汉城市圈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省总量的70.4%,“一主独大”的格局依然存在。

两个区域性服务业中心襄阳市、宜昌市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占全省总量的8.2%和7.8%。

其他市州服务业整体实力较弱,具有自身特色和比较优势的服务业发展不够。

同时,我省服务业城乡发展不协调,县域经济产业结构中,服务业比重低,主要集中在一些传统的、低水平的交通运输和商业、饮食服务业。

(三)面临的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我省服务业发展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

从国际环境看,当前世界经济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上孕育着新的突破,有利于我省服务业依托自主创新优势,在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

从国内环境看,国家大力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和扩大内需,我省既有后发地区生产要素成本较低的优势,又有发达地区的工业基础和交通优势,还有突出的科教人才优势,有利于进一步凸显我省的综合优势,抢抓机遇,推动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跨越式发展。

1.服务业需求进入加速扩张阶段。

“十二五”时期,随着我省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服务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客观条件将进一步改善。

我省人均生产总值将从4000美元增加到6000美元,进一步带动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持续升级,服务业市场需求潜力巨大。

2.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

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营造环境推动服务业大发展,我省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一项重大而长期的战略任务,为全省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

国家先后批准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为全省加快服务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3.服务业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

“两圈一带”战略的深入推进,将极大促进服务业资源跨区域有效配置、整合,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把武汉城市圈建设成为现代服务业中心,将鄂西圈建成国家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推动长江经济带沿江物流业迈向新台阶,增强服务业集聚辐射能力。

但是,我们也看到,世界经济格局深度调整,国际环境复杂多变,不确定因素增多;国内各省市区更加注重发展处于产业链高端的现代服务业,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十二五”时期,我省服务业既要“补课”又要“跨越”,应增强忧患意识和进取意识,发挥比较优势,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开创服务业跨越式发展新局面。

二、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一)总体要求。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新要求,满足人民群众提高生活水平的新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国际化为方向,把推动服务业发展作为产业结构升级的战略重点,把发展服务业与扩大城乡居民消费、扩大就业紧密结合起来,突破性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培育壮大新兴服务业,构建生产性服务业体系完备、生活性服务业丰富繁荣、新兴服务业优势突出的服务业发展新格局,实现我省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

武汉市发挥龙头和核心作用,拓宽领域、增强功能、优化结构,大力发展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和新型生活性服务业,建设全国重要的现代服务业中心;襄阳、宜昌省域副中心城市突破性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以先进制造业带动现代服务业的壮大,以现代服务业促进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增强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力;其他城市围绕做大服务业经济总量,大力发展优势服务业产业,促进全省形成特色鲜明、功能各异、错位发展、联动互促的服务业多点支撑格局;县域服务业因地制宜,培植各具特色的服务产业,围绕“一主三化”提升整体服务质量和水平,推动优质服务资源向农村流动,大力发展农技、农机服务业,加强农业信息服务,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

(二)基本原则。

坚持与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相结合。

加快三次产业融合步伐,突破性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实现服务业内部行业之间、服务业和制造业及农业之间的互动融合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坚持与扩大消费需求相结合。

积极发展需求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服务业成为扩大消费需求的重要增长点。

坚持与扩大就业相结合。

充分发挥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优势,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服务业,拓宽就业渠道,鼓励农村劳动力有序向服务业转移。

坚持与深化改革开放相结合。

坚定不移地推进服务领域对外开放,进一步推进服务领域各项改革,不断增强服务业发展活力。

坚持与增强自主创新相结合。

充分发挥湖北科教资源优势,依托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壮大培育新兴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发展的综合竞争力。

坚持与区域协调发展相结合。

立足主体功能区建设,因地制宜,把推动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作为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促进全省服务业的全面协调快速发展。

(三)主要目标。

到2015年,建成中部地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平台,全省服务业总量实现倍增、布局相对集中、结构明显优化、功能大幅提升、科技含量和创新能力明显提高,成为优化全省经济结构、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支撑。

经过5年努力,全省服务业增加值超过万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力争超过43%,服务业从业人数占全社会从业人数的比重达到36%左右,重点推进基础条件好、增长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金融、物流、信息、旅游、文化、商务等6大现代服务业产业。

培育7家以上年营业收入过100亿元的服务企业和企业集团。

创建60家现代服务业产业示范园区,争取10个园区增加值过百亿。

推进工业企业二三产分离发展,争取1000家企业主辅分离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三、优化服务业空间布局今后5年,围绕湖北“两圈一带”战略,重点规划建设一个现代服务业核心区、两个区域性服务业中心区、三个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带,不断拓展服务业发展空间。

(一)一个现代服务业核心区。

以武汉为中心,以武汉城市圈为依托,突破性地发展现代服务业,吸引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向武汉集聚。

发挥武汉市的龙头作用,辐射带动黄石、鄂州、咸宁、黄冈、孝感、仙桃、潜江、天门8市以现代物流业和旅游业为主的服务业跨越式发展。

重点建设32个服务业集聚区,推动武汉成为立足中部、服务全国的区域性金融中心、商贸物流中心、文化创意基地、信息服务及服务外包基地、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的主要汇集地、国际国内旅游重要目的地和集散地,初步建成全国重要的区域性现代服务业核心增长极。

——3个金融集聚区。

推进江汉区金融服务业集聚区、中南路——中北路金融集聚带、东湖“资本特区”建设。

——6个物流集聚区。

提升武汉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功能,重点建设阳逻水港物流园、天河空港物流园、东西湖保税物流园、东湖高新区物流园、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物流园、汉口北商贸物流枢纽区等。

——9个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

推动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加快发展软件研发、制作、信息技术服务,数据搜寻、挖掘与分析,游戏、动画制作与仿真服务外包业务,重点建设光谷软件园、光谷创意产业基地、光谷软件城、江汉区信息产业园、东西湖服务外包基地。

依托在汉的一批设计院所和龙头企业,加快工业设计、工程总包等工程咨询产业群发展,着力将武汉打造成“工程设计之都”,重点建设国家级东湖工程设计城、沌口工程设计产业园、金银湖工程设计产业园、武昌中南路及汉口三阳路等都市型工程设计产业集群。

——6个核心商贸圈。

以中山大道、解放大道为主轴的汉口中心商业区;中南路、钟家村2个市级商业中心;王家湾(四新)、鲁巷、杨春湖3个市级商业副中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