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日本武士精神内容摘要本文从历史上的一些事件、史实出发,在与中国的对比中,对日本的武士精神进行了一系列的剖析,从各个方面阐述关于武士精神观点,最后做出评价。
关键词日本武士精神评价前言武士精神一直是日本的代名词之一,在二战中日本的敢死队、自杀式的攻击机都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我认为这些恐怖的、令人胆颤的行为都是因为日本军队中的武士精神,这精神使他们制定这样的计划,并且让士兵不畏死亡,绝对的听从命令。
然而这种精神是如何产生的,我们又该如何评价这些精神呢。
正文一、我对武士精神的理解我认为武士精神首先就是是君臣戒律,“君不君”(君暴虐无道)也不可“臣不臣”(臣不尽臣道),尽忠是绝对的价值。
中国的原始儒学是以孝为本,尽孝才是绝对的价值。
如果“父有过”,子“三谏而不听,则号泣而随之”,但是如果“君有过”,臣“三谏而不听,则逃之”。
中国儒教更注重血缘亲情对人的影响,而对于君主自己更应该做的是实现自己的价值。
而尽忠和尽孝都是日本所看重的。
然后就是对于死的觉悟,武士精神论者认为,儒家的“士道论”乃在粉饰贪生怕死的私心,慎于人伦而注重主君的道德如何,才选择生死,则面对死却不干脆去死。
唯有纯粹彻底的觉悟死,才是武士精神强人之处。
武士要“死的干脆”,君要你切腹自杀你就得切腹自杀。
武士精神彻底的觉悟死了,他的容貌、言语、起居动作,也就与众不同。
最后还有尊重礼仪,不光是封建社会阶层秩序的尊从,更进一步说“礼仪端正”,才是武士强人一等的表现。
樱花便是武士精神的最好展示。
单个的樱花并不美丽,但成片的樱花聚在一起就很漂亮。
这和日本武士的集团精神是很相似的。
武士精神注重共性,而非如欧洲武士那样注重个性的。
但他的这种共性实际上比欧洲武士的游侠精神还要狭隘,这个集团精神和团结精神是不同的,也绝非是爱国精神,他们既不忠君也不爱国,他们爱的是自己所在的武士集团。
日本人评价武士也不是以是否忠君爱国来评价的,而是看他是否忠诚于自己的武士团,比如战国时期的真田勇士,明知时期反天皇势力的武士集团,日本人都给予很正面的评价,评判的标准不是他们的行为是否对日本有利,而是因为他们是终于自己的集团的武士群体,贯彻了武士精神精神。
另外,樱花最美的时候并非是盛开的时候,而是凋谢的时候,樱花花期不长,但凋谢有个特点,就是一夜之间满山的樱花全部凋谢,没有一朵花留恋枝头。
这是日本武士崇尚的精神境界,在片刻的耀眼的美丽中达到自己人生的顶峰发挥自己最大的价值,之后豪无留恋的结束自己的生命。
一言以蔽之,武士精神就是看透了死亡,“不怕死”而为主君毫无保留的舍命献身。
这种思想也是对传统儒家“士道”的一种反动。
儒家的“士道”讲究君臣之义,有“君臣义合”、“父子天合”的人伦观念,但是日本“武士精神”是以为主君不怕死、不要命的觉悟为根本。
二、武士精神的起源与发展武士精神起源于日本镰仓幕府,后经江户时代吸收儒家和佛家的思想而形成。
最初,它还是倡导忠诚、信义、廉耻、尚武、名誉的。
但武士精神作为封建幕府时代政治的产物,它吸收的是儒教和佛教的某些表面的东西而不是它的真谛,儒教和佛教的思想中不能满足武士精神的那些东西,都被日本民族固有的神道教充分提供了。
神道教的信念基础就是不分是非。
因而武士道在人格上容易导致极端的两重性:自狂而又自卑;信佛而又嗜杀;注重礼仪而又野蛮残暴;追求科学而又坚持迷信。
于是表面以儒教和佛教为基础但实际精神还是以神道教为主的武士精神出现了。
三、武士精神的表现1、疯狂崇尚切腹自杀我认为武士切腹自杀并非因为输不起,也不是因为失败而感到羞耻才因屈辱而自杀,武士并没有这么脆弱,自杀是因为感到自己已经尽到最大的努力了,自己的心愿已经了解,自己的一生已经不可能有更大的辉煌了。
这时候就应该象樱花一样毫无留恋的凋谢。
比如一个武士,因为仰慕一个剑术高手而很想跟他决斗,自己穷尽精力刻苦练习,多年准备之后终于有了这个机会,此人把这场决斗看做是自己一生最光辉的时刻,好象自己就是为等待这场决斗才生存的。
但一交手,却发现自己根本不是对手。
失败的武士自杀了,并非因为感到后悔和屈辱,而是感到很大的满足,感到自己一生的目标已经实现了,自己努力了,得到机会了,在决斗中自己的人生放出了最大的光辉,在这光辉之后人生应该嘎然而止,不该再有什么留恋。
所以武士的自杀并非如我们所想的是要洗刷耻辱,或是输不起,正相反这是源于其自己对自己生命的一种觉悟,一种对自己已经达到顶峰的一种判断,是一种满足,是对樱花凋谢的凄美的一种向往。
“武士精神是对死的一种觉悟”,武士精神的理想境界不是生存,而是死亡,田园终老的武士不是好武士,战死沙场或者自杀才是理想的归宿。
2、对人生命的冷淡一般人对生命比较执著,武士精神则持否定的态度,认为只有死是真诚的,其他的功名利禄都是梦幻。
当一个人舍弃名利,以“死身”来义勇奉公时,就可以看到这世间的真实。
武士标榜的是精神上的优越,就是心理上先能战胜自己,才能战胜别人。
先能“不要自己的命”,才能“要他人的命”。
这是日本武士强人一等的道德律。
“不要命”与“要人命”是息息相关的。
例如佐贺锅岛藩祖直茂,向其子胜茂说:“要使斩首习以为常,得先对处刑者斩首”,于是在其西方衙门内,排列十人让他尝试斩首,胜茂连续斩首了九人,看第十人是强壮的年轻人,就说“已经斩够了,那家伙让他活吧,这人才免斩得救”。
以此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日本军人侵略中国时的“百人斩”、各种屠杀惨案的残酷典型。
山本常朝的异母兄山本吉左卫门,依父亲山本神右卫门的指示,5岁时就得斩杀狗,15岁时斩杀死罪者。
武士大众,14、15岁开始实习斩首。
如此武士从小带刀成长,养成斩杀人不在乎的精神。
武士精神的本义,如日本战前教育敕语所教谕,以“义勇奉公”为最高原则,这是武士为“奉公人”的心里准备,说来非常残酷不人道。
举例说,佐贺锅岛藩第四代吉茂,年轻时非常粗暴,他的家臣中有不讨其喜欢的,即将此人之妻的坏话写在扇上,交给近侍说“你把此扇让他看,再将那家伙做何反应呈报”。
此家臣看了扇之后,并不知道是谁写的,即把此扇撕破。
近侍即将此呈报。
吉茂公曰“将主人书写的东西撕裂,乃是无礼者。
令他切腹。
”在武士精神的世界,“切腹是武士精神最忠义的表现”。
山本常朝也说,武士应尽的忠义,是以殉死为最高。
明治维新后,武士精神并未随着封建制度和封建武士退出历史舞台而画上句号,反而从中世纪的武士精神中推陈出新。
明治政府的核心由中下级武士组成。
1871年和1878年,陆军大臣山县有朋发布军人守则《读法》七章和《军人训诫》,在军人精神的外衣下复活武士精神。
这样,武士精神逐渐演变成了“近代天皇制武士精神”和“现代军国主义法西斯武士精神”,成为对外进行侵略扩张的精神工具。
比如在日俄战争中,日军常常采用“肉弹攻击法”,即以己方官兵不怕死的武士精神精神,不计伤亡地连续冲锋陷阵,迫使对方最终丧失战斗意志而崩溃投降,让士兵用鲜血和生命去填平“胜利道路”。
四、我对武士精神的认识我认为武士精神的本质就是残酷无情,武士精神的“忠诚”表现为日益浓烈、盲目狭隘的复仇主义。
影响最深远的就是“赤穗47浪人”复仇事件。
1701年,江户城的义央污辱了播州赤穗城城主浅野内匠头长矩,长矩自杀。
浅野的47名家臣成为浪人,又合谋杀死义央,然后自杀殉主。
这一赤穗事件成为日本历代各种文学体裁竞相表现的“忠臣藏”主题。
武士精神中的这种残酷的精神与武士的死亡观有关。
1716年,由佐贺藩的藩士山本长朝传述,由同藩藩士田代陈基听闻书写整理的《叶隐闻书》写本完成。
这是日本武士精神的古典,所表现的正是武士精神中的毫不留恋的、毫不犹豫的死亡观。
当然,“不要命”与“要人命”是息息相关的,《叶隐闻书》中处处都是非常残忍的武士论语。
例如,佐贺锅岛藩祖直茂向其子胜茂说,要想使斩首习以为常,得先对处刑者斩首。
《叶隐闻书》中的很多例子也是令人发指的。
比如,江户屋敷的看守仓库者堀江三右卫门,偷了库存的金银,被逮捕逼出口供之后,即下令折磨死。
于是先将他身体上的体毛烧光,剥他的指甲,切断他的脚筋,用锥磨等工具给他种种折磨。
因此,武士精神中讲述的许多行为,本质上都是残酷无情,惨不忍睹的。
武士精神相传也讲究义、忍、勇、礼、诚、名誉、忠义等德目,但实际上也是残酷无情,惨不忍睹。
中世纪的镰仓时代,源氏家族亲兄弟,骨肉相克杀戮,而断了源氏的正嗣。
又如因北条氏的策谋,功臣们也就断了命脉。
日本战国时代的无情,都有血淋淋的杀戮史为佐证。
有杀主君的,松永弹正叛逆弑君即将军义辉;有杀父亲的,斋藤义龙杀其父斋藤道三;有杀兄长的,今川义元为了继承家主地位,在长兄死后,杀戮次兄以及其一切支持家臣;有杀亲子的,江户幕府第一代将军德川家康听织田信长的话,命其亲生长子德川信康自害死亡。
日本武士的残酷不人道,比比皆是,从此也可以看出武士精神的残酷的一面。
五、我对武士精神的评价我认为武士精神在近现代就是对外侵略的精神工具。
19世纪末的甲午战争中,日军暴虐地进行“旅顺大屠杀”、“领台大屠杀”。
西方列强一致将日本视为野蛮国。
为了向国际社会解释日军的残忍行为,为日本的进一步对外侵略进行铺垫。
新渡户稻造于1899年用英文写成了《武士精神》一书。
新渡户早年在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留学,后来担任美国总统的伍德罗•威尔逊曾是他同学。
毕业后,新渡户娶了美国人玛丽。
在玛丽的帮助下,新渡户出了英文书《武士精神》,将日本传统与欧美比较,详述日本的武士精神与欧美骑士精神的相似性,辩解说日本切腹、复仇等绝不是野蛮。
凭借典雅的英文,《武士精神》一书在欧美知识界广为畅销,新渡户也成为日本精神和伦理学的权威。
1905年,因为以“武士精神”精神对日本从事对外战争进行包装,新渡户夫妇获得了明治天皇的召见和嘉奖。
接着,新渡户步步高升,先后担任京都帝国大学教授、第一高等学校校长、东京帝国大学教授和东京女子大学校长等职。
20世纪,日本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对传统社会中武士精神的核心价值——“忠诚”进行改造与更新、继承与强化,使之转变为近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
在1984年日本银行推出的新版日币上,5000日元上的图案为新渡户稻造,这表明日本人对武士精神的推崇。
也可见为了进行侵略战争,日本军国主义者对日本人的“洗脑”之深。
事实上,从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军国主义者以武士精神为精神支柱和战争工具,不遗余力地对外侵略、掠夺,获得的巨大赔款和殖民地收益,极大地加快了日本现代化的发展步伐。
当前,日本式企业经营方式的三大法宝——终身雇用制、年功序列制和企业内工会,即“劳资命运共同体”,就是直接来源于武家社会“君臣一体”家族观念中的传统模式。
这足可见为了进行侵略战争的武士精神对日本的影响之深。
六、武士精神的积极意义不过武士精神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武士精神敬重为了目标不顾一切、不惧死亡的人。
像对于明知敌不过日本军团,而仍然英勇作战,最终被全歼的中国军队日本部队一般都会以一种敬重的眼光对待,可能还会帮助我们收拾战场,掩埋尸体,建立一个公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