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近十年赤潮灾害总体状况

我国近十年赤潮灾害总体状况

我国近十年赤潮灾害总体状况
魏祥振
(大连海洋大学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中国大连 116023)
摘要:综述了我国近十年赤潮的发生概况,赤潮的时空分布状况及赤潮带来的经济损失状况。

并展望了接下来赤潮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近十年发生概况时空分布损失
1.赤潮概述
赤潮又叫红潮,是一种局部海区浮游生物异常繁殖,集中死亡,使海水恶化的一种海洋现象。

1.1赤潮引发生物
目前已知能够引发赤潮的生物除红色中缢虫为微型浮游动物以外,其余全是浮游植物,全世界范围内已报道的超过330种,其中80余种为有毒种。

我国海域辽阔,物种丰富,通过对我国近海赤潮生物调查资料及有关文献统计:分布于我国近海的赤潮生物有148种,其中有43种引发过赤潮,其中甲藻(20个属,70个种)和硅藻(22个属,65个种)居多。

在我国引发过赤潮的43个种中,链状亚历山大藻、多环旋沟藻、链状裸甲藻等28种引发种为有毒种。

图1-1为赤潮原因种统计分布图[1]。

图1-1赤潮原因种统计分布图
1.2赤潮灾害成因
1.2.1 赤潮产生的原因
近海水体环境相对封闭,海水交换能力差,河流入海口,营养盐丰富,加上水温、海流、潮汐、气压、水温等自然条件影响,致使近海水体环境较为适合赤潮生物异常繁殖。

目前日益剧烈的工业生产活动及不科学渔业养殖活动,导致近海海域水体富营养化严重,形成了适宜的藻类异常繁殖的水体环境,进而致使近年赤潮发生异常频繁。

1.2.2 赤潮的危害
赤潮危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对海洋渔业的破坏,赤潮生物在生长及死亡分解过程中消耗大量溶解氧,容易导致鱼类窒息死亡;其次,对海洋生态破坏较为严重,赤潮生物死亡分解过程中,释放大量有害气体和毒素,严重破坏海洋生态系统;最后,某些赤潮生物会产生毒素,这些毒素在鱼虾贝类中富集,并最终通过食物链传递危害到人类。

2.我国近十年赤潮发生概况
2.1发生次数
至2000年来我国赤潮发生次数呈爆发型增长,近十年来一直居高不下,平均每年都在七八十次,其中2003年为最,达到119次。

近十年赤潮发生次数剧增主要是由于沿岸剧烈的工农业生产导致的,大量富营养废水排放入海,造成了较好的赤潮生物繁殖条件。

图2-1为我国近15年发生赤潮次数统计分布图。

图2-1我国近15年发生赤潮次数统计分布图
2.2覆盖面积
我国近十年赤潮累计发生面积十分广阔,平均每年14700平方公里,其中2004年赤潮发生的累计面积最广,接近27000平方公里。

我国近十年赤潮发生的累积面积比较广阔主要是由于赤潮发生比较频繁、发生规模较大所致。

图2-2为我国近10年赤潮发生区域累积面积分布图。

图2-2我国近10年赤潮发生面积累积分布图
3.近十年赤潮分布
3.1空间分布
我国赤潮在空间上分布特点为:东海居多,南海、黄海、渤海依次次之。

图3-1为我国四大海区近10年赤潮发生次数累积分布图。

东海近十年发生赤潮次数比较多,赤潮主要发生舟山群岛、台湾海峡等处。

主要原因首先是工业、养殖业致使附近海域富营养化严重,较适合赤潮爆发性增长,再者东海海域水温及海流、潮汐等自然因素也促成了赤潮生物的异常繁殖。

南海发生赤潮区域主要集中在珠江口附近,黄海发生赤潮的区域主要在辽东、青岛、连云港等工业较为发达的近岸地区,海水富营养化是赤潮发生的主要原因。

渤海由于海域较小,所以区域的赤潮发生频率也相对较高,其主要原因除环渤海工农业剧烈、养殖业比较发达,海水富营养化严重外,孱弱的海水交换能力也是致使赤潮发生比较频繁的一个重要因素。

渤海海峡、秦皇岛近海、辽东湾为渤海赤潮的高发区域。

图3-1我国四大海区近10年赤潮发生次数累积分布图
3.2时间分布
我国赤潮主要发生在春末秋初之间,舟山、闽南、珠江口海域5、6月份发生较为频繁,北方黄渤海区域赤潮多发生在夏季7、8月份。

这和海域温度及海流、海水营养盐含量等有关。

赤潮生物大量繁殖需要适宜的温度,而春夏两季近海温度适宜,而且由南向北的近岸海流能卷起海底丰富的营养盐,故而促成赤潮生物异常繁殖的水体环境,导致赤潮的频发。

图3-2为我国2009和2010两年137次赤潮分月份发生次数统计图。

图3-2我国2009和2010两年137次赤潮分月份发生次数统计图
4.近十年赤潮损失
在2000年之前,我国赤潮发生次数较少,累计发生区域也不是很广,虽然也造成过相当数量的经济损失,如1997年11月26日,在广东省饶平县发生了蓝藻赤潮,直接经济损失约6556万元。

但总体影响不大,并没有得到广泛关注。

2000年以来我国赤潮发生次数剧增,影响面积加大,赤潮带来的损失也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如仅2001年一年因赤潮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达10亿。

随着赤潮带来的损失的增加,赤潮灾害得到了相关部门的关注。

从2006年开始随着各种监测预防手段的应用,我国赤潮带来的损失逐步减小,但赤潮带来损失仍不可小视,如2009年8月中旬福建莆田赤潮直接造成养殖业损失0.6亿;2010年6月下旬秦皇岛-昌黎赤潮直接经济损失2.05亿。

仍然图4-1为我国近
10年赤潮损失情况分布图。

图4-1我国近10年赤潮损失情况分布图
5.结语
5.1结论
我国近10年赤潮发生次数比较多,平均每年达七八十次;赤潮发生的累积面积比较广,平均每年接近1.5万平方公里。

我国赤潮一半以上发生在东海海域,这和当地工农业及自然条件都有关,我国赤潮高发期春末至秋初一段时间,主要受水温影响。

我国近十年赤潮损失严重,随着近五年对赤潮的监测预防能力的提高,损失有所降低,但仍需重视,部分赤潮仍因无法及时预测而对养殖业造成巨大损失。

5.2展望
赤潮一种极为常见的海洋自然灾害,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接下来对赤潮的研究应在如下两个方面重点展开。

首先,应加强赤潮监测手段的研究,通过各种生物、化学、物理手段及时预测赤潮的发生,为养殖业提供及时的预报,以减少赤潮带来的损失;再者,近年来有毒赤潮频发,严重污染近海养殖产品,并最终会危害到人类,有毒赤潮的研究应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刘丽娟,赤潮现状及防治对策[J],齐鲁渔业,2005,22(5):19-22.
The Overall Status of Red Tide Disasters in Past Decade of China
Wei-Xiang zhen
(Dalian Ocean University Harbor, Coastal and Offshore Engineering Liaoning Dalian 116023) Abstract:Summarize the occur status, the time and space distribution status, the losses status of red tides in past decade of our country, and point out the directions where we should research next.
Key words:Past decade Occur status Distribution status Losses。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