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平江路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与实践

平江路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与实践

整旧如故,以存其真---苏州平江路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与实践一、保护背景1.1 区位背景平江历史街区位于苏州古城东北隅,东起外环城河,西至临顿路,南起干将路,北至白塔东路,面积约116.5公顷,是苏州古城中保存最为完整的历史地段之一。

平江路街区与苏州古城的关系(参考资料1)平江路街区卫星图(goolg earth 截图)1.2时代背景平江历史街区可谓苏州古城的缩影,至今仍遗存着自宋代起, 到明代成熟的河街格局。

大量的路名、桥名与桥位与宋《平江图》相一致。

不过,平江路虽古貌犹存,却和许多城市旧区一样面临衰败。

大多数房屋建于清末民初,年久失修,蚁害水患,蛛网式的线网密布,现代化生活设施缺失。

另外,一些盲目建设的工厂、垃圾站和监狱对整体风貌破坏严重。

平江路的保护与更新迫在眉睫。

二、保护规划与实践的效果与评价平江路项目得到了世界级最高褒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文化遗产保护荣誉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委会对平江历史街区保护规划的评价是:“该项目是城市复兴的一个范例,在历史风貌保护、社会结构维护、实施操作模式等方面的突出表现,证明了历史街区是可以走向永续发展的。

”平江历史街区保护项目是阮仪三教授的得意之作,他说:“历史街区作为传承城市文化的一个载体,应对其进行合理的修缮和利用,修旧如故、以存其真,不仅留存了历史的特色和城市的记忆,也留住老百姓的感情。

”2009年国庆前夕,平江路获得“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的称号。

三、保护规划与实践3.1 指导思想与理论3.1.1 整旧如故,以存其真平江路具有极高的历史风貌价值,街区内大量真实的历史信息都是研究水乡文化的一笔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所以,“整旧如故”,延续平江路风貌、文脉自然而然的成为保护指导思想图1、图2 :保护规划与实践后的平江路街区江南风貌(参考资料3)风貌完全保护下来有其积极的意义,但是,一些历史街区的采用“人房分离”的做法,这样历史街区的房子好像是保留下来了,但是人没了,它的文化氛围就变了。

“以存其真”就是要留住老百姓的感情,避免街区成为拍摄电影的“空城”。

在人口结构上控制50 %的回迁率, 即50 %的邻里关系不变, 80 %的房屋不动或少动, 在住屋功能方面保持80 %的功能仍为居住功能, 保持小桥—流水—人家的生活场景, 适当开发旅游商业, 并合理布置, 不使商业活动破坏水乡宁静的生活, 保持了街区的居住功能。

:图3,4:平江路的生活气氛(09年暑假自摄)图5,6:沿街商业店铺与旅馆(09年暑假自摄)3.1.2 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总体原则就是要将平江路街区实现永续发展。

一、保护与发展平衡城市紫线的划定:保护范围太大、等级太高则经济能力所不及, 保护质量就会下降, 全保意味着什么也没保; 太小又会使地段失去部分乃至全部的历史特征, 破坏历史建筑的整体环境。

按照法定性(法律效应),客观性(第一等级宜小不宜大),操作性(建设控制区宜大不宜小)和从严性(重合区作为高等级保护区)的原则划定。

图7:规划紫线划定(参考资料2)二、保护与发展的节奏—循序渐进在平江历史街区的整治中运用了有机更新逐步整治的方法, 坚持稳定持续的发展方向, 不搞大拆大建, 不急功近利, 让人们感受到的是历史的延续性而非日新月异的变化。

在平江历史街区的整治规划中,每一沿街沿河的建筑都从三个方面来控制保护与更新的比例, 使其控制在 3 ∶1 —4 ∶1 左右,这样, 就在保护与更新的数量和比例上保证了历史街区的持续整治。

三、发展的非终结性可持续发展意味着发展的非终结性, 即无论是规划设计还是操作都可以永远地持续下去, 是过程性的而非一劳永逸的。

所以,苏州平江路的保护更新可以说已经成功也可以说取得阶段性的成功,但是,平江路街区保护更新远远没有终止,还需要一步步沿着现有正确的道路走下去。

另外,这也决定了规划图的实现需要长时间的过程,但是目前平江路保护更新取得的良好效果是毋庸置疑的。

3.2 街区保护与更新3.2.1 街区功能首先是足够数量的居住保证回迁率,从而保证隐性环境原真性。

然后加入旅游服务用地、商业用地。

着力打造旅游休闲特色街,结合文化产业赋予地块新的活力。

此外商业还承担着社区服务的功能。

图8,左图:居住功能延续(参考资料4)图9右图:用地规划图(参考资料2)图10,11旅游功能植入(09暑假自摄)图12 商业功能(参考资料4)的植入3.2.2 建筑风貌图13:图片来源(参考资料2)一、文物建筑—修缮平江路街区对文物古迹的采取修缮的做法将建筑本体与环境按照文物保护法的要求进行保护,保护要求是最为严格的.即遵循“不改变原状”的原则。

街区慎重对待文物古迹的迁建和重建,既不要任意迁建文物古迹,也不要热衷重建文物古迹。

图14,15按照原样修缮的董氏义庄(左图)和平江客栈(右图)(参考资料4)二、历史建筑历史建筑是指在文物古迹范畴之外.有一定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反映城市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的建筑物。

历史街区中的大部分建筑是历史建筑.尽管其在价值判定上没有文物古迹那样高,但是历史建筑的数量和规模、布局和形式。

对构成历史街区的整体风貌具有主导作用。

一类是重要历史建筑,由于其历史文化价值相对比较高,是文物古迹的后备资源。

对这些建筑的保护范围与要求原则上应当参照文物古迹进行。

图16重要历史建筑修缮前后(参考资料2)二类是一般历史建筑.这些建筑面广量大,年久失修。

根据其建筑构件毁损的情况又可分为两种修缮方式:镶嵌式修缮与脱胎式修缮。

镶嵌式修缮:即小规模修缮,只对毁损的建筑部分进行原样补缺,这类建筑的现状结构质量较好脱胎式修缮:即建筑的结构体系毁损严重,为了保持建筑屋顶墙体等外部风貌.就采用新的结构体系如以钢结构代替原有毁损的木结构体系,这样也可以使传统建筑的室内空间不受原有柱网的限制而改成大空间镶嵌式修缮脱胎式修缮图17:图片来源(参考资料2)三、一般建筑街区内除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外其他的为一般建筑。

一是与历史风貌协调的一般建筑,应予以合理保留。

这类建筑数量不多二是与历史风貌不协调的一般建筑,近期内不具备拆除的条件。

则予以立面改造、平顶改坡顶、降层等整饬措施,大部分一般建筑都属于此种情况。

由于拆除成本大.对这类建筑实际上是采取了“死缓”的策略,通过整饬措施降低其对环境风貌的负面影响.待以后机会成熟再予以更新图18,左图:一般建筑整治前后(参考资料2)三是与历史风貌不协调的一般建筑.且具备拆除的条件,则予以拆除。

这类建筑数量控制较少.且往往要与地块的功能置换相联系,如废弃的工厂建筑,市政设施等,它对环境风貌的改善具有相当效果。

图19风貌不协调建筑拆除前后(参考资料2)四、新建建筑对于规划拆除的建筑,大部分情况要重新建造。

一是采取新建筑与传统风貌形似的方式。

即以现代的材料去建造传统形式的建筑。

如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花格木门窗等。

这类建筑在审美上比较容易被人接受,也常被误认为是历史街区保护的基本方式.即拆除原有历史建筑而新建仿古建筑,实际上这是与历史街区保护背道而驰的错误方法。

历史街区中的绝大多数历史建筑是需要修缮,而不是重新建造。

图20,21 形似的新建建筑(09暑假自摄)二是采取新建筑与传统风貌神似的方式.即以现代的材料和形式去营建建筑.表面上看与传统建筑是有所区别的.但是在空间布局、高度体量、比例尺度、色彩等方面是与历史环境相协调的。

这类建筑需要建筑师对历史环境的深刻理解和把握,也需要社会以一种宽容的态度来对待.作为一种有益探索规划中鼓励在街区中点缀建设这类有时代精神和环境修养的新建筑。

图22 图片来源(参考资料2)图23 图片来源(参考资料4)3.2.2 物质空间环境一、空间格局与空间序列保护河街并行的双棋盘街坊格局。

序列有致的街巷河道体系。

使得江南风貌完整保留下来。

这种由开放空间逐步过渡到半开放空间的序列,加上各种特色空间,在物质环境延续的同时,将人文环境也保留下来。

图24,左图:典型空间结构(11年自绘)图25,上图:典型桥头空间(参考资料3)空间的整治正是按照特色空间格局来进行。

首先是桥头河埠、水井牌坊的开放空间图26:拆除厂房形成沿河的开放空间图27 已整理出的开放空间(11年自绘)再是错落有致的街道河道空间界面,开合有致的古街进行了风貌整治,保留了原有的肌理,形成了饶有趣味的空间,也保留了原居民的生活空间。

图28 苏州特色街道分析(姑苏新续---苏州古城的保护与更新)图29 平江路街道(09暑假自摄)最后是别有天地的庭院园林空间,平江路街区内的院落保留了江南特色民居的特点,在平江路保护实践最开始的风貌整治阶段便予以重视,根据江南特色予以修整。

图30,31,32 庭院空间(09暑假自摄)二、市政设施的环境风貌整治将市政管线入地,解决蛛网密布的不良风貌。

图33 市政管线入地前后三、水井、桥、河道的保留与更新图33,保留古井空间(参考资料2)图34 古井(参考资料4)图35 桥头空间(参考资料4)水井与桥不仅保留了人们的记忆,而且保留了邻里交往的重要空间,对人文环境,人们活动的延续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河道作为平江路街区旅游功能的重要元素被予以重点对待,河道的规划,河上旅游线路的确定,河水的清理,“爱河护河”运动的开展等等不仅为平江路带来了活力,而且保留了特色空间环境,进而保留了特色人文环境。

图36,37 整治一新的河道(09暑假自摄)3.2.3 交通规划道路结构完善道路网密度,解决街区周边节点堵车问题,着力建设集中停车场,解决古城与现代化交通的矛盾。

河道也作为旅游交通的一部分进行规划整治。

四、结语苏州平江路历史街区没有大拆大建,而是采取一种“整旧如故,以存其真”的态度与思想进行保护与更新。

其带来的经济,文化,历史等各方面的价值不可估量。

当然,对于我们规划者来说,苏州平江路提供了一种模式,在条件符合的情况下可以借鉴甚至采用,使更多的历史街区走向永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资料【1】平江路街区保护规划与实践.百度文库【2】林仪,阮仪三. 苏州古城平江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与实践[J].城市规划学刊.2006[3].【3】活着的老街----苏州平江路南京都市论坛互联网【4】姑苏印象---古城第一老街中国传统文化信息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