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岩金成矿地质条件分析
从形成岩金矿床的构造条件、地层条件、侵入岩条件三个方面对黑龙江省岩金成矿地质条件进行分析。
标签:构造条件地层条件侵入岩条件
为了提高黑龙江省岩金找矿效果,使岩金地质找矿不断有所突破,查明岩金矿床形成的地质条件,对于今后加快找矿步伐,具有重要意义。
1构造条件
构造作用对于金矿床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控制作用。
1.1不同大地构造单元控制着区域性成矿带的分布
从现有金矿床分布可以看出,古老隆起区外侧与火山盆地拗陷接壤带,是主要的控矿大地构造部位。
展布方向由东部的穆棱、林口、勃利、桦南转向北部鹤岗、罗北、加因、黑河、呼玛,再折向西部额尔古纳河一带。
1.2断裂带控制着成矿的空间
我省自东向西,几个骨架式的深大断裂,如牡丹江断裂、依兰断裂、嫩江断裂、黑龙江断裂(黑龙江——嘉荫段)等与成矿区带分布密切相关。
一方面,这些深大断裂在前寒武纪就已形成,并且长期保持活动,并控制了变质热液、混合岩化热液、再生岩浆热液及中生代以来的火山活动,使区域变质和超级变质带沿着断裂带发生和发育着,而金矿化的活化、迁移、叠加与富集又与这些变质作用是分不开的;另一方面,直接控制金矿化体的是深大断裂的次级构造断裂;大断裂对于矿化带的分布起着制约作用,而次级构造断裂控制着矿体的走向。
根据现有资料,直接控矿的主要断裂,自东向西有以下几条:(1)绥阳—老黑山断裂。
南北向断裂,该断裂重力场反映明显,并控制着与次火山岩有关的一些金矿点。
比如九佛沟金矿、东风沟岩金矿、金场沟岩金矿。
(2)倭肯河断裂。
东西向断裂,受该断裂控制的已知主要金矿床有老柞山金矿。
(3)牡丹江断裂。
南北向断裂,已发现很多金矿化区及矿点,如林口县刁翎-黑背砂金矿区。
(4)乌拉嘎断裂。
北东向断裂,它控制着中生代的火山岩的分布,主要金矿床有团结构金矿。
(5)铁力-南岔断裂。
近东西向,已知矿区有大安河金矿。
1.3褶皱部位控制部分矿体的存在
受构造力学的制约,特别是与一定层位有关系的矿床、矿体常赋存于褶皱背斜与轴翼部位。
例如东风沟金矿床、老柞山金矿床。
在火山岩构造发育区内,矿体直接受火山机构及其裂隙活火山穹窿所制约,成矿作用明显地受火山构造带所
制约。
2地层条件
我省金矿床在地层的选择上,从老至新可分为三个大的含金构造层。
第一是发育在古地台拗陷带的远古界含金构造层。
它们分属于东风山群、黑龙江群、兴东群、麻山群。
含金层主要岩性为含铁硅质岩、含碳大理岩以及片岩类、片麻岩。
第二是上古生代褶皱带的石炭—二叠系含金构造层。
他们隶属于二叠系下统的玉泉组、土门岭组。
含金层岩性主要有浅变质岩的火山岩,含炭质板岩及大理岩;第三是中生代及其后的内陆山间盆地所发育的侏罗系及第三系含金构造层。
它们属于侏罗系上统穆棱组底部,含金层岩性为砾石质砂岩、砾岩。
综合上述,可以看出一个共性结论:金的成矿作用与原始沉积、区域变质、火山作用及混合岩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受一定地层的控制。
2.1地层中金的丰度高,可为岩金找矿提供物质来源
麻山群柳毛组在老柞山金矿区发育较好,根据当时取样测定含金平均值如下:黑云片麻岩0.066g/t、黑云石英片岩0.003g/t、大理岩0.014g/t、花岗岩0.015g/t;兴东群的片岩、片麻岩、变粒岩、斜长角闪岩含金为0.0044-0.2g/t;东风山群浅变质岩的金含量为:粉砂质板岩0.10—0.16g/t;硅质板岩0.58—3.21g/t。
2.2硫同位素资料表明,金主要来自于地层
老柞山金矿床控矿的主导因素是地层。
金是来自于地层的活化及迁移富集。
在区域上,金成矿带与麻山群含铁变质岩在空间分布上是一致的,特别是与原岩为中基性火山岩的变质岩系基本吻合。
老柞山矿区中金矿体大多呈层状、似层状,围岩为大理岩,金矿体则赋存其两侧的矽卡岩中,这些事实说明该矿床具有层控特点。
对老柞山矿床中共采取14件硫同位素样品,资料表明,δs34变化范围很小,由+1~5.3‰,大多数样品在+4~5‰之间,平均值为+4.16‰。
赋存于燕山晚期中的石英闪长玢岩、混合岩中的毒砂、黄铁矿、黄铜矿的δs34值也都接近,由此证明了来源的一致性。
数值变化范围小,说明了经过区域变质和混合岩化作用使硫达到一定程度的均化。
δs34值均为正值,可能属于火山、生物参与了其中的某种作用所致。
2.3上述情况证明,产于元古界黑龙江群、麻山群等的金矿床,具有下列特点
(1)含矿层的化学成分与围岩相似,金的平均丰度远高于不含矿的地层。
(2)金与褶皱形成时的区域变质作用,有着紧密的联系,同时受褶皱构造控制。
(3)矿体明显受一定层位控制,金的亲铁性强,在富Mg、Fe为特征的原始地壳中丰度高,在区域变质过程中,金由高变质带向低变质带迁移,造成元古界地层某些岩带金的广泛富集,这就为以后的各类型金矿及砂金矿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
3侵入岩条件
金矿床的形成与侵入岩有着密切的关系。
侵入活动与金矿化表现的形式,一是叠加改造使金更为富集,二是热液矿化作用直接与围岩交代,金沉淀形成矿体。
因此寻找金矿必须注意研究侵入岩的控制作用,既是进矿物质来源的基础,又是控矿的重要条件。
(1)古生代华力西期侵入岩:在我省非常发育,是构成小兴安岭、张广才岭的主要基础,本期岩浆侵入作用为金的富集和混合岩化热液起了稳定作用。
(2)中生代燕山期侵入岩,主要沿大断裂及次级构造侵入,呈中小岩体零星分布在构造区。
侵入岩种类以中—酸性岩为主,基性岩类较少。
中生代燕山期侵入岩,是本区再生岩浆热液和矿化多期性叠加性金矿的重要成矿区。
可以说中生代成矿期是黑龙江省内生及外生金矿的主要成矿期。
中生代火山岩类在我省甚为发育。
均沿北东向大断裂方向展布,属典型的陆相火山岩。
在火山机制和构造带中发现一些金异常与矿化区,说明火山活动与金的成矿作用有密切联系,应该指出,中生代火山岩找金具有潜在的远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