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食品毒理学 第二章 毒理学基本概念

食品毒理学 第二章 毒理学基本概念


在日常接触途径和剂量下即能对机 体产生损害作用的化学物
2
毒物和药物的区别

The dose makes the poison。
三氧化二砷 肉毒梭状芽孢杆菌毒素

毒物与非毒物之间并无绝对界 限,这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3


有机硒 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硒参与合成人体内多种含硒酶和含 硒蛋白 硒:每日安全摄入量50~200μ g. 小于50 μ g:导致心肌炎、克山病,免疫低下。 200~1000 μ g导致中毒。 大于1000 μ g导致死亡。 单氟磷酸钠 含氟牙膏能有效预防龋齿, 成年人长期使用氟含量超标牙膏, 轻则影响牙齿和骨骼发育,使骨骼发生氟性骨硬化 重则引起恶心、呕吐、心律不齐等则有可能。 成人含氟牙膏的氟含量应为0.05%到0.15%,儿童含氟牙膏 中氟含量则应控制在0.05%到0.11%之间。
1)不引起形态、生长、发育和寿命的改变 2)不引起机体功能的损伤 3)不损害机体对额外应激状态的代偿能力 4)接触停止后,发生的改变可逆,且不能 检出机体维持自稳态 (homeostasis)能力 的 损害
5)不增加机体对其它有害作用的敏感性
21
代偿能力


通俗地讲代偿即是身体器官对某些损伤能够自 身调节,有自动修复或恢复的可能,在代偿期 一般不必必须通过药药等治疗手段。 正常机体器官或组织为了适应非正常的生理状 况而发生功能和结构增强的变化。
31

of exposure) 是测定组织、体液或排泄物中吸收的外源性化学 物、其代谢物或与内源性物质反应的产物,作为 吸收剂量或靶剂量的指标,提供关于暴露于外源 性化学物的信息,用于人群可定量确定个体的暴 露水平。 测定人体生物材料中化学物或其代谢产物
接触标志(biomarker
效应标志(biomarker
大鼠口服LD50 /mg/kg体重 <1
剧毒 中毒 低毒
实际无毒 无毒
1~50 51~500 501~5 000
5 001~15 000 > 15 000
500~4000 4000~30 000 30 000~250 000
250 000~500 000 >500 000
0.5 5 50
500 2 500

食物中毒(food poisoning)的定义

摘自:食品卫生国家标准《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 总则》
9
中毒的类型

根据病变发生发展的快慢,可区分为



急性中毒(acute toxicity):指短时间内一次或 多次接触化学物后,在短时间内出现的毒效应 亚慢性中毒: 慢性中毒(chronic toxicity)指长期、甚至终生 接触小剂量化学物缓慢产生的毒作用
29
靶器官

靶器官 (target organ):
外源化学物可以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就称为该物质 的靶器官。 许多化学物质有特定的靶器官,另有一些则作用于同 一个或同几个靶器官。 在同一靶器官产生相同毒效应的化学物质,其作用机 制可能不同。 某个特定的器官成为毒物的靶器官可能有多种原因。



30
生物学标志(biomarker, biological marker)

生物学标志指针对通过生物学屏障进入组 织或体液的化学物质即其代谢产物、以及 它们所引起的生物学效应而采用的检测指 标.

接触生物学标志 效应生物学标志 易感生物学标志
生物标志物动态观察可及时发现有毒作业 者的不良反应,已广泛用作健康监护指标
26
毒效应谱 (spectrum of toxic effect)


毒效应谱:是指机体接触外源化学物后, 由于化学物的性质和剂量不同,引起机体 多种变化。 毒效应表现:机体对外源化学物的负荷增 加→意义不明的生理和生化改变→亚临床 改变→临床中毒(致癌、致突变和致畸胎 作用)→死亡。
27
外源性化学物的毒效应谱
甲醇对视神经和视网膜有特殊的选择作用,在眼房水和玻璃 体液内的甲醇经过醇脱氢酶的作用,转化为甲醛,抑制视网 膜氧化磷酸化过程,使不能合成ATP,细胞发生变性,致使视 网膜和视神经病变,引起视神经萎缩,最终导致双目失明。 8
3.中毒(toxication,poisoning)

中毒:指机体受到毒物的作用而引起功能性 或器质性的病变。 毒物毒性的大小,通过生物体所产生的损害 性质和程度而表现出来,可用动物实验或其 他方法检测。 指摄入了还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 食品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所出现 的非传染性(不属于传染病)急性、亚急性疾 病。

机体接触外源化学物的浓度愈低,时间愈短,造成的损 伤愈轻,则脱离接触后其毒性作用消失得就愈快。

不可逆毒性(irreversible toxicity) :指停止 接触毒物后,毒性作用继续存在,甚至损害可进 一步发展。高剂量、长时间接触引起,中枢神经 系统损伤、致畸、致癌作用一般为不可逆损伤

例如,外源化学物引起的肝硬化、肿瘤等就是不可逆的
7
选择性毒性的原因


物种和细胞学的差异 不同生物或组织器官对外源性化合物或其代谢产物 的蓄积能力不同 不同生物或组织器官对外源性化合物在生物体内的 转化能力不同



磺胺对细菌有选择毒性 小鼠对黄曲霉毒素B1的致癌性有一定的抵抗能力
甲醇致盲

不同生物或组织器官对外源性化合物所造成损害的 修复能力不同
10

接触期限
急性毒性试验 24h内一次或多次染毒
亚急性毒性试验 在1个月或短于1个月的重复染毒
亚慢性毒性试验 在1个月至3个月的重复染毒
慢性毒性试验
在6个月以上的重复染毒
11
毒作用及其分类

毒作用的分类:



速发或迟发性作用 局部与全身作用 可逆与不可逆作用 过敏性反应 特异体质反应

of effect ) 是可以测出机体生理、生化、行为等方面的异 常或病理组织学方面的改变,可反应与不同剂 量外源性化学物或其代谢物有关的对健康有害 效应的信息

铅接触者出现神经传导速度减慢, 低浓度苯可改变红细胞膜脂流动性等
32
易感性标志
(biomarker of susceptibility) :
第二章 毒理学基本概念
(Basic Toxicology Terminology)
1
第一节 毒物、毒性和毒作用

1.毒物(toxicant、poison、 toxic agent ): 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就能引起机体功能性 或器质性损伤的化学物质; 或剂量虽微,但积累到一定的量,就能干扰或破坏 机体的正常的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持久性的病理 变化,甚至危及生命的物质。
图2-2 从暴露到健康效应的模式图和与生物学标志的关系
34
生物学标志
通过动物体内试验和体外试验研究生物学标志并推 广到人体和人群研究,生物学标志可能成为评价外 源化学物对人体健康状况影响的有力工具。 接触标志用于人群可定量确定个体的暴露水平; 效应标志可将人体暴露与环境引起的疾病提供联系, 可用于确定剂量—反应关系和有助于在高剂量暴露 下获得的动物实验资料外推人群低剂量暴露的危险 度; 易感性标志可鉴定易感个体和易感人群,应在危险 度评价和危险度管理中予以充分的考虑。
16
按毒作用的性质分类


一般毒性(general toxicity):指化学物在一定 的剂量范围内经一定的接触时间,按照一定的 接触方式可能产生的某些毒作用 特殊毒性(specific toxicity) 指接触化学物质 后引起的不同于一般毒作用规律或引起特殊病 理改变的毒作用。
17
过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
死亡 临床中毒
亚临床改变 意义不明的生理生化改变
机体对外源性化合物的负荷增加
28
反映毒作用终点的观察指标 特异指标:指标的出现与特定化学物质 之间有着明确的因果关系,常有助于中毒 机制的阐明是其优点。 死亡指标:简单、客观、易于观察,虽 然比较粗糙,不能反映毒作用的本质,但 可作为衡量不同作用部位和作用机制的化 学物质毒性大小的标准。
24
有害作用(WHO)
1) 能反映早期临床疾病的效应 2)不易恢复并使机体维持自稳态能力 降低效应 3) 使个体对其它有害因素不良作用易 感性增加的效应 4) 反映机体功能水平偏离“ 正常”范围 的效应 5) 反映引起了某些重要的代谢和生化 改变的效应
25
如何判别有害作用和非有害作用
1.与正常值或参比值(reference effect) 比较,超过x2s可判定为有害作用。 2.处理组与对照组比较,如有统计学 差异(如p0.05或p0.01)则判断为有害 作用。


如接触具有腐蚀性的酸碱所造成的皮肤损伤, 吸入刺激性气体引起的呼吸道损伤等。

全身毒性作用(systemic toxic effect)是指 外源化学物被机体吸收通过血液循环分布 至靶器官或全身后所产生的损害作用,

例如一氧化碳引起机体的全身性缺氧。
14
按毒作用损伤的恢复情况分类

可逆毒性(reversible toxicity):指停止接触 毒物后,毒性作用可逐渐消退。

机体暴露于某种特定的外源化合物时,由于其 先天遗传性或后天获得性缺陷而反映出其反应 能力的一类生物标志物。

药物或毒物代谢酶多态性、DNA修复酶缺陷、其他 遗传易感性素质。

是反映机体对外源性化学物的生物敏感 性的指标
33
生物学标志
接触标志 效应标志
暴露
吸收剂量
靶剂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