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章: 经典逻辑推理

第四章: 经典逻辑推理


4.1 推理概述 4.1.3 推理的控制策略 推理过程不仅依赖于所用的推理方法,同时也依赖于 推理的控制策略。控制策略包括推理方向、搜索策略、冲突 消解策略、求解策略、限制策略;而推理方法则是指在推理 控制策略确定之后,在进行具体推理时所要采取的匹配方法 或不确定性传递算法等方法。 推理方向用来确定推理的驱动方式,即是数据(证据) 驱动或是目标驱动。所谓数据驱动即指推理过程从初始证据 开始直到目标结束,而目标驱动则是指推理过程从目标开始 进行反向推理,直到出现与初始证据相吻合的结果。 按照对推理方向的控制,推理可分为正向推理、反向 推理、混合推理及双向推理四种情况。
例如:如果“X是金属,则X能导电”以及“铜是金属”可以推出“铜能导电” 的结论
4.2 自然演绎推理方法
拒取式的一般形式为 P→Q,~Q ⇒ ~P 它表示如果谓词公式P→Q为真且Q为假,则可推得P为假的结 论。 例如,“如果下雨,则地上湿”以及“地上没湿”可 以推出“没有下雨” 2.4.2 利用演绎推理解决问题 在利用自然演绎推理方法求解问题时,一定要注意避免 两种类型的错误:肯定后件的错误和否定前件的错误。
3. 按推理过程的单调性 按照推理过程中所推出的结论是否单调地增加,或者说按照 推理过程所得到的结论是否越来越接近最终目标来分类,推理可 分为单调推理与非单调推理。 1. 单调推理:在推理的过程中随着推理的向前推进以及新 知识的加入,推出的结论呈单调增加的趋势,并且越来越接近最 终目标,在推理的过程中不会出现反复情况。 2. 非单调推理:在推理过程中由于新知识的加入,不仅没 有加强已推出的结论,反而否定了它,使得推理退回到前面的某 一步,重新开始。 多是在知识不完全的情况下发生。
3. 再在知识库中选取可适用知识进行推理,直到求解所要 求的解惑知识库中再无可用的知识为止。
推理过程算法
1. 将用户提供的初始已知事实进入数据库DB中 2. 检查DB中是否已经包含了该问题的解,若有,则求解结 束,成功推出,否则执行下一步。 3. 根据DB中的已知事实,扫描知识库KB,检查KB中是否 有可适用的知识,若有则转到4, 否则到6 4. 把KB中所有的适用知识都选出来,构成可适用的知识集 KS
(5) 按上下文限制排序:把产生规则按它们所描述的上 下文分为若干组,在不同条件下只能从相应的组中选 取有关的产生式规则。 (6) 按冗余限制排序:一条产生式应用后,产生的冗余 知识越多,则产生式有限度越低。 (7)按条件个数排序:如果有多条件产生式规则生成相同 的结论,则要求条件少的产生式规则优先。
归纳推理可以分为: 1. 完全归纳推理:是指在进行归纳时考察了事物的 全部对象,并根据这些对象是否具有某些属性,从而推出 这个事物是否具有这个属性。 2. 不完全归纳推理:只考察了相应事物的部分对象 就得到了结论。 例如: 对某厂的每一个产品都进行严格检查,且都严格, 则推到出改产生产的产品时合格的必然结论。 我们也可以抽查,随机地抽查了部分产品,只要他们都合 格,我们就说该厂的产品是合格的。
4.1 推理概述 4.1.2 推理的方法及其分类 1. 按照推理的逻辑基础分类 可分为演绎推理 归纳推理 默认推理 演绎推理、归纳推理 默认推理。 演绎推理 归纳推理和默认推理 (1)演绎推理 演绎推理是从已知的一般性知识出发,推理出适合于 某种个别情况的结论的过程。它是一种由一般到个别的 推理方法。
(3)按匹配度排序
(1)当两个模式的相似程度达到预先规定的值时候,我们就认为
它们是可可以匹配的哦 (2)相似度又称为匹配度。
(4) 根据领域问题的特点排序
1. 2.
当领域问题有固定的解题次序时,可按该次序排列相应的知识, 排 在前面的知识优先被应用。 当一只某些产生式规则被应用后会明显有利于问题的求解时,就使这 些产生式规则优先被使用。
1. 选定一个假设目标 2. 寻找支持该假设的证据,若所需要的证据都能找到,则 说明原假设是成立的,若无论如何都找不到所需要的证据, 则说明原假设不成立。
算法描述
1. 提出要求证的目标(假设) 2. 检查该目标是否已在数据库中,若在,该目标成立,成 功推出推理。否则转 3 3. 判断目标是否有证据,若有,则咨询用户,否则转 4 4. 在知识库中寻找有可能导出该目标的知识,形成适用知 识集合 KS,然后转下一步 5 5从 KS 中选出一条知识,并将知识适用的条件作为新的假 设目标, 转 2.
(1)按针对性进行排序:有限选用针对性较强的产生式规
则,因为它要求的条件较多,其结论一般更接近目标。 (2)按已知事实的新鲜性排序:我们把数据库中后生成的 事实称为新鲜的事实,后生成的事实比先生成的事实具 有较大的新鲜性。
(1)逐个比较,看A,和B谁的新鲜事实多 (2)A和B中最新鲜的事实,看谁最新鲜 (3)A和B中最不新鲜的事实,那个最不新鲜
1. A 2. B 3. A->C 4. B∧C ->D 5. D ->Q 证明:Q为真。 A, A->C=>C B, C => B∧C B∧C => D D, D ->Q => Q
推理的驱动方式
正向推理 逆向推理 要求数据库 混合推理 双向推理
知识库 状态库 推理机
(1) 正向推理:又称数据驱动推理,向前链推理,模式 制导推理,前件推理 基本思想:
1. 从用户提供的初始已知事实出发,在知识库KB中找出当 前可适用的知识,构成可适用的知识集KS 2. 按某种冲突消解策略从KS中选出一条知识进行推理,并 将推出的新的事实加入到数据库KB中,作为下一步推理的 已知事实。
5 . 推理的冲突消解策略 推理过程中的冲突消解策略,就是确定如何从多条匹 配规则中选出一条规则作为启用规则,将它用于当前的 推理。 目前已有的多种冲突消解策略的基本思想都是对匹配 的知识或规则进行排序,以决定匹配规则的优先级别, 优先级高的规则将作为启用规则。 常用排序方法有如下几种:
3.1 推理概述
逆向推理的优点:不必使用与目标无关的知识,目的 性强,便于向用户提供解释。 逆向推理的缺点:初始目标的选择有盲目性,若不符 合要求,就需要多次提出假设,影响到系统效率。 (3) 混合推理:既具有正向推理又具有逆向推理。 什么时候用混合推理?
1. 已知的事实不充分 2. 由正向推理推出的结论可信度不 3. 希望得到更多的知识
4.1 推理概述
(3)默认推理 默认推理又称缺省推理,是在知识不完全的情况下假设某 些条件已经具备所进行的推理。 也就是说,在进行推理时,如果对某些证据不能证明其 不成立的情况下,先假设它是成立的,并将它作为推理的依据 进行推理,但在推理过程中,当由于新知识的加入或由于所推 出的中间结论与已有知识发生矛盾时,就说明前面的有关证据 的假设是不正确,这时就要撤消原来的假设以及由此假设所推 出的所有结论,重新按新情况进行推理
定理一: A, B, C 不共线 定理一: D 是 AB 中点 DE // AC 求证: E 是 AC 中点 定理二: 定理二: D 是 AB 中点 A, B, C 可以共线 E 是 AC 中点 求证: DE // AC
无法证明A,B,C共 线 ,则默认A,B,C 是不共线的
4.1 推理概述 2. 按所用知识的确定性分类 按推理时所用知识的确定性来划分,推理可分为确定性 推理、不确定性推理。 1. 推理时所用的知识都是精确的,推出的结论也是正 确的,其真值或为真或为假。 2. 不确定性推理:推理时所用的知识不都是精确的, 推出的结论也不完全是肯定的,其真值位于真与假之间,命 题的外延模糊不清。
1. 大前提 :已知的一般性的知识或假设 2. 小前提:具体情况或个别事实的判断 3. 结论:由大前提推出适合于小前提所示情况的判断 例如:所有的足球运动员的身体都是强壮的 高波是一名足球运动员 所以高波的身体是强壮的
在任何情况下,由演绎推理推到出的结论都是蕴含在 大前提的一般性知识之中的。
3.1 推理概述 (2)归纳推理 归纳推理是从足够的事例中归纳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过 程,是一种由个别到一般的推理方法。其基本思想是:首 先从已知事实中猜测出一个结论,然后对这个结论的正确 性加以证明确认,数学归纳法就是归纳推理的一种典型例 子。 归纳推理又可分为: 从特殊事例考察范围看:完全归纳推理、不完全归纳推理; 从使用的方法看:枚举归纳推理、类比归纳推理。
4. 启发式推理、非启发式推理 启发性知识是指与问题有关且能加快推理进程,求解问题最 优解的知识。 5. 基于知识的推理,统计推理,直觉推理 1. 基于知识的推理:根据掌握的事实,通过运用知识进行推 理,例如:医生诊断疾病 2. 统计推理:根据对某事物的数据统计进行推理。例如:对农 作物产量的统计,决定是否增产。 3. 直觉推理:根据常识进行的推理。 例如:走路时重物落下, 躲闪。
开始
开始
正向推理 需要逆向推 理?
逆向推理
N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Y
以正向推理所得到的结果作 为假设进行逆向推理
需要正向推 理?
N
Y
进行正向推理
Y
还需要逆正? 输出结果
Y
还需要逆向? 输出结果
(4) 双向推理:正向推理与逆向推理同时进行
基本思想:一方面根据已知事实进行正向推理,单并不推 到最终目标;另一方面从假设目标出发进行逆向推理,单 并不推到原始事实,而是让他们中途相遇,即由正向推理 所得到的中间结论恰好是逆向推理所要求的证据,这时推 理可结束。 困难在于“碰头”的判断。
(5) 求解策略:是指推理只有一个解,还是求所有解以 及最优解等。 (6) 限制策略:为了防止无穷推理过程,以及由于推理 过程太长增加时间以及空间的复杂性,,可在控制策 略中制定推理的限制条件, 以对推理的深度,宽度, 时间,空间进行限制。
4. 模式匹配
(1) 模式匹配:指对两个指示模式(两个谓词公式,两个框 架片段,两个语义网络片段)的比较与耦合,如果两者完 全一致,或者虽不完全一致,但相似的程度在指定的限度 内,称他们是可匹配的,否则称不可匹配的。 (2) 确定性匹配:是指两个指示模式完全一致,或经过变量 代换以后变得完全一致。 (3) 不确定性匹配:指两个知识模式不完全一致,但从总体 上看,它们的相似程度又落在规定的限度内。 无论是确定性匹配还是不确定性匹配,在进行匹配时都需啊 要进行变量代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