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豆蚜虫病的防治措施

大豆蚜虫病的防治措施

大豆蚜虫病的防治措施
一、发生规律。

大豆蚜虫分有翅胎生雌蚜(体长0.9-1.6毫米)和无翅胎生雌蚜(体长1.52-1.95毫米)。

有翅蚜能迁飞,使危害范围扩大。

大豆蚜虫危害盛期在6月底、7月初。

一般6月中下旬开始在大豆田出现,持续高温,干旱少雨,容易使蚜虫大量发生,越干旱危害越重。

大豆蚜在一年中,一般有4次迁飞,相应地在大豆上有几个消长阶段。

如在东北,第一次迁飞出现在大豆幼苗出土期,蚜虫自冬寄主迁到豆田,在田间成零星发生阶段。

第二次迁飞在6月下旬,是大豆蚜在本田扩散蔓延阶段。

蚜虫分布已由点到面,但虫口密度尚不大,是豆蚜在田间盛发前期,如能在第二次迁飞前治蚜,能有效控制危害。

第三次迁飞在7月中旬,正值大豆开花期,蚜虫迅速扩展到全田,单株蚜量猛增,是大豆蚜大发生阶段。

第四次迁飞在9月份,由于在8月初气候和营养等条件逐渐转为对蚜虫不利,蚜量随之而下降。

到9月初开始先后产生有翅雌蚜飞回越冬寄生。

二、形态特征。

⑴成虫:有翅胎生雌蚜,体长卵形,黄色或黄绿色,体长1-1.5毫米。

体侧有显著的乳状突起,额瘤不显著,复眼暗红色。

触角6节,约与体等长,灰黑色,第3节上有6-7个次生感觉孔,排成一列。

腹管圆筒形,黑色,基部比端部粗两倍,上有瓦片状轮纹。

尾片黑色,圆锥形,中部略溢,生有2-4对长毛。

⑵无翅胎生雌芽:体长椭圆形,黄色或黄绿色,体长1-1.3毫米。

触角较身体为短,无次生感觉孔。

尾片有3-4对长毛,其余特征基本同有翅型胎生雌蚜。

三、防治技术。

大豆蚜虫的天敌较多,有草蛉、捕食性瓢虫、寄生蜂和食蚜蝇等,在天敌数量多时,可抑制蚜虫数量的增长。

要注重苗期预防,75%的3911乳剂或40%甲基异柳磷乳剂,按种子重量的0.2-0.3%拌种可防治苗期蚜虫,同时兼治苗期的某些其它
害虫。

此外,亦可采取种子包衣剂技术即可防蚜,又达到增产的目的。

1、在苗期用35%伏杀磷A125克/亩喷雾对大豆蚜控制效果显著
而不杀天敌。

为避免大豆蚜产生抗性,可与氰戊菊酯A13克/亩交替
使用。

20%乐果乳油或50%灭蚜净乳油或50%辛硫磷乳油稀释1500-2000倍喷雾。

90%乐果乳油或88-90%乙酰甲胺磷稀释10倍,每亩用
稀释液350克,超低容量喷雾。

1.5%乐果粉剂或5%西维因粉或2%扑
灭威粉喷粉,每亩1.5-2千克。

2、大豆田出现点片危害时,可用40%乐果乳油800倍液,40%氧
化乐果乳油1000倍液,或选用2.5%敌杀死乳油、5%来福灵乳油、10%溴氰菊酯乳油,每公顷225-300毫升,对水600-750升喷雾。

(1)形态:大豆茧丝子的茎黄色、橙黄或黄绿色,光滑无毛,线状,在寄主茎上向左缠绕。

叶片退化为膜质的鳞片。

花黄白色,多
数簇生在一起,呈绣球状。

种子球形,黄褐色或黑褐色,表面粗糙。

1株菟丝子1季能寄生300多株大豆,结100多万粒种子。

大豆食心虫属磷翅目,小卷叶蛾科,别名大豆蛀荚蛾、豆荚虫、小红虫。

以幼虫蛀入豆荚食害豆粒,常年虫食率约为10―20%,严
重时可达30―40%,最高可达到80%,而且影响大豆的品质,降低等级。

当大豆食心虫田间出现打团,并且每团蛾量较大,出现成倍增长的现象时,即表明成虫已进入发生盛期,要立即采取下列方法进行
防治:
一是用敌敌畏熏蒸,即每亩用80%敌敌畏乳油100―150毫升,
将高粱或玉米杆切成20厘米长短,一端去皮,吸足药剂制成药棒,
将药棒未浸药的一端插在豆田内,每5垅插一行,棒距4―5米。

二是可选用菊酯类等药剂喷雾防治。

每亩用25%氰,辛乳油
20―30毫升或2.5%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20毫升对水30公斤喷雾,喷药时要注意雨天对药效的影响。

为保证防治效果,建议采用机动
式弥雾机喷雾,并禁用氧化乐果、甲拌磷、甲胺膦等高毒药剂。

看了“大豆蚜虫病的防治措施”的人还看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