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温暖心的归属——谈谈如何培养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绵阳二中唐华美国政治学家、教育家古德诺先生认为:“学校归属感是在学校环境中形成的,学生感觉自己是受欢迎、有价值、被尊重的学校共同体中的成员。
学校的学习氛围,校规校纪,学校与家长的沟通是否有效,教师的教学方式等对形成良好的归属感都有影响。
”班级是学校最小的集体单位又是学生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
因此,要培养学生对学校有归属感。
首先要使学生对班级有归属感。
爱是学生与学校的情感纽带,只要学生学会了爱老师、爱同学、爱班集体;只要学生感受到了老师的爱、同学的爱,班集体的爱,学生自然而然就会爱上学校。
把学校作为心的归属、爱的家园。
一个有爱的地方就会找到心的归属。
的确,我在带班的过程中,特别注重培养孩子对班级的归属感。
我的一些尝试与思考,现在汇报如下,与大家交流,希望我们能产生共鸣,共同努力,使孩子们在学校的生活更温暖,让孩子们在学校里能更健康成长。
一、归属学校文化引领学生入校,首先感触到的是学校环境,学校文化及学校氛围是否让他感到和谐,温馨和有吸引力,所以我认为良好的育人环境,会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学生是学习文化的主体,学校是学生成才的摇篮,学生要真正爱上学校这片热土,感受环境的和谐与温馨,感受文化魅力,增强对学校的认同感是首要的,老师的个人魅力和先进的文化引领会给学生以充实感和巨大吸引力。
我在带班的过程中,初一以《弟子规》为主题,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初二以《论语》为主题,《论语》从为学,做人,交友三方面感悟人性的真谛。
我将《论语》和<<孟子>>中的经典名句挑选成册作为班本教材。
初三以《巨人传》为主题引导孩子们立志励志从而放飞他们的梦想。
下面我主要讲讲我是怎么运用《弟子规》来经营我的班级的。
(一)诵学《弟子规》浸润知与行《弟子规》全文1080个字,113件事,360句话,列举出了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和求学应有的礼仪和规范。
它可以培养语感,陶冶情操,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高尚的人格,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培养敦厚善良的心性,激发学习兴趣,为学习其他经典和文化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尝试把《弟子规》作为在班级管理中的宝典,在实践中我也已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1. 率先垂范,营造气氛教育家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学生“听其言,观其行。
”因此自己做到以身立教,言传身教,成为学生的榜样,为践行《弟子规》营造良好的氛围。
开学的第一天正式致欢迎词时,我首先给学生行一个标准的鞠躬礼,感谢他们在开学时准时的到来。
在以后的每一周里,我每天上课时我都会鞠一个躬,说:“同学们好!”开始时学生不知所措,但是慢慢的学生会在我鞠躬之前抢先鞠躬,说声:“老师,您好!”坚持了一个星期后,学生在礼仪方面都有了很大进步,见到老师、长辈都会行鞠躬礼,尽显恭敬之心。
在我们学校每周一升旗仪式的尊师大礼上,学生们会由衷地向全体老师行鞠躬礼。
2. 持之以恒,知行合一和学习任何事情一样,学习《弟子规》也要持之以恒,知行合一,才能有所收获。
在我班每天早上学生到齐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在我的带领下诵读《弟子规》,午间的时候又唱《弟子规》的歌曲。
每天的坚持,慢慢的就不再是一种形式,那深深地一个鞠躬,弯下去的是一颗颗恭敬之心;那一声声的诵读,传达的是一颗颗感恩的心;那一句句“首孝悌,次瑾信,泛爱众,而亲仁”感染着每一个正在成长的心灵。
家校联系本上的德育感悟写的是自己对弟子规的心得。
每个星期三的班会课上我都会和学生们一起学习《弟子规》的有关内容及相关德育故事,让学生在德育故事中受到感染,更好地领会《弟子规》的深刻内涵。
诵读、写作只是学习《弟子规》的一种手段,最重要的是践行。
我帮学生定好践行计划表,每周做到的就在计划表中相应事件上打钩,如“入则孝”的践行表上的内容有:1、按摩;2、捶背;3、洗脚;4、说服爸爸戒烟;5、洗菜烧菜;6、洗衣煮饭;7、盛饭、洗碗;8、扫地拖地;9、端茶倒水;10、出门道别;11、回家报平安…这样,刚开始学生是“要我做”,到了后来,通过不断地潜移默化,养成了一种习惯,变成了“我要做”。
3. 加强沟通,共同成长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也是一生的老师,更需要规范自己的言行,为孩子时时做出榜样,这就要求家长加强学习,与时俱进,与孩子一起学习成长,所以《弟子规》中学生要做到的家长也要做到。
因此,在刚开展《弟子规》学习时,我通过家校联系、校迅通以及家长会和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倡导他们和孩子一起来学习《弟子规》,并阐明我们这样坚持下去会有什么样的收获。
在学习过程中,家长通过家校联系本给我反馈学生在家学习《弟子规》和践行《弟子规》的变化。
通过一年的坚持不但学生发生很大的改变,家长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4. 文化上墙环境育人(1)经典名句精装上墙教室文化,耳濡目染。
学生天天身处其中,文化育人,潜移默化。
为了让学生随时处于浓浓的班级文化氛围中,初一时的教室文化布置也以《弟子规》为主。
弟子规全文放于后墙上,前墙上“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以及“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等精辟警示语装裱上墙。
(2)文化熏陶注重实践以《弟子规》为主题,在班级文化布置中我创设了“三角”“四行”的实践活动展示区。
“三角”——图书角、作业角、绿化角;依据“四行”我开展了“五会,四行,我行,我展示”系列活动。
在班级文化活动中,我开展了“四行”活动,即《弟子规》——我践行,主题活动——我力行,国家大事——我知行,从小立志——我能行。
为张扬学生个性,进行学生间的交流互动,每周有一名学生进行“我行,我展示”活动,开启学生心智,培养习惯,取长补短,做好当下的每件小事,不断朝着立志目标迈进。
(3)温馨环境学生营造而“三角”让学生找到了修身养性的自我园地和感情寄托场所。
看着孩子们细心地呵护自己的爱花,我心中有说不出的喜悦。
我还专门创设了“我的人生我做主”栏目专区及“我的经典名句”展区。
“我的人生我做主”栏目专区,学生照片,奋斗目标,喜欢的格言。
“我的经典名句”展区主要是让学生每周背一句经典名句或格言然后默写在自己的展区内。
(二)坚持学与用,育人显成效通过坚持不断地推广圣贤教育,在《弟子规》的影响下,我班的学生不断地成长,进步。
在每学期的学校评比中表现的都很优秀,屡次被评为“先进班集体”“文明班集体”等称号,学生成绩也稳步上升。
《弟子规》的神奇作用在于:1. 让学生懂得了礼仪现在的学生大都张扬自己的个性行为,个性语言,个性穿着。
过度的个性化却不是一个学生应有的礼仪规范。
老师的教育方式特别重要,“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
《弟子规》中有关礼仪方面有着很好的阐述,能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礼仪规范。
平时,我从一言一行中渗透《弟子规》礼仪,从“置冠服,有定位”到“衣贵洁,不贵华”;从“长者先,幼者后”到“路遇长,疾趋揖”;从“步从容,立端正”到“务箕踞,务摇髀”……学习《弟子规》后,学生变得仪表端正,彬彬有礼。
2. 让学生懂得了感恩感恩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主题。
《弟子规》中有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他人的良好教育。
学习《弟子规》之前,很多学生不体谅父母之艰辛,更不知道感恩他人,学习《弟子规》之后,他们有显著的变化。
懂得体谅父母,感恩他人。
每逢节日,知道给老师发短信致以节日的问候。
3. 让学生会明辨是非学习《弟子规》,让学生有了正确的是非观,知道了“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
于是学生慢慢地不再喜欢上网吧,不再流连于热闹场所;从“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中,他们逐渐懂得了人应该信守诺言,不能花言巧语……4. 让学生学会了自省“各自责,天清地宁,各相责,天翻地覆”。
这句话是我处理班级问题的法宝。
刚来初中时,有些同学经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闹矛盾。
学了《弟子规》后,在我的若干次有针对性的教育讲解中,他们也慢慢养成了从“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念自泯”中学会了自省的好习惯。
打架事件再也越来越少。
当学生犯了错误时,他们从“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渐渐地学生在行为和学习上的错误少了。
当自己的才能不如人时,他们大多数能够从“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中知道要自己发愤图强。
通过一年的《弟子规》学习,学生良好品质在形成。
在校内校外,在家里家外,学生越发变得有涵养,这些宝贵财富必将使其受用终生。
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在增强,家长对孩子教育越来越重视。
家长的教育水平也越来越高。
孩子们也变得越来越谦卑。
二、归属学校从“心”开始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实际上是心与心之间的距离。
我通过与我班学生余溪的三次心灵交流发现:每一个孩子都有柔软的心底,每一个孩子都愿意履行对他信任的人的承诺。
给孩子一个支点,再给孩子一个支点,坚持不断下去,就会渐渐变成一种力量。
关键是寻求适当的机会,采用适当的方式。
(一)心灵交流,建立信任余溪是我2007级2班的一位女同学,当初给我的第一印象:这个孩子胆子小,不爱说话,穿着打扮怪异,对什么都不在乎,注意力也不容易集中。
在两个月的接触中我发现:余溪生活、学习习惯挺糟糕的,但她又是一个思想丰富的孩子。
因为余溪胆小,为了亲近她,在校的第一周我对她采用基本放任状态,她要做什么,我都会同意,比如她做作业时一会儿要喝水,一会儿要上厕所,一会儿头晕,要休息等等。
这样,余溪在我这儿愉快的度过了一周,她感觉还不错。
第二周的星期一,余溪开开心心的来了,晚自习做作业又是老样子。
我叫余溪停下写作业,说:“今天老师想与你交流一下你这一周在老师这儿的感受,行吗?”余溪疑惑的点了点头,我说::“别这样子,你就说出你的真实想法,老师不会责怪你,我们就做平等的交流,怎么样?”余溪看到我和蔼而没有批评的话语,心放松了,并同意做心与心的交谈。
老师:你觉得自己的生活、学习习惯好吗?余溪:不好。
老师:哪儿不好?余溪:坐不住。
老师:希望老师帮助你改正吗?余溪:希望!老师:通过老师上一周的观察,你做作业30分钟,喝了3次水,上了2次厕所,提出头晕,要求休息1次。
中途还问了老师一些与学习不相干的问题。
你计算一下,你还有多少时间做作业?从这周开始,老师希望你在做作业之前喝完水,上完厕所,在做作业时间不问与学习无关的话题,就认真做作业,生活交流就放在课间活动时间,好吗?余溪:好的!老师:这件事如果你做起来感觉有困难,老师会时刻提醒你、帮助你,我们一起来克服。
当然,老师不是希望你明天就完全改正以上不好的习惯,给你一个月的时间,你看,行吗?余溪:ok!通过第一次的交流,余溪基本认同了我,并愿意配合我改正自己的不足。
但在9月的指导中我发现:余溪是一个极没有自信的孩子,开始信心十足,一定要改正,一定要做好,在坚持了两周后,有点泄气了,她在作业本上给我留言说:“老师,你觉不觉得我是不是很没有用,我还是没有完全改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