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摩托车发动机连杆断裂原因分析

摩托车发动机连杆断裂原因分析

摩托车发动机连杆断裂原因分析
陈明,谭莹,曹标,周崎,刘健斌
(广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化矿金属材料检测技术中心,广东广州510623)
要:对断裂的摩托车发动机连杆进行宏观、金相及断口分析。

结果表明连杆与输出轴之间曾发生强烈磨擦,
连杆局部区域应力集中及温度过高,降低了该区域的疲劳强度。

同时该区域组织中存在的较粗大的碳化物
了基体组织的连续性,加速了裂纹的形成和扩展。

词:连杆;疲劳断裂;失效分析
东某摩托车厂一辆摩托车在运行了2000km后发生机械故障,经拆机检查,发现发动机曲轴连杆断裂。

厂家送来断裂连杆要求进行断裂原因分析。

据悉该连为20CrMnTi,表面经过渗碳处理。

连杆工作原理见图1,连杆的往返运动带动两传动曲轴转动。

图1 曲轴连杆工作示意图
宏观检查
失效连杆件有两个断口,杆身未发现明显变形(图2),在连杆断裂端的轴承弧面可见许多与断口平行的裂纹[图3(a)];断裂端一侧面存在强烈磨擦痕迹[图3(深度达0.5mm;轴承弧面靠近磨擦侧面一端可见蓝灰色的高温氧化痕迹[图3(c)],连杆另一端未发现裂纹。

断口1(图2左边的断口)较为光滑平整,断口损,中部可见疲劳弧线[图3(d)];断口2(图2右边的断口)未见疲劳弧线。

图2 曲轴连杆全貌
(a)连杆断裂端的轴承弧面裂纹;(b)连杆的一个侧面受到磨损;
(c)曲轴轴承弧面靠近磨擦侧面一端蓝灰色的高温氧化痕迹;(d)断口1全貌
图3 磨损及断裂处的宏观形貌
扫描电镜分析
断口1在扫描电镜下显示疲劳弧线[图4(a)];根据弧线的走向可以找到疲劳源,疲劳源在[图4(d)]右下方拐角处,局部放大,源区的细微组织大部分已磨看到放射棱特征[图4(b)];在疲劳扩展区可见疲劳条纹及二次裂纹[图4(c)];断口2未见疲劳条纹,只有韧窝,可见断口1是最先开始断裂的断口,而断次断口。

(a)断面区间的疲劳弧线;(b)疲劳源形貌;
(c)疲劳扩展区的二次裂纹及疲劳条纹;(d)白色块状碳化物
图4 断口的SEM照片
常规检验
取样对曲轴连杆相应部位按GB/T230.1-2004进行硬度测试,按GB/T9450-2005检测渗碳层厚度,按JB/6141.3-1992检验渗碳层碳化物和马氏体及残余奥,结果见表1。

结果表明连杆渗碳层表面碳化物等级超过产品技术要求,特别是在截面的四个角区域存在较严重的碳化物分布[图4(d)]。

渗碳层组织为针体+残余奥氏体,心部组织为低碳马氏体+少量铁素体。

化学成分
在连杆身部位取样,进行化学成分(质量分数,%)分析,结果符合GB/T3077-1999 20CrMnTi的化学成分要求,见表2。

结果分析
综合上述检验结果,失效件材料化学成份符合技术条件要求。

连杆断裂端一侧面出现非正常严重磨擦现象,轴承弧面靠近磨擦面一端出现的蓝灰色的氧化色氧化铁(Fe3O4)及红色氧化铁(Fe2O3)的混合体,其形成温度在400℃以上。

表明该连杆与一输出轴之间的磨擦导致该区域温度过热。

断口扫描电镜分析表劳裂纹源在氧化膜附近的拐角处,正处于高温区域。

表面氧化会使裂纹产生的机会增加,同时高温提高了蠕变损伤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磨擦导致金属表面粗形成表面应力集中,增大疲劳源产生的可能性。

断裂起源往往发生在拉应力最大的层面上。

从连杆运动受力情况分析,断口1的断面所受的拉应力最大,断面靠近磨擦面的拐角处形成裂纹源。

同时由于该区域存在较粗大的状碳化物,破坏了基体组织的连续性,加速了裂纹的形成和扩展,降低了疲劳强度,了疲劳断裂。

连杆渗碳表面的碳化物过大与渗碳工艺不当有关。

粗大的块状碳化物主要是由于碳浓度过高造成的,特别容易在工件尖角处形成,导致零件寿命显著下降渗碳过程中应注意严格控制渗碳气氛的碳势,以免过高的碳势引起工件表面形成粗大
化物。

结论
曲轴连杆断裂属疲劳断裂,引起断裂的原因是在使用时连杆受到剧烈磨擦,导致局部区域应力集中及温度过高,降低了材料的疲劳强度。

连杆拐角处表面状碳化物加速了裂纹的萌发及扩展。

声明:
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建议用 IE 1024*768 分辨率浏览本网站
版权所有(c) 中国金相分析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