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
情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最直接的推动力。

赞可夫认为,在学习中,积极的情绪会造成精神的高涨,要充分利用认知冲突,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我们认为,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激励、唤醒、鼓舞。

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发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布鲁姆也认为,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的本身感兴趣。

创设情境,启迪思维,让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全部心理状态处于兴奋之中,使学生爱学、乐学,学得轻松,学得有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情境创设可以根据不同的教材,采用不同的形式,或创设问题情境,造成悬念,让儿童受好奇心驱动而努力去探索;或描绘画面,呈现现象,产生美感,让儿童在美的意境中去感受;或触及儿童的情趣领域,唤起心灵的共鸣,在情感的驱动下去学习。

1 “搭桥引渡”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新课教学的第一个重要的环节。

根据不同的教材,精心“搭桥”是造成悬念,激发兴趣,吸引注意力。

如教《称象》,我先讲《盲人摸象》的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接着让学生摸摸自己的耳朵,能不能说想荷叶。

(激发情绪)接着出示挂图,让学生想象大象有多高大(启迪想象思维,也为下面学习词语“高大”做铺垫)。

紧接着我说:“我们都没有看过大象,这么大的大象到底有多大呢?怎么才能知道?”学生马上
回答要称。

我接着问:“可是这么大的象怎么称?同学们想想。

”(引起思考)学生们讨论起来,气氛激烈。

我稍做总结说:“在三国时候,有个聪明好学的孩子,叫曹冲,他想到了一个非常好的办法,终于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曹冲究竟用什么好办法呢?现在同学们打开课本《称象》。

”这样通过故事兴趣,“搭桥”设问,造成悬念,使学生在兴奋之中开始学习新课。

课文段落过渡的教学,特别是导入重点段,巧设情境,启发学生思维,更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一老师教《曼谷的小象》第五自然段。

问:“如果现在小象就在你的眼前,你就是‘阿玲’,那么你会怎样指挥这头小象呢?”这个问题正好是解答课后作业第一题的关键。

能桥社这问题,把学生引入了课文,当起小主人“阿玲”,“要怎样指挥小象,把汽车从泥坑里拉出来?”又给学生创设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见到主人“阿玲”,而自己又要充当“阿玲”多有趣!
2 巧设悬念,驱动好奇心
儿童的好奇心最容易激起学习的兴趣。

有些不是故事性的文章,如游记、说明文或小品文,较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这需要教师巧设悬念,利用儿童好奇心强或爱玩的特点,来诱发兴趣。

如《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老师发问:“同学们,假期到,你们想不想去旅游呢?旅游时请个导游能不能玩得更有趣?今天叶圣陶爷爷
要给我们当导游,带我们去浙江金华的双龙洞一游,大家找一找课文,我们到底游了几个景点,回去讲给爸爸、妈妈听。

”于是学生
有兴趣地找出了旅游景点:路上——外洞——孔隙——内洞,接着老师逐一提问:你们从导游的介绍中知道这几个景物有什么特点呢?大家可以议一议。

这时,课堂气氛更浓烈了,同学们也更活跃了,这样学生便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课文内容,掌握了课文的知识。

3 投入真情,唤起心灵共鸣
许多课文都渗透着浓烈的思想感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老师要善于挖掘,并把它内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从而做到像列夫托尔斯泰说的那样:“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使别人也为这些感染,体验到这些。

”情感投入主要通过教师的言语、动作和神态表现出来。

如一位老师教《凡卡》一文,在讲读完课文,让学生讨论:“爷爷能不能收到凡卡这封充满希望的信?”之后,他是这样总结的:凡卡给爷爷投出求助信后,满怀希望的进入了甜蜜的梦乡,然而这位天真的孩子却不知爷爷是收不到信,因为他连地址也没有写,即使收到了,这位穷苦的守夜人爷爷,也不可能让凡卡跳出火坑。

对于这位九岁的孩子来说,属于他的幸福只能在梦中……讲到这儿,这位老师再也控制不住自己了,眼泪涌了出来,甚至无法讲下去。

全班学生竟然在寂静中等了很久。

老师的入境带来了学生的心动情发,起到了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老师如果能率先投入真情实感,用自己燃起的情感之火,去点燃炽烈的感情,使“学生胸中泛起涟漪或掀起波涛。

”从而使课堂教学沉浸在美好的情感激荡之中。

4 精妙细绘,感受优美意境
古诗意境的产生是诗人着力于感觉,知觉器官的作用,教师可以借助图画、音乐等工具对古诗进行反复的吟脉,对古诗的画面或意境进行精描细绘,通过充分感知形象进入意境。

如教学《锄禾》时,教师在适当的时机出示挂图,让学生从视觉中初步感觉古代农民劳动的艰辛,加深对诗中情境的感受。

之后,教师用形象化语言的描述农民艰苦的劳动,深化学生对诗中情景的感受。

教学《枫桥夜泊》,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插图,同时播放歌曲《晚秋》的配乐,在优美的旋律中,让学生思考,想象那种寂寞愁郁的情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