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在前面的话
u为什么要做“以学习为中心”的有效教学的系列讲座
教育现代化不仅仅是硬件现代化,最为主要的教育教学理念的现代化。
无论在什么条件下的课堂教学,考验的都是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策略和技能等方面素养。
u“以学习为中心”的有效教学的系列课程
(一)课程目标
1、通过课程的系统学习,理解核心素养下的有效教学的理念及落地途径。
2、通过课程的系统学习,能在教学各环节中有落实核心素养,提升教学技能。
3、通过课程的系统学习,能够将有效教学理论与教学实际相结合,在教学实践中
灵活运用。
(二)课程实施形式
线上讲座、专家授课;每次授课50分钟左右;
(三)课程内容
第一讲:“以学习为中心”的有效教学理念
第二讲:教学目标的制定与设计
第三讲:教学内容的处理与加工
第四讲:课堂教学的结构设计
第五讲:课堂教学的基本技能(一)
——讲授与教学语言运用技能
第六讲:课堂教学的基本技能(二)
——问题设计与讨论技能
第七讲:课堂教学的基本技能(三)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技能第八讲:Sunclass智慧课堂系统与教学融合运用的策略 ——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运用
第九讲:试题与试卷的命制技能(一)
——命卷的流程与命题细目表制定
第十讲:试题与试卷的命制技能(二)
——各类题型命制的基本技能(分学科进行)第十一讲:中考试题的分析与研究策略
——以2020年中考试题为例(分学科进行)
“‘以学习为中心’的有效教学策略”系列讲座课程
——Sunclass智慧课堂线上教研培训公益讲座(一)
“以学习为中心”的有效教学理念
金太阳智慧教育研究院焦兆群
u我们为什么要学习相关的教学理论?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有怎样的教学观就会有怎样的课堂。
——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
——当我们的实践遇到“瓶颈”,我们需要在先进的理念中寻找答案,我们的实践找到理论的依据和方向。
u从“以学习者为中心”走向“以学习为中心”。
以学习为中心,强调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但同时也强调“教”是为促进“学”,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
u实现有效教学首先要从研究“有效学习”开始
——过去我们更多研究教,现在在研究教的同时更要研究学;富有经验的老师,总是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教学;
——教与学相互关联,不可分割,“教”取决“学”;
——以学习为中心,要重点思考用什么来支撑“有效学习”;
在探讨什么是有效学习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指导什么是“学习”。
(一)什么是学习
“学习是指人的心理倾向和能力变化,而且这种变化要能持续较长时间。
” ——加涅
“学习是指学习者的知识发生持久的变化,这种变化是由经验带来的。
” ——梅耶
学习是指学习者因经验而引起的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这些变化不是因成熟、疾病或者药物引起的,而且也不一定表现为外显的行为。
——施良方
总结起来:
1、学习者的经验是引发持久性改变的原因。
2、学习引起的变化从“外部”逐渐走向“内在”,并最后走向综合。
因此,我们的教学的目标是促进学习,那么我们教师应该且必须知道学生是否产生“经验”,这种经验引发了学生什么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与我的教学有着怎样的联系?
(二)学习的原理是什么
众多的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一个事实:并不是所有的教学行为都能促进学习,学习的产生是需要条件的。
——让真实的学习发生
1、学习应该是一种积极主动地行为。
2、学习是一种交往活动,包括在课堂中地交互与合作。
3、学习应该符合学生的经验基础,符合最近发展区的发展要求。
4、学习应该致力于学以致用、举一反三,能够实现有效的学习迁移。
5、学习应该具有元认知能力,具有自我反思的能力。
6、学习内容的合理安排,学习过程的优化以及教师的示范与引导都是促进学习的重要保障。
(三)有效的学习需要哪些关键要素
1、主动探索
•有效学习首先建立在学生是否自主、主动的学,认为学习是自己的事;•其次,有效学习是一个带着问题与探究思考的求索过程;
•再次,学习是交往合作、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2、经验获得
•有效学习应该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之上;•经验是在当前情境中基于活动获得的体验;
3、整体建构
•有效学习表现在对知识结构、知识体系的整体认知,形成组块的知识。
•有效学习表现为能够多层次、多角度的整体把握、领悟知识;
•能够体会系列问题之间地相互关系、过程规律,形成程序性知识。
4、学习迁移
有效学习表现为不仅能够解决老问题,还能解决新问题,而且能够在多元情境下的变式学习。
5、反省认知
有效学习还应该反映在自我反思、自我规划、自我管理上。
1、主动探索
2、经验获得
3、整体建构
4、学习迁移
5、反省认知
(四)有效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与角色
新时代,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引领者、指导者,更是教学活动的对话者、互动者、合作者。
【教学案例】
一堂历史课:《德国史(1945-1994年)》
l老师放映1945-1994年间发生在德国的重要事件的纪录片;l学生边看边作记录书写;学生人手有三张纸,用于记录书写。
•学生记录电影中的事件以及主要信息;
•学生在一个时间轴上整理这些关键事件;
•学生将美、苏、英等国的对德主张与政策也概括并整理到这个时间表上;l每一个重大历史事件,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们做完记录后小组讨论; 每一重要事件中,哪位政治家发表了什么观点?他为什么这样说?这一演讲的意义和标志是什么?
老师做了些什么?
课堂上:老师没有侃侃而谈,言语占时不到10%,只有学生的默默地观看、记录书写、整理和间或的讨论。
课前:
一是纪录片的剪辑,
二是设计了三张“纸”。
这节课学生学到了什么?发展了什么?
•教师没把具体历史事件知识作为学习目标;而把观看、记录、思考、整理的过程所带给孩子的历史观与方法论视作学习目标。
•学生学会了观察、信息提取、联系分析、比较判断、讨论论述……
启示一:以核心素养为目标、用简洁的“学习设计”来促成学习的发生。
(1)创设情境。
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真实情境。
(2)信息资源的设计与提供。
(3)自主学习的设计。
(4)协作学习的设计。
(小组合作学习的设计与组织)
(5)学习效果的评价。
启示二:教师的功夫在课前,课堂的主人是学生。
•我们没有看到老师在课堂上有精彩的表现。
但是教师真正的功夫体现在课前的构思与准备,包括资源提供。
老师备课备什么?不是你在课堂上的精彩言辞,而是孩子需要的学习设计。
•老师坚持让教于学、还教于学,让学生自己去在过程中体验,在过程中学习,而不是老师灌输给他的“东西”。
启示三:教师的智慧主要体现在对学生学习的策划与组织
•老师在课堂中最重要的任务是组织学习。
衡量一堂课是否成功,并不看你讲得漂亮不漂亮,而要看你有没有组织起,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教师的专业功底常常体现在如何进行“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新时代的教师角色Ø教师成为学生的分析师Ø教师成为学习的设计师Ø教师成为课程的开发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