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底层鱼捕捞协议

底层鱼捕捞协议

底层鱼捕捞协议

甲方:宝鸡市冯家山水库库区管理处(简称甲方)

乙方:季少堂(简称乙方)

为了搞好2010年春季底层鱼捕捞工作,合理有效利用水库水产资源,经双方协商,达成以下捕捞协议:

一、捕捞品种及规格:

品种规格鲤鱼 1.5斤以上

鲫鱼0.2斤以上

花鲢3斤以上

白鲢3斤以上

鲶鱼.白条鱼规格不限

二、捕捞费及结算办法:

1. 捕捞费:根据品种不同分别计算捕捞费,鲤鱼.鲫鱼.鲶鱼按

0.7元/斤计算,花白鲢鱼按0.4元/斤计算,白条鱼按

0.3元/斤计算。

2.结算办法:本次捕捞结束,按财务制度有关规定完善手续后一次性付清全部捕捞费。

三.合同保证金:

为了利于管理,保证本次捕捞工作顺利进行,在下网前,乙方应先向甲方一次性缴纳保证金五千元(5000.00元)。到本次捕捞结束,

乙方没有发生违规行为,甲方全额退还乙方保证金。

四、安全责任:

捕捞生产中的人身及生产设备安全,完全由乙方负责。若发生不安全事故,与甲方无关。

五、双方权利及义务:

1.甲方的权利及义务

(1)甲方有权监督管理并指导乙方的生产,根据鱼类生长及产卵情况,决定停捕时间。

(2)甲方只收售鲜活鱼货,死亡鱼货甲方只收货,不记捕捞费,捕捞鱼货由甲乙双方过秤出售,甲方每天给乙方出据捕捞产量详单,作为以后结算捕捞费凭据。

(3)甲方尽量满足乙方捕捞生产中的合理要求。

(4)甲方加强渔政管理工作,保证乙方正常生产。

2.乙方的权利及义务

(1)乙方要精心组织好本次捕捞生产,并按甲方要求起鱼、出鱼,保证鱼货鲜活,保证甲方销售工作顺利进行。

(2)乙方无权私自起鱼售鱼,自觉接受甲方监督和管理。

(3)在捕捞生产过程中,若乙方要进库生产须事先报请甲方同意后方可实施。

六.违约责任:

1.所有鱼货归甲方所有,若发现乙方有私自售鱼或将鱼货送人等行为,无论数量多少,除按售价赔偿甲方损失外,保证金全部扣罚,并

立即终止协议。

(2)若乙方生产安排不当,造成大量死鱼,损失由乙方赔偿,直接从捕捞费中扣除。

七.本协议未定事宜,甲乙双方应本着长期合作,互利互惠的原则协商解决。

八.本合同一式三分,甲方两份,乙方一份。

九.本合同自签字之日起生效,捕捞结束自行解除。

甲方:

乙方:

二00九年四月日

鱼类系统分类

第二篇鱼类系统分类 第一章鱼类分类的基本概念 据统计,全世界约有3万种鱼类,包括62目、515科、4494科、约28000种,其中淡水鱼类和海水鱼类约各占一半,海水鱼类略多,大约12500种。其中无颌类85种,850种软骨鱼类鲨(sharks)、鳐(skates)、魟(rays)、银鲛(chinaeras) ,有23000或更多的硬骨鱼类,淡水鱼类占41%,海水鱼类占58%,而生活在海淡水之间的鱼类超过1%。 中国鱼类有3000多种,其中海水鱼类有2000多种,其中300多种是重要经济鱼类,60~70种是最为常见而产量又较高的主要经济鱼类 2004年我国渔业产量达4901.77万吨,海水鱼类为1017.16万吨,占渔业产量的20.75% ,捕捞量和养殖量分别为959.01、58.15万吨,占海水鱼类产量的94.3%、5.7%。海水鱼类捕捞中分别是带鱼140.29万吨(占海水鱼类捕捞量的14.65%,下同)、鳀鱼110.17(11.49%)、蓝圆鲹61.77(6.44%)、海鳗31.96(3.33%)、小黄鱼31.45(3.28%)、金线鱼31.25(3.26%)、马面鲀19.88(2.07%)、拟沙丁鱼18.04(1.88%)、鲷类15.23(1.59%)、金枪鱼13.60、白姑鱼10.94、鳓鱼9.50、大黄鱼8.92、黄姑鱼7.52、石斑鱼6.79、鳕鱼2.46。 第一节分类的基本单位和分类阶元 一.种的定义 鉴别一种鱼要从“形态”和“生理特征”两方面结合进行,从形态学角度,不同种间往往有不同的形态特征,通常作为分类的主要依据,但由于个别变异、年龄差异、地理位置等情况,造成同种之间形态上的差异,因此有必要从生理方面进行研究。种是分类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阶元,同种不仅具有相同的形态特征,而且有着共同的生理特征,同种在自然状况下是能够相互配育的自然类群,这些类群与其它类群在生殖上是隔离的,同种个体产生的后代是有繁殖力的。 亚种是种以下分类阶元,又是种类繁殖单位,同一种生物由于地理分布上的不同,形成了一些地方性种群,它们在形态结构上有一些差异,但它们相邻的亚种可以相互交配,产生有繁殖力的后代。 品种是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遗传性比较一致的一种栽培植物或家养动物的群体。品种是经人类选择培育而将能适应一定的自然、栽培或饲养条件,在产品和品质上符合人们的需求,如鲤鱼有镜鲤、荷包鲤等品种。 种群是生活在同一地点,同一物种所有个体的总和,不同地点的种群在形态、生理、生态特征方面都可能存在着差异,特别在产卵习性上有所差异。 二、种以上的分类阶元模式标本 属、科、目、纲、门、界 在书写时,门、纲、目、科、属之第一个字母用大,种名第一个字母用小写。定种人第一个字母用大写,如果两个人合定一种,则在两个人的名字之间写一个et或&表示“和”的意思。 属:是一个聚合的分类学单元,包括一群相似或相关的种,它包括一个或一群推测起来在系统发育方面具有共同起源的种,有着共同的形态特征。 目---Formes ---- 鲤形目Cypriniformes 亚目----oidei or oidea 鲤亚目----Cyprinoidei 总科---- oidae 科---idae 鲤科Cyprinidae

鱼类的重要性

鱼类的重要性 鱼类和人类的关系密切,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首先是食用方面,在日本和挪威,鱼是人们最常吃的食物;在其他国家,鱼及鱼类制品丰富和改善了人们的膳食结构。鱼类还可供人类消遣娱乐,垂钓作为人类的一种休闲运动方式,具有数千年的发展历史。有些鱼的颜色美丽、体姿奇特,具有观赏价值,被人类当作宠物饲养。在维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方面,鱼类也具有重要作用。 食用和垂钓鱼类 鱼是营养最为丰富的食品之一,鱼肉的蛋白质含量与其它肉类不相上下。美国每年捕捞的鳕鱼、鲱鱼、金枪鱼及其它一些食用海鱼达数百万吨;内陆河流中鲈鱼、鳟鱼的捕捞量也相当可观。 利用池塘人工养殖某些鱼类,满足了人类的不同需求,也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在美国,人工养殖的对象主要是鲇鱼、鲑鱼和鳟鱼,其他一些国家主要养殖鲤鱼和遮目鱼。由于科学的饲养和管理,池塘养殖的鱼类都比在野生状态下长得大而快。 很多人喜欢钓鱼,供垂钓的鱼通常也可食用。有些鱼顽强好战,垂钓的过程紧张、刺激,使垂钓者乐趣倍增,这种类型的垂钓鱼包括枪鱼、剑鱼等大型海鱼和鲈鱼、虹鳟等一些淡水鱼类。 鱼类的其它用处 某些鱼类可用作工农业生产的原料,例如秘鲁鳀和一种鲱鱼,被用来制作鱼胶、畜禽饲料和其它产品。金鱼等一些小型鱼类由于占用空间小而且易于饲养,因此常被作为医学研究的实验动物。有些鱼具有医用价值,从鲀类提取的一种化学物质可以用来治疗哮喘。金鱼、孔雀鱼和脂鲤等常被饲养在家庭水族缸中,供人观赏。 有害的鱼 少数鱼类袭击人,尤其是双髻鲨和白鲨等某几种鲨类,它们有时会主动攻击游泳者;魣和海鳝被招惹时,也会袭击游泳的人。某些锯脂鲤生性凶残,一群锯脂鲤几分钟甚至几秒钟内,就会把人、鳄鱼或其它大型动物的肉吃个精光。魟和毒鲉身上长有毒刺,毒刺触碰到的任何动物都将受伤或死亡。单棘鲀、河鲀等一些鱼类的肉有毒,食用后会引发疾病或死亡。 有的鱼类在被引入某些水域后成为有害的动物。例如,将亚洲鲇引入佛罗里达的内陆河流后,原有鱼种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 鱼类在维持生态平衡方面的作用 生存于特定水域内的所有鱼类构成一个鱼类群落,群落中的鱼类都是食物链的组成部分。食物链中各种生物之间的能量流动表现形式是食物,几乎所有的食物链都开始于日光的辐射能,植物和其它能进行光合作用的有机体利用日光能合成自身的食物。某些鱼类以植物或个体微小的浮游生物为食,它们同时又是另一些鱼类的食物,包括人及很多鸟类在内的一些动物都以鱼类为食。鱼类自然死亡后,尸体大多沉落水底并腐烂分解,被水中动、植物及其它生物有机体作为营养吸收。 某一地区内生存的所有生物共同构成自然群落,鱼类群落是自然群落的组成部分。每一个自然群落中都包含有众多的食物链,所有的食物链合在一起,称为食物网。食物网中的生物种类及其数量,由于复杂的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而相互影响,发展均衡。

鱼类的生殖

鱼类的生殖 l.鱼类性成熟的年龄 鱼类性成熟指鱼类从孵化后经生长发育,性腺达到成熟能排精产卵。不同鱼类性成熟开始年龄不相同。即使同一种鱼,也因外界环境条件的差异,性成熟的年龄也有变化。此外,同一种鱼的不同种群或雌雄两性到达性成熟的年龄也有差异。 一般说来,分散生活的种类,性成熟的年龄较迟。如国家珍贵保护动物中华鲟,开始性成熟的年龄是4龄。欧洲鳇鱼性成熟时间为16龄。集群生活的鱼类,性成熟时间稍早,如中上层生活的青鳞小沙丁鱼和金色小沙丁鱼,1龄即达性成熟,而中下层的大黄鱼性成熟时间大多在3~4龄。也有一些更早熟的如食蚊鱼,出生后1个月即能产卵。同一种鱼,在低纬度的南方比在高纬度的北方性成熟早。如鲤鱼,在南方2龄性成熟,而在北方则要5龄才能性成熟。鲻鱼、梭鱼的雌鱼在4龄开始性成熟,而雄鱼则在2~3龄性成熟。有些鱼类的性成熟是同步的,如大银鱼,1龄全部性成熟,且雌雄同步。而有些鱼类,如黄海的鲷鱼,1龄时只有4%雌鱼性成熟,雄鱼45%性成熟,2龄鱼全部性成熟。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鱼类资源遭受过度捕捞时,鱼类趋向小型化,性成熟年龄也提早。 2.鱼类性成熟的第二性征 有些鱼类可以从外部形态特征区别雌雄,如身体大小、体色、泄殖孔向外开口等。又如板鳃鱼类的鳍脚,鳉鱼雄鱼的交接器,鳑鱼的产卵管等。它们的两性异形是稳定的。大多数鱼类只能从其内部的精巢和卵巢区别其雌雄,而不易从外形上区别。不过有些鱼类在性成熟的繁殖季节出现第二性征。如鲤科鱼类中,有些种类雄鱼身体各部多具鲜明色彩,而雌鱼多呈暗淡的灰黄色。粘皮虎鱼的雄鱼深灰色,两背鳍皆较大,第一背鳍上有黄色和黑色斑块各一个。腹鳍吸盘宽圆,棕黑色。雌鱼灰黄色,第一背鳍上有黑色条纹,第二背鳍上也有黑色条纹。腹鳍吸盘较窄,乳白色。海洋中的隆头鱼,雄鱼橙黄色,自眼部向后有5~6条蓝色条纹,而雌鱼为红色,没有条纹。 许多鱼类在繁殖季节身体出现鲜红的色彩,或原来的色彩变得更加鲜艳。一般在雄鱼中表现特别突出。生殖季节过后,色彩即行消失,这种色彩称婚姻色。

水库凶猛鱼类捕捉有方

水库凶猛鱼类捕捉有方 大多数水库为蓄水之用,不容易清塘。一旦水库中有了较大的凶猛鱼类,如鲶鱼、黑鱼、马口鱼等,投放的鱼苗就成了这些凶猛鱼类的“饲料”,严重地影响水库的渔业生产,现介绍一种专捕水库凶猛鱼类的方法,具体做法如下: (一)药剂配制野八角(麻醉剂)50%;粘膏树叶(粘结剂)30%;黄粉虫(诱食剂)20%(如没有黄粉虫可用蚂蚱或干鱼虾代替)。野八角和粘膏树叶只能晒干或微火烘干,黄粉虫要用文火炒至黄色才有香味,然后将上述三种混合粉碎,越细越好。如果1次用不完,只要密封好,可留作多次使用。 (二)诱饵制作 凶猛鱼类特别喜欢鱼肉的香味。可用家禽家畜的骨头暴炒煮熟(不能有辛辣味),然后用草捆扎好,并拴上石头,分别投到若干个地点进行诱鱼。 (三)醉饵配制 因凶猛鱼类是以鱼、虾、泥鳅、黄鳝以及蛙类等为主食的,配制醉饵要根据所要捕捉的凶猛鱼类的大小采选择相应的鱼类来作醉饵的“包装”,但不能用虾籽,因鲤、鲫、草鱼、青鱼,甲鱼等也喜欢吃虾籽,以免误醉了这些鱼。最好是用鲤、鲢、鲫、黄鳝、泥鳅等。将这些用来作“包装”的

鱼肚划开一个口子,把内杂全部掏干净,用温水将粉碎好的药剂调成面团状后塞进鱼肚,塞满为止。再用细线把鱼肚缝合好,这样就制成了专捕凶猛鱼类的醉饵了。由于凶猛鱼类喜欢吃活食,所以要用一条泥鳅的尾部订在“醉饵鱼”的嘴里作“动力”,在泥鳅的“牵引”作用下,死的“醉饵鱼”也有了动感。据笔者经验,10公斤重的鲶鱼,只要吃了一条约0.5公斤重的“醉饵鱼”,就会被醉出水面。 (四)注意事项 (1)凶猛鱼类一般都在夜间捕食,根据这一特点,最好在天黑时就把诱饵投放“打窝”,使凶猛鱼类纷纷被诱到“窝点”逗留不走,在次日黎明前两小时再投放醉饵。因为投饵太早了,醉起采的鱼看不见抓捕;太迟了,它们又游走了,投放的醉饵就没鱼来“光顾”了。 (2)鱼类属变温动物,随着天气变冷食欲也逐渐减退,甚至停食冬眠。夏秋季节,在沉闷的阴天,大多数鱼类也很少进食。各地要因地制宜,结合当地气候条件安排适宜的时间醉捕。 (3)吃了醉饵的凶猛鱼类只要两个小时就会醉上水面打“转转”,任人捕捉。吃饵早的就醉得早些,吃饵迟的就会醉迟些,要有耐心等待。 (4)专捕凶猛鱼类的醉饵一定要新鲜,最好在水库边现制现投,要保持环境安静,以免把鱼吓跑了。

鱼类行为研究在捕捞中的应用Word版

鱼类行为研究在捕捞中的应用 摘要:鱼类行为除了自身的摄食、生殖、呼吸行为外,还包括逃避敌害、泪游、集群等行为,同时鱼类行为也受到一些环境因子(如潮沙和水温)的影响。作者总结了鱼类行为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以及在捕捞实际中的应用,指出鱼类行为学研究未来的发展方向主要是根据不同鱼类的行为特点,研制开发高效节能、环境友好型渔具,从而保持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关键词:鱼类行为;渔具;渔业 以往人们研究鱼类行为,主要是为了改进已有渔具渔法或开发新渔具,以提高捕捞效率。如今,随着全球渔业资源的不断衰退,出于对环境的保护以及维持世界渔业的可持续发展,人们对鱼类行为的研究进一步加深,目的是为了研制高效、环保的友好型渔具。本文中作者总结了鱼类行为的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及其在渔具开发与改进中的应用,以期为今后鱼类行为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1 鱼类行为学研究概况 1. 1 研究范畴 鱼类行为是指鱼类进行的各种运动,是鱼类对外界环境和内部环境变化的外在反应,包括游泳、摄食、生殖、呼吸等运动。此外,避敌、攻击、求偶时改变体色等非运动形式也列入行为范畴。鱼类行为学研究一般从鱼类的定向、信号系统、各种器官的结构和功能、高级神经作用以及复杂的行动方式等物种的特性出发。研究各种鱼类的行为特性以及这些特性的产生机制,对于渔业生产和生态保护都具

有重大的意义。作为一门新兴学科,鱼类行为学与鱼类生态学、鱼类生理生化学、水产养殖学等学科相互结合。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鱼类行为产生的生理机制、鱼类行为的遗传与进化和鱼类行为生态学等。

捕捞作业是根据鱼类行为的特征,使用一定的渔具以及助渔助航设备将鱼捕获的过程。传统的渔具共分为12大类。其中拖网、围网、地拉网、敷网、抄网、掩罩、钓具、把刺等属于主动性渔具,亦称强制型渔具,刺网、张网、陷阱、笼壶属于被动性渔具或诱导型渔具。鱼类的游泳、呼吸等运动属于其行为的外在表现,至于产生这些行动的生理机制则属于内在特性。与捕捞密切相关的就是鱼类的宏观运动,如游泳、听觉、嗅觉、视觉、集群等。因此,本文中作者着重介绍鱼类宏观运动与捕捞的相互关系。 1. 2 主要的研究方法及研究现状 早期对鱼类行为的研究主要是利用小个体替代鱼种在实验室里观测,观测的设备、方法相对简单。随着计算机技术、水下摄影技术、高性能光学及声学设备的应用,鱼类行为的研究方法更加多样化。大到可以在渔场实际观测,小到在计算机内模拟都成为现实。此外,生物学、化学、声学、光学等学科的前沿技术都已应用于鱼类行为的研究中。 在鱼类的听觉与视觉方面,川|村军藏等通过试验发现,气泡对鱼有一定的驱赶作用;使用泡幕来阻挡鱼群,得出孔距在4cm 时,橡皮管所产生的泡幕拦鱼效果明显;陈勇等也研究了气泡对鱼行为的影响利用水下摄影机观测大西洋鳝的游泳能力,结果是当其游泳速度维持在每秒前进

舟山渔场的传统四大捕捞种类

舟山渔场的传统四大捕捞种类 ◆教学目标 1.了解舟山海域的传统四捕捞种类的资源以及分布特点。 2.说出代表性鱼类的分布以及习性特点。 3、关注资源的适度捕捞,增强学生的爱家乡的人文情怀。 ◆教学内容 舟山渔场是中国最大的渔场,其中心基地位于嵊山,按照区域划分,舟山渔场分为大戢渔场、嵊山渔场、浪岗渔场、黄泽渔场、岱衢渔场、中街山渔场、洋鞍渔场和金塘渔场八大渔场。舟山渔场素以大黄鱼、小黄鱼、带鱼和墨鱼(乌贼)4大家鱼为主要渔产,但由于70年代以来的泛滥捕捞,各种鱼类的数量大大减少。其中特别珍贵的大黄鱼更是难得。 1.舟山大黄鱼 舟山大黄鱼,是舟山渔场四大传统捕捞种类之首,是舟山渔场最著名的鱼种。因其鱼身为金黄色,鱼出水时,全身金光闪闪,故而得名大黄鱼。大黄鱼俗名大鲜,分黄鳞和白鳞,秋季捕获的称桂花黄鱼,历史上以舟山近海分布数量为大,主要产卵场在舟山海域的大戢洋、岱衢洋、黄大洋及大目洋、猫头洋等海域,"夏汛" 以捕捞产卵鱼群为主,产量约占年产量的80%,每年立夏前后,大黄鱼在集群产卵时会发出叫声。雌鱼的叫声较低,同点煤气灯时发出的哧哧声相似;雄鱼的叫声较高,像夏夜池塘里的蛙鸣。"秋汛" 捕捞桂花黄鱼,大黄鱼渔汛季节每当夜晚渔港灯火一片,最为壮观,清代刘梦兰“衢港渔灯”诗描写了大黄鱼汛夜晚美不胜收的渔港胜境:“无数渔船一港收,渔灯点点漾中流,九天星斗三更落,照遍珊瑚海上洲”。

舟山大黄鱼肉质细嫩,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含钙量高,是舟山渔民传统的大补珍品。而且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对人体有很好的补益作用,对体质虚弱和中老年人来说,食用黄鱼会收到很好的食疗效果。 大黄鱼大部分鲜销,去内脏盐渍后洗清晒干制成“黄鱼鲞”或制成罐头;鱼漂可干制成名贵食品“鱼肚”,又可制“黄鱼胶”;大黄鱼肝脏含维生素A,为制鱼肝油的好原料;耳石可作药用。用黄鱼剖晒成的"舟山白鲞",加工历史可上溯至吴王阖闾十年(公元前505),白鲞烤猪肉和咸菜大黄鱼是舟山的地方当家名菜,名声远播海内外,卵巢制成名贵的黄鱼子干。大黄鱼是上佳的滋补品、家常用菜肴,最入口之“下饭”。 舟山大黄鱼也是我国特定的地理标志产品,是舟山群岛新区的一张金色名片。我市地理标志商标总量位居全省前茅。其中,“舟山大黄鱼”“舟山带鱼”“舟山三疣梭子蟹”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为全国乃至世界首例动态环境下自然生长的海水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开该类型海水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的先河,实现了地理标志注册保护制度与舟山市传统优势产业的有机结合,极大地提高了我国海水产品商标品牌的知名度。

捕捞技术—水库鱼类捕捞的正确操作方法

生产实践证明,水库鱼类捕捞效果好坏,不仅影响当年产量,也会影响第二年的产量。因此,合理捕捞应做到:①捕捞时间安排在冬至以后至春节时;②捕捞规格大小应以其商品性和最佳经济效益为准;③捕捞数量一般应控制在稍低于水库鱼类当年的增长量,否则会降低水库产鱼能力。 目前水库捕捞常用渔具:①三层刺网。由两层大网目网衣中间夹一层小网目网衣组成。网片长度为50米,其总长度为水库最宽处的3 倍。高度一般为10米、12米或15米。分浮网和沉网两种。该网不受库底地貌和水深的限制,作业灵活、方便,可根据鱼类活动规律放置鱼网,待鱼上网即可收网收鱼。②拦网。用来拦截鱼群和封闭水域。它是一长带形网片,每处长度40-50米,总长度为水库最宽处的2倍,高度以到库底为准。③定置张网。由底网、墙网、八字网、盖网缝合组成。其作用是集装渔获物,是以诱饵、声音以及其它干扰方法诱鱼上网的工具。 张网的大小由水库大小、水深和鱼产量而定。一般为高10米、宽10-20米、长40-60米,八字网的夹角为55-65,内口宽0.4-0.6米。由于水库大小不一,地貌复杂,库水深浅不同,单用一种网具捕捞,起捕率很低,有些品种鱼群不一定能够捕获,采用几种网具联合作业,其捕捞效果较好,一般捕获率为60%-70%。作业方法称为“赶、拦、刺、张(或拉)”联合渔法。“赶”就是用三层刺网赶或用机船挂拖白板或电赶。其目的是通过惊吓和驱赶,引导鱼群进入捕捞区域。赶鱼的顺序由内向外,由浅水向深水,浮刺网和沉刺网交叉使用,轮流向驱赶方向推进。放网有横向和纵向,网与库岸相垂直,每隔20-100米的距离平行放网,横断水面,一个上午或一个下午各赶一两处,每当刺网全部放完,即将拦网沿最后一边刺网边放下去,把已经赶过的区域和未进行赶鱼的区域隔离开来。“拦”就是用拦网将鱼栏在捕鱼区域内。随着刺网不断向前驱赶,拦网也不断向前推进。“刺”就是用双层刺网或单层刺网在捕鱼区域内外张挂刺网,捕捉未被赶入张网内的鱼类。“张”或“拉”就是事先把张网定置在起捕鱼的区域,等鱼上网,将鱼捕捞,或在小范围内用拉网将鱼一网拉尽。拉网可用拦网代替。张网一般在傍晚下网,次日上午收网效果较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