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渔场的传统四大捕捞种类◆教学目标1.了解舟山海域的传统四捕捞种类的资源以及分布特点。
2.说出代表性鱼类的分布以及习性特点。
3、关注资源的适度捕捞,增强学生的爱家乡的人文情怀。
◆教学内容舟山渔场是中国最大的渔场,其中心基地位于嵊山,按照区域划分,舟山渔场分为大戢渔场、嵊山渔场、浪岗渔场、黄泽渔场、岱衢渔场、中街山渔场、洋鞍渔场和金塘渔场八大渔场。
舟山渔场素以大黄鱼、小黄鱼、带鱼和墨鱼(乌贼)4大家鱼为主要渔产,但由于70年代以来的泛滥捕捞,各种鱼类的数量大大减少。
其中特别珍贵的大黄鱼更是难得。
1.舟山大黄鱼舟山大黄鱼,是舟山渔场四大传统捕捞种类之首,是舟山渔场最著名的鱼种。
因其鱼身为金黄色,鱼出水时,全身金光闪闪,故而得名大黄鱼。
大黄鱼俗名大鲜,分黄鳞和白鳞,秋季捕获的称桂花黄鱼,历史上以舟山近海分布数量为大,主要产卵场在舟山海域的大戢洋、岱衢洋、黄大洋及大目洋、猫头洋等海域,"夏汛" 以捕捞产卵鱼群为主,产量约占年产量的80%,每年立夏前后,大黄鱼在集群产卵时会发出叫声。
雌鱼的叫声较低,同点煤气灯时发出的哧哧声相似;雄鱼的叫声较高,像夏夜池塘里的蛙鸣。
"秋汛" 捕捞桂花黄鱼,大黄鱼渔汛季节每当夜晚渔港灯火一片,最为壮观,清代刘梦兰“衢港渔灯”诗描写了大黄鱼汛夜晚美不胜收的渔港胜境:“无数渔船一港收,渔灯点点漾中流,九天星斗三更落,照遍珊瑚海上洲”。
舟山大黄鱼肉质细嫩,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含钙量高,是舟山渔民传统的大补珍品。
而且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对人体有很好的补益作用,对体质虚弱和中老年人来说,食用黄鱼会收到很好的食疗效果。
大黄鱼大部分鲜销,去内脏盐渍后洗清晒干制成“黄鱼鲞”或制成罐头;鱼漂可干制成名贵食品“鱼肚”,又可制“黄鱼胶”;大黄鱼肝脏含维生素A,为制鱼肝油的好原料;耳石可作药用。
用黄鱼剖晒成的"舟山白鲞",加工历史可上溯至吴王阖闾十年(公元前505),白鲞烤猪肉和咸菜大黄鱼是舟山的地方当家名菜,名声远播海内外,卵巢制成名贵的黄鱼子干。
大黄鱼是上佳的滋补品、家常用菜肴,最入口之“下饭”。
舟山大黄鱼也是我国特定的地理标志产品,是舟山群岛新区的一张金色名片。
我市地理标志商标总量位居全省前茅。
其中,“舟山大黄鱼”“舟山带鱼”“舟山三疣梭子蟹”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为全国乃至世界首例动态环境下自然生长的海水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开该类型海水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的先河,实现了地理标志注册保护制度与舟山市传统优势产业的有机结合,极大地提高了我国海水产品商标品牌的知名度。
2.舟山小黄鱼小黄鱼又称“小鲜”、“黄花鱼”,属鲈形目石首鱼科,体形和大黄鱼相似,只是个头要小一些,小黄鱼的头和身子相比,显得比较大,鳞片也比较大,尾柄短而宽,体长20厘米左右,背部灰褐色,腹部金黄色。
主要分布在舟山市嵊泗县黄龙海域、马关海域、大洋海域,普陀区的庙子湖海域和岱山县的衢山海域等地。
小黄鱼喜欢生活在海水比较清澈的泥或泥沙质底层,有明显的垂直移动习性,晚上在接近水面的地方活动,白天栖息在海底或接近于底层的地方,黄昏时上浮、黎明前下沉,活动很有规律。
小黄鱼属于近海地结群性洄游鱼类,每年四五月水温开始上升时,分散栖息在水深为40~80米的东海和黄海越冬的小黄鱼,开始感受到了春意,体内性腺发育日趋成熟,便集群作产卵洄游,产卵时雌鱼在前,雄鱼在后,产卵时能发出类似秋天夜晚田野上青蛙的叫声,并不时跃出水面,渔民根据黄鱼的跳跃情况和叫声大小来判断鱼群的大小、疏密和远近。
舟山市主要海域均有其幼体发现,幼体生长一般在4~10月,体长从10毫米到130毫米不等。
小黄鱼的经济价值比较高,可供鲜食,或晒制鱼鲞。
其鱼鳔可晒制成鱼肚,肝可制鱼肝油,鳞可制鱼鳞胶和咖啡碱,其鳔亦可制工业用鳔胶,精巢可以制作鱼精蛋白,废弃物可以作为工业和医药原料综合利用。
但自70年代后期起,舟山海域小黄鱼产量大减,形不成规模捕捞。
小黄鱼是舟山市渔业资源衰退幅度最大,也是衰退最早的一个鱼类品种。
历史上,渔获产量最高的是1965年,仅嵊泗县的总产量就达到4166吨,1976年渔获量仍维持在近3000吨,1977年以后捕捞资源量急剧减退,1979年渔获量降到120吨。
近年来,一曲“春天的故事”红遍大江南北,但是,在舟山群岛,曾有一个“春鱼的故事”,似乎知者甚少。
阳春三月,春暖花开,正是当年春鱼旺发的季节。
若在昔日,春鱼鸣叫,千帆竞发,东海洋上呈现出一派热闹而壮观的场面。
然而,这春鱼是什么鱼?为什么叫它春鱼?诸君莫急,允我慢慢道来。
清·光绪《定海厅志》曰:“春鱼,似石首而小。
每春三月,业海人竞往取之,名曰捉春,不减洋山之胜。
”又据民国《定海县志》载:“石首鱼即黄鱼。
……有大小二种,小者曰小鲜,黄色较淡。
”而在《舟山海域海洋生物志》一书中,对此作了更为详细的记载。
《舟山海域海洋生物志》云:“小黄鱼,俗名小鲜。
其形态,体长圆形,侧扁。
尾柄长为高的2倍。
头大,有发达的粘液腔。
口裂大而斜,上下颌近似相等。
背面和上侧面呈黄褐色,下侧面和缘面为金黄色。
”又说:“该鱼属暖温性近底层鱼类,栖息在水深100米以浅的水域。
舟山的甩山、浪岗、海礁、花鸟和佘山一带为主要产卵场。
产卵季节,集群性较强,具有发声能力。
发声时间,常在中午。
属分批产卵鱼种。
怀卵量为50-100千粒……”等等。
在舟山的历史上,小黄鱼为舟山四大经济鱼类之一。
舟山历来以捕捞春季的产卵鱼群为主要季节,并以沈家门港为界,有“南洋旺汛”和“北洋旺风”之说。
《舟山谚语》中云:“春风叫起攻南头,小妹房中热嗖嗖。
”“岸上桃花红,南洋旺汛动。
”“正月捕鱼闹花灯,二月捕鱼步步紧,三月捕鱼迎旺汛”,“蛤蟆叫,黄鱼跳”等等,均是形象地展现春鱼汛的捕捞特征。
而小黄鱼,肉嫩鲜美,鳔、耳石和鱼肉等均有药用功能,为舟山人所喜爱的海鲜美食,迄今亦是如此。
所以,人们所说的春鱼,即小黄鱼也!然而,《舟山谚语》中为什么有“蛤蟆叫,黄鱼跳”的说法?这春鱼的名称又从何而来?这就不得不从“春鱼的故事”说起。
3.舟山带鱼带鱼属于洄游性鱼类,有昼夜垂直移动的习惯,白天群栖息于中、下水层,晚间上升到表层活动,我国沿海的带鱼可以分为南、北两大类,北方带鱼个体较南方带鱼大,它们在黄海南部越冬,春天游向渤海,形成春季鱼汛,秋天结群返回越冬地形成秋季鱼汛,南方带鱼每年沿东海西部边缘随季节不同作南北向移动,春季向北作生殖洄游,冬季向南作越冬洄游,故东海带鱼有春汛和冬汛之分。
带鱼的身体为带状,浑身银白的海洋肉食鱼,是一种十分凶猛的鱼类。
静止时头向上、身体呈垂直,只靠背鳍及胸鳍的挥动,眼睛注视头上的动静,若发现猎物时,背鳍就急速震动,身体弯曲,扑向食物。
舟山带鱼头尖口大,到尾部逐渐变细,好像一根细鞭,头长为身高的2倍,全长1米左右,1996年3月中旬浙江有一渔民曾捕到一条长2.1米、重7.8公斤的特大个体,这条“带鱼王”后来被温岭市石塘镇小学的生物博物馆收藏。
带鱼分布比较广,以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最多,我国沿海各省均可见到,其中又以东海产量最高。
小眼睛带鱼,是舟山人对本地渔场所产带鱼的俗称。
跟外洋带鱼比,这种带鱼眼睛较小,眼神清亮,身条长长,柔曼秀颀。
外洋带鱼则身子短,骨节粗,眼睛硕大微黄,一副惊恐和辛苦的模样。
至于味道,还是不要比了吧,因为在"嘴刁"的人吃来,几乎判若云泥。
本地带鱼口感鲜嫩,尤其是冬至前后捕上来的,酱汁也好,清蒸也好,尝进嘴里,那滋味,贴切的还就是那个本地形容词--飘,如果要找点什么事物来形容一下,真的会让人想起云朵的。
外洋带鱼就难吃得多,没什么鲜气,肉质粗糙,而且还干干的,难免叫人想到泥巴。
在舟山,带鱼是一年四季常见的渔产,但是在夏秋两季,带鱼的味道只能说一般般,并不受人青睐。
到入冬以后,北方冷空气南下,带鱼自北向南做越冬洄游,舟山渔场是冷暖水交汇之地,带鱼在此逗留,形成鱼汛。
汛期从立冬开始,到翌年惊蛰结束,历时三个多月,这个时节的带鱼,那真是又多又好,尤以上文提到的冬至前后捕上的带鱼为佳。
新鲜带鱼为银灰色,且有光泽,银鳞其实是鱼身分泌的一层营养丰富的油脂。
冬季里带鱼之所以较其他三季时的更好吃,主要就是因为鱼体含蓄着更多的油脂。
有一误传,说带鱼身上的银鳞有毒,也不知因何而起。
有人甚至想方设法在烹制前洗掉它,实在是令人哭笑不得。
福建渔民到舟山渔场打鱼,有明确记载的历史,自明末时就有了。
在舟山人中有不少还是他们的后裔。
带鱼用"钓",本来也并不为福建渔民所专有,不过是他们一直沿用古法。
古书上说:以干带鱼肉一块作饵以钓之,一鱼上钓,则诸鱼皆相衔不断,掣取盈船。
带鱼捕食,六亲不认,连自己的同类也不放过,渔民们就利用它的这一特性,用带鱼肉做饵,上钩的带鱼又被其他的带鱼咬住尾巴,如此,"一条咬一条,一提一大串"。
带鱼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我国古今医学及水产药用书籍记载,带鱼有养肝、祛风、止血等功能,对治疗出血、疮、痈肿等疾有良效。
带鱼鳞是制造解热息痛片和抗肿瘤的药物原料。
鳞中含有多种不饱和脂肪酸,有显著的降低胆固醇作用。
适宜久病体虚,血虚头晕,气短乏力,食少赢瘦,营养不良之人食用。
中医认为它能和中开胃、暖胃补虚,还有润泽肌肤、美容的功效,不过患有疮、疥的人还是少食为宜。
4.舟山墨鱼墨鱼是舟山市四大经济鱼类之一,产地在世界著名的舟山渔场。
墨鱼,又称乌贼。
属头足纲,乌贼科。
我国沿海常见的有金乌贼和无针乌贼。
舟山渔场常见的是曼氏无针乌贼。
它属软体动物门,其干品可制成称脯鲞,是名贵食品。
渔场主场地嵊泗县1966年全县捕捞达20009吨,以后由于外地渔船增多和资源保护不力,到八十年代渔获量在1000~2000吨左右,1990年渔获量降到521吨,同时全海区幼体出现也较少。
泗礁海域墨鱼幼体出现在7~8月,涨网平均渔获为0.34尾,平均个体重0.29千克,密度指标为0.32。
墨鱼并非鱼类,而是海中较大的无脊椎动物。
其骨称为海螵鮹。
体色苍白,皮下有色素细胞,因而出现色泽不同的各种斑点。
体内墨囊发达,如遇敌害,即放射墨汁而掩身潜逃。
墨鱼冬季栖身于较深海区,春夏季游向近海岸礁区进行产卵繁殖。
产卵时靠近岛屿和岩礁,将卵产于海藻等附着物上。
其生命周期短,生长快,一年生。
墨鱼可分鲜食、腌制或晒鲞,嵊泗县的乌贼鲞称为“螟晡鲞”,历来十分有名。
墨鱼鲜食之烹饪方法,有油焖墨鱼、白切墨鱼、墨鱼炒素、墨鱼卷等。
螟晡鲞为舟山市一大名优特产,系用无针墨鱼剖晒而成。
墨鱼具有很高的食用、营养和药用价值,全身是宝。
墨鱼性喜光、群体大,故渔民常利用火光诱捕进行晚上作业。
嵊山渔场形成的夏季墨鱼汛,属浙江墨鱼群。
4月下旬~5月上旬,先后由浪岗、海礁一带进入马鞍列岛诸产卵场,形成嵊山、枸杞、花鸟、绿华、壁下及泗礁黄龙的墨鱼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