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村_三产融合_发展的内生条件及实现路径探析_李小静

农村_三产融合_发展的内生条件及实现路径探析_李小静

农业现代化是中国完成现代化发展的最基础保障,也是中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关键所在,但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明显滞后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

从世界各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进程来看,三大产业融合发展无疑已成为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以发达国家的农业现代化发展为经验,从我国农业、农村、农民发展的实际出发,将农村的“三产融合”发展作为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新途径已成为理论和实际研讨的要点。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了农村“三产业融合”发展,这使得“三产融合”得到了国家政策的支持,这对于改变当前中国农业发展方式,优化工业结构,推动农业现代化,实现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具有的重要现实作用。

一、“三产融合”的内涵及作用“三产融合”最早由日本农业专家提出,基本内涵即是在农业生产进程中逐步完成向第二、第三产业延伸。

具体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内生条件及实现路径探析李小静(1.唐山学院,河北唐山063000;2.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天津300071)[摘要]“三产融合”是以第一产业农业为融合主体,第二产业工业为经济支撑,第三产业为主攻方向的叠加发展形式。

“三产融合”发展应是在农村经济发展到相应期间和市场发展到相应程度后,不同产业间因市场需求不断变化而自发生成的结果。

文章认为,农村“三产融合”的条件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核心是土地的适度集中和规模经营,基础是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和市场经济的成熟,关键是资金的投入。

[关键词]三产融合;内生机制;途径[中图分类号]F32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36X(2016)04-0083-04On the Internal Mechanism of the Development of"The Three Industries'Integration"in Rural Areas and Its Realization PathLi Xiaojing(1.Tangshan College,Tangshan,Hebei063000;2.College of Marxism Education,Nankai University,Tianjin300071)Abstract:"The Three Industries'Integration"is a kind of fusion development mode which takes agriculture as the main body,the industry as economic support and the tertiary industry as the main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The Three Industries'Integration"is the constantly result of the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market development reach to a corresponding degree and a constantly changing of market demand in different industries.The conditions of"The Three Industries'Integration"are to foster new agricultural operation subjects,the core is the land gathering and reasonable management scale,the base is the update of rural economy and market economy, the key is capital investment.Key words:The Three Industries'Integration;internal mechanism;path[作者简介]李小静(1982-),女,河北唐山人,唐山学院讲师,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三农”问题。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而言,“三产融合”一是强调在注重农业基础地位的前提下完成三大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实现农业由单纯的农作物生产向农产品加工和流通及服务业等领域拓展和延伸;二是实现三大产业结构及各项基础设施在农村空间集聚,凭借现代信息技术完成城乡通联,构成集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一体化的完整工业链,实现农业的集群化、网络化发展,进而促进农业附加值的上升和农民的增收;三是通过开发、拓宽和提升农业的多种功能,用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方法生产出本地化、可持续、替代性食物并提升农业或农村的生态、旅游观光、文明传承等。

需要指出的是,“三产融合”并非农业中三大产业的简单相加,而是着重强调农业的基础性和重要性以及三大产业间的相互依存和制约联络。

依照“三产融合”的发展理念,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提升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工业化程度,实现农产品加工流通销售的一体化,实现农业链延伸,对于激发农业活力、繁荣农村经济、提升农民收入、稳定农村社会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我国传统的精耕细作的小农生产方式使得农业成本过高,经济效益差,单纯依靠农业不能满足农村基本的生活和发展需求,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中,致使农村出现大量土地撂荒现象以及伴生出农村留守老人、妇女、儿童的社会问题。

伴随着全球经济的低迷,西方国家开始进行第二次工业化,而我国传统人口红利也逐渐消失,创新驱动发展必将排挤劳动力,如何消化农村剩余的劳动力,如何安排好农村社会的留守人员,如何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这些都成为制约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最大障碍。

而推动农村的“三产融合”发展,对于解决上述困境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三产融合”有利于实现农地的机械化作业,对于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及将农民从繁重的土地劳动中得到解放具有重要意义;其次,“三产融合”互动,不仅能实现农产品的就地加工,还能推动地方工业和新行业的发展,对于承接农村因机械化生产转移出来的剩余劳动力提供了条件,同时也能实现农民在本土就业,进而实现农民的就地城镇化,对于缓解大城市的时空紧张也具有重要意义;再次,“三产融合”实现从生产、加工到销售的一体化,为从根本上确保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和食物安全带来了可能。

总之,“三产融合”现已成为中国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的经济业态。

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内生条件所谓“三产融合”发展的内生机制,是相对于外生发展机制而言的,它是指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在农村生成的内在要素和条件。

农村的“三产融合”发展是需求相应的经济、自然和社会条件的,只要当这些条件到达相应的程度,才有可能完成农村三次产业的真正融合。

(一)“三产融合”发展农村具有开放的市场系统和完善的市场机制开放的市场系统是土地、成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农业生产运营者之间自由竞争的条件。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确立以及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的取消,我国绝大多数农产品不断向商品化、市场化转变。

这种转变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农民也具有了一定的市场意识,这在一定程度为实现农村的“三产融合”奠定了市场基础。

但是,由于农业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我国对农产品市场并未实行完全开放,农村的经济体制并没有真正实现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农村市场体制还很不完善。

首先,农村市场经济制度系统不健全。

比如,现行土地制度大大制约了土地的规模化和效益化经营。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农村土地制度依然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这种高度分散的土地难以形成规模化经营,使得农户难以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严重影响了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制约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而市场经济的显著特点就是能够灵活而有效地进行资源配置,它要求生产者能将自己的生产资料作为商品自由转让,使生产资料向经济效益高的部门转移,实现其效益的最大化。

显然,目前我国“三产融合”发展的制度环境还很不完善,难以实现农业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不能产生农业规模效益,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力,迫切需要推进农村土地的流转工作,实现农产品的市场化和土地的规模化经营,可以说这是实现“三产融合”发展的依托。

其次,农村市场经济的软件系统不健全。

软件系统指思想、意识和观念等。

受小农思想的影响,农民的市场观念落后,思想保守,缺乏主动性,竞争意识、风险意识、开放意识和效益意识不强,无法面对变幻莫测的市场经济。

目前,各地出现大量的农产品丰产不丰收的经济学悖论,一方面是由农产品的边际收益递减的特性造成的;另一方面是农民对市场需求及市场预期缺少理性认识造成的。

“三产融合”发展可以说是农业范畴的一次思想解放,需要现代化的新理念、新人才、新技术和新机制。

而农民相对于城市居民而言,思想较为保守,对新理念和新技术的理解和掌握需要一个漫长的时期。

基于此,培育现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将成为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前提。

(二)“三产融合”发展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生产及投资环境在农村地区,农业资源除了农用土地和劳动力以外,还有许多显性资源没有充分利用与挖掘,如农村景观、农村传统文化、农村巨大的消费市场等,这为农村的“三产融合”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我国地域宽广,地区发展不平衡,东部沿海发达省份农村经济已经步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农村的产业融合升级具有比较成熟的投资环境。

中西部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与现代化的经济发展还有很大的差距。

农村的交通、通讯、气象等基础设施还不能跟上经济发展的速度,农村的信息化服务能力和服务体系还不健全,尤其是许多山区、半山区和贫困地区交通不便,供水、供电、供气和道路、网络通讯设施建设不到位,农村地区的市场条件和新技术的获得及掌握能力均较差,加之农业生产的自然依赖性,使“三产融合”的经济效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些都使得农民及龙头企业投资动力不足,“三产融合”的产业链难以构建。

此外,一些地方基层管理机构的不作为、低效率、官僚主义、以权谋私、腐败现象严重,这就造成投资者对农村投资的欲望大大降低。

尤其令人担心的是,农民尤其是青年农民存在着严重的“贱农”心理,农村与城市生产生活条件的巨大差异,使得农村很难吸引农民返乡,造成农业精英大量流失,无人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造成农村的“三产融合”发展缺少最基本的实践主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