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蛋鸡育雏

蛋鸡育雏

蛋鸡育雏、育成期的营养需求一、育雏期(0-8周)雏鸡在三周前除消化系统外,其他体成分的生长潜力都很小。

由于在短短8周内骨骼发育已完成了82%,就必须在此期间尽可能使每日的骨骼生长达到最大限度。

加之三周前多次免疫与断喙的应激,对该阶段幼雏应进行特别照顾。

除保证良好的环境条件外,建议用较高水平的日粮来保证其营养供应:代谢能2900-2950大卡/公斤。

粗蛋白20-21%,亚油酸1.5%,蛋+胱氨酸0.8%,赖氨酸1.2%,有效磷0.45%。

从第4周起至第8周末是骨骼生长最快的时期,应充分保证必须氨基酸及钙、磷的供应,尤其是日粮中的赖氨酸最低应保持1.0%,有效磷保持0.45%。

在育雏期间不可采取肉鸡雏的自由采食饲喂方式,一定要分次饲喂,少喂勤添,使其总有危机感存在,以促进采食欲望。

二、育成期(9-18周)第9周至第12周为肌肉生长的高峰期,仍需保持较高的蛋白质摄入量。

但实践证明此阶段过高的蛋白质水平可使性器官发育加快,引起早熟。

因此日粮蛋白质水平控制在16%较为合适。

从13周至18周应主要考虑能量摄入量,蛋白水平适当降低,一般控制在14.5%-15%。

热应激时(30℃以上),能量水平对后备母鸡体重无影响(Dr.SteveLeeson.1999),重要的是保证低采食量时其他营养物质正常摄入量,如蛋白、氨基酸及微量营养成分。

14周龄时骨骼发育基本完成,此前如骨骼发育不足可进行一定程度的弥补——将代谢能在标准基础上提高50大卡,维生素增加20%。

14周以后的补救措施是徒劳的。

如骨骼发育不完善,最突出的问题是——许多矮胖鸡在产蛋期脱肛。

15周开始为第二生长高峰,以性器官的迅速成熟为标志。

同时由于雌激素分泌增多,体脂沉积明显加快。

此时的体重控制要非常谨慎:当此时超重时,不能将体重迅速降至标准,要重新制定与原生长曲线平行的曲线来保证一定增重。

当体重不足时,不可迅速增加体重,应逐渐增加,于20周龄时达到标准体重。

原则是:既保证性器官充分发育,又要防止体脂沉积过快。

根据不同阶段的体成分变化提供相应的营养供给来保证其充分发育是鸡群控制的细节。

那么鸡群生长态势的总体影响因素是:20周龄时是否摄足20兆卡代谢能和1.2公斤粗蛋白。

同时以此为前提可准确计算每只鸡摄入多少“钱”,从而诊断养殖者日粮营养配比的合理性及是否浪费了金钱。

由于各养殖场之间差异较大,因此不同阶段的饲料转换最好根据体重来定,当体重到达当时的标准才可换下一阶段日粮,不能简单以周龄来界定。

目前来讲,非常重要的管理内容是非密闭鸡舍育成阶段的光照问题。

对于顺季鸡(9月以后,3月以前出雏),应严格执行恒定光照制度,这样可防止提前开产以减少小蛋的产生和维持长的产蛋高峰期。

有人提出逆季鸡也采用恒定光照制度来保证性器官的正常发育,这样可保证按时开产,避免产蛋推迟造成的损失。

整齐度是鉴定育成成绩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决定以后生产水平的重要因素。

因此,在育成过程中,不断进行强弱分群是根本的解决方法。

当见蛋后,就无法使体重小的鸡赶上体重大的鸡。

为此,必须在育成期通过良好的管理来保证理想的整齐度。

蛋鸡预产期的营养需求及管理要点加入时间:2008-5-12 14:05:34 来源:本网采编随着科学的发展,现代商品蛋鸡从遗传育种与应用需求的研究进展和生产实践的性状表现来看,原有的对商品蛋鸡生长和生产阶段的划分又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即“预产期”理论。

预产期阶段的划分具体时间各种资料报道都不一样,这里按生产性能和营养需求暂定为16周龄(或17周龄)至22周龄的时段。

此阶段跨越了育成末期和产蛋初期。

在生产上这个时期是鸡病发病率比较高的时期,其饲养管理也是对后期产蛋性能影响比较大的阶段。

为此,了解预产期的营养需求并加强此阶段的饲养管理对后期生产潜能的发挥至关重要。

本文就此阶段的生理、营养需求与管理要点作一简述以供参考。

一、预产期鸡的生理特点根据现有资料记载,预产期的鸡体发生如下几个方面的变化:1.生殖器官的快速发育蛋鸡进入14周龄后卵巢和输卵管的体积、重量开始出现较快的增加,17周龄后其增长速度更快,19周龄时大部分鸡的生殖系统发育接近成熟。

发育正常的母鸡14周龄时的卵巢重量约4克,18周龄时达到25克以上,22周龄能够达到50克以上。

2.骨钙沉积加快在18~20周龄期间骨的重量增加15~20克,其中有4~5克为髓质钙。

髓质钙是接近性成熟的雌性家禽所特有的,存在于长骨的骨腔内,在蛋壳形成的过程中,可将分解的钙离子释放到血液中用于形成蛋壳,白天在非蛋壳形成期采食饲料后又可以合成。

髓质钙沉积不足,则在产蛋高峰期常诱发笼养蛋鸡疲劳综合征等问题。

3.体重快速增加在18~22周龄期间,平均每只鸡体重增加350克左右,这一时期体重的增加对以后产蛋高峰持续期的维持是十分关键的。

体重增加少会表现为高峰持续期短,高峰后死淘率上升。

4.自身生理出现的变化(1)内分泌功能的变化 18周龄前后鸡体内的促卵泡素(FSH)、促黄体生产素(LH)开始大量分泌,刺激卵泡生长,使卵巢的重量和体积迅速增大。

同时大、中卵泡中又分泌大量的雌激素、孕激素,刺激输卵管生长、耻骨间距扩大、肛门松弛,为产蛋做准备。

(2)内脏器官的变化除生殖器官快速发育外,心脏、肝脏的重量也明显增加,消化器官的体积和重量增加得比较缓慢。

(3)法氏囊的变化法氏囊是鸡的重要免疫器官,在育雏育成阶段在抵抗疾病方面起到很大作用。

但是在接近性成熟时由于雌激素的影响而逐渐萎缩,开产后逐渐消失,其免疫作用也消失。

因此,这一时段是鸡体抗体青黄不接的时候,比较容易发病。

因此要加强各方面的饲养管理(主要是环境、营养与疾病预防)。

二、预产期的目标及营养需求按预产期生物学营养特性的要求,主要是体成熟和性成熟同步发展的需求及尽最大限度的降低产蛋应激和防止早期产蛋疲劳综合征,为尽快进入产蛋高峰期奠定基础,因此,此期营养要求全面,并强化部分营养指标:主要是强化钙磷(有效钙=2.0%~2.5%,有效磷>0.4%),粗蛋白(PR=16%~17%)和氨基酸(LYS>1.0% Met>0.4%)及代谢能(代谢能Mcal/kg>2.7)等指标。

三、预产期管理要点管理目标(1)根据鸡群与相应品种标准相比较及时对鸡体体重调整(尽可能让其超标),以解决育成末期生产中体重不达标的问题。

(2)提供充足必要的营养,以保证体成熟和性成熟同步发展需求,以解决开产后产蛋峰期增长缓慢或推迟的生产问题,尽可能提高蛋鸡产蛋同期化的整齐度。

(3)通过营养与管理调控来降低鸡体由非产蛋到产蛋的生理性应激,即尽可能降低开产前应激性腹泻综合征与应激性低微呼吸道病的发病几率。

(4)强化有效钙磷的供应来预防早期产蛋疲劳综合征的发生,以减少脱啄肛、产蛋瘫痪及早期产蛋破损严重等现象。

(5)通过预产期营养与预产期日粮的平稳过度,使鸡体逐渐适应从育成期营养性日粮向成年产蛋期营养性日粮的转变,以降低日粮因日粮粒度引起的粉碎度性应激,主要表现在出现干绿粪或消化不良。

以此来提高蛋鸡对饲料中营养物的利用率,为以后进入产蛋高峰期奠定必要的肠道生理的物理性结构。

综合性管理措施(一)预产期的环境控制1.温度鸡群最适宜的温度是13℃~24℃,应尽量把温度控制在这个范围内。

2.湿度保持在60%左右即可。

3.通风保持良好的空气质量,以人员进入鸡舍后闻不到粪臭味为准,必要时可以不考虑保温。

4.光照严格执行育成期光照管理要求。

光照的增幅不宜太长,否则会诱发鸡群早产或初产时脱肛。

(二)日常管理1.上笼转群最迟上笼转群应在16周完成,这样有利于新母鸡在开产前熟悉和适应环境,并可为预产期减少应激,为以后贮备营养和调控体重打下良好的环境生理条件。

2.选择与淘汰入笼时按品种要求剔除个体过小、瘦弱及病残的鸡,同时将个体体重差异不大的分为一组,为日后营养调控做准备。

3.体重调控主要是对较小的个体进行体重调控,继续饲喂育成期饲料并停止给光,尽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到达或接近品种开产前体重要求。

4.保证饮水和饲料的充足供给,一般不建议限饲,同时饮水中建议定期添加维生素C或多维电解质等抗应激药物。

5.在选用预混料时,尽可能选用挑战产蛋鸡预产期专用预混料,也可以用产蛋高峰期预混料替代,但在设计大料配方时各项营养值尽可能高些(其营养指标参见上述预产期指标)。

另外,饲料日粮的粒度介于育成料与产蛋料之间,一般建议粉碎粒度在1.5~2.5毫米。

(三)加强疫病防控工作1.免疫接种根据免疫计划在预产期要完成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减蛋综合征疫苗及传染性喉气管炎弱毒苗第二次接种和鸡痘疫苗第二次或第三次等接种工作。

禽流感灭活苗建议在产蛋率达到70%左右时进行第二次免疫。

本阶段采用预产期营养时对鸡的影响较小,否则影响较大。

并且建议疫苗免疫前后三天投服一些抗菌素如氨苄青霉素、恩诺沙星类等,可降低应激。

2.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定期通过饮水或饲料添加适量的抗生素以提高抗病能力,尤其是在产蛋前后。

连续用药3~5天,以预防大肠杆菌病、霍乱及沙门氏菌病等。

3.坚持严格消毒按照要求定期进行带鸡消毒和舍外环境消毒,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尽可能加大通风量,粪便和垃圾及时清理。

蛋鸡预产期到产蛋高峰期的的饲养管理技术加入时间:2008-8-18 10:36:24 来源:本网采编产蛋鸡从16周龄起进入预产期, 25周龄可达到产蛋高峰,这个时期的饲养管理状况是否符合鸡的生长发育和产蛋的要求,对整个产蛋期间的产蛋量影响极大。

一、这个时期的生理变化特点:1.育成鸡从18周龄左右进入产蛋鸡舍体重迅速增加,生殖系统也迅速发育。

卵巢上的卵泡大量快速生长,输卵管也迅速变粗变长、重量增加。

体重增长和生殖系统生长同时进行。

这时起部分鸡开始产蛋,发育好的鸡群产蛋率在20周龄达5%,22周龄达50%,24周龄达80%,所以这个时期鸡对饲料中的各种养分和外界环境条件均要求十分严格。

2.产蛋鸡进入预产期后,鸡的体内发生了很大的生理变化,无论是肉体还是精神上都处于一种生理应激状态,再加上转群、免疫、驱虫等影响,机体抵抗力明显下降,容易发生各种疾病。

二、这个时期的饲养管理措施:1.适时转群,按时接种、驱虫蛋鸡入笼工作最好在18周龄前完成,以便使鸡尽早熟愁环境。

过迟易使部分已开产鸡停产,或使卵黄落入腹腔引起卵黄性腹膜炎。

在上笼前或上笼的同时应接种或新城疫油苗或工系苗,减蛋综合疟苗及其它疫苗。

入笼后最好进行一次彻底的驱虫工作,对体表寄生虫如螨、虱等可用喷洒药物的方法,对体内寄生虫可内服丙硫咪唑20~30毫克/公斤体重、或用阿福丁(虫克星)拌料中服用。

转群、接种前后在料中应加入多种维生素、抗菌素以减轻应激反应。

2.适时转换产蛋料为了适应鸡体重的增加,生殖系统的生长和对钙的需求,可在18周龄开始喂产蛋鸡料,20周龄起喂产蛋高峰期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