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桥》教学设计【教学容】:人教版三上第74-76页。
【教材简析】:《州桥》是第五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说明文,作者从建筑结构的创新和建筑工艺的精美两方面具体介绍了在中外桥梁史上占有突出地位的州桥。
从中,使读者感受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从而引发民族自豪感。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小学生,个性差别大,是形成自信心的关键期。
他们在接受别人的评价中能发现自身的价值,产生兴奋感、自豪感,对自己充满信心;有的还表现出强烈的自我确定、自我主,对自己评价偏高,甚至有时“目空一切”,容易导致自负的心理。
有的同学情绪不稳定,他们生活经验不足,自我调节能力比较差,自控力不强,从三年级开始,学生进入少年期,此时会出现一种强烈要求独立和摆脱成人控制的欲望,因此他们的性格特征中也会表现出明显的独立性。
【设计思路】《州桥》这篇课文意在使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进一步加深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和增强民族自豪感。
这是一篇说明性的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州桥的雄伟、坚固和美观。
课文语言准确,简练,又不乏生动。
教学时可以采取如下策略:第一处,对“桥长五十多米,有九米多宽,中间行车马,两旁走人”这句话的体会。
引导学生的解读要一环紧扣一环,让学生对文本语言进行层层深入的体会,不仅体会到雄伟这一特点,而且激发出孩子们的民族自豪感。
第二处,紧紧扣住“创举”一词,帮助学生理解州桥设计上的特点及其好处,激发学生对古代劳动人民才能与智慧的敬佩之情。
由一个词,牵一发而动全身,起到了引领的作用。
理解了“创举”的含义,层层深入地进行分析和探究,使整个学习有过程,有思考,有收获,有情感的共鸣。
教学环节的细化,使教学设计从粗放型向细腻型转化,使教学过程更趋于完美和体现实效。
第三处,对过渡句的学习不仅告诉学生它的名字,而且还让学生在书上画出这句话,旁边写上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这样把训练落到实处使学生加深了对过渡句的了解。
【教学目标】1.复习本课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弄懂重点句子和段的意思,进行朗读训练。
3、理解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
学习运用抓过渡句归纳文章容的方法。
学会怎样围绕一个意思说一段话。
4.从州桥设计与建造,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了解州桥的雄伟、坚固,以及设计上的特点,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州桥设计上的特点及其好处。
【资源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2、复习词语开火车读3.回顾上节课容,说说课文从哪几方面写州桥。
板书重点词语:雄伟、坚固、美观二、自主探究(一)快速阅读课文,想:哪个自然段写州桥的雄伟、坚固?(2)哪个自然段写州桥的美观?(3)(二)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1.请默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想:每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用“——”画出。
2.你从哪些词句感受到了州桥雄伟、坚固、美观?可以做简单批注。
3.试着将你画出的句子读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三)品读“雄伟”坚固下面我们来感受州桥的雄伟,指名读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这段话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呢?我们经常把这样的句子叫做------(中心句或者总起句)师:从哪些词句感受到州桥的雄伟?1、(课件)桥长五十多米,有九米多宽。
中间行车马,两旁走人。
(1)河面竟有三十七米多宽,那州桥有多长?多宽?(2)引读“雄伟”:A.州桥大约有我们的9间教室那么长,比我们的2间教室还要宽。
在1400多年前就建成了这么一座桥,的确很雄伟。
B.这样的长度、宽度与现代化的大桥相比,不算什么,但是州桥建造在一千四百多年前,那时候没有吊车,也没有托车,在没有任何现代化工具的情况下,建成了五十多米长,九米多宽的州桥,感觉非常雄伟。
(3)作者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写出了州桥的雄伟,朗读时突出这些数字就能体现州桥的雄伟。
齐读句子。
【设计意图】学习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结合实际,纲手州桥的雄伟。
让学生对文本语言进行层层深入的体会,不仅体会到雄伟这一特点,而且激发出孩子们的民族自豪感。
师:还从哪些词句感受到州桥的雄伟?2、课件出示: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
(1)这么长的桥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你从哪里知道的?(全部用石头砌成)(2)质疑:这句话中,你有不理解的词语吗?理解“桥墩”:桥墩是指什么?理解“横跨”:横着跨过去。
(3)没有桥墩的州桥竟然能横跨在河面上,可见州桥非常?(坚固)(4)齐读句子。
师:你还从哪些地方读出州桥的雄伟坚固?出示长句子,“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指名读。
1.这种设计是指怎样的设计?指名读,看插图,(出示)“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
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
”2.这种设计可了不得呀,作者用了一个词语来高度称赞它,哪一个词语?谁说说“创举”意思?(就是从未有过的举动或事业,就是第一次出现的。
这种设计,是世界桥梁史上的首创。
在欧洲,最早的这种设计要比州桥晚近1100多年,所以说这种设计是(创举)3、这种设计的好处是(生读“既……又……”句)4、这种设计真是一举两得,作者用了一对什么样的关联词把这两方面的作用连接起来了?5.用“既……又……”说话引读坚固:想象一下,州桥,1400多年的岁月里曾经经历过什么?发生过什么变化?(出示图片)A.成千上万的人曾经在他背上来了又去,可是它还是那么坚强,只是稍微显得旧了些。
B.一次次的洪水曾经从它的身上流过,人们都为它担惊受怕,但是它还是稳稳地站在那里,因为它有四个小桥洞为它减轻洪水带来的冲击力。
师:因此我们说州桥非常──“坚固”。
出示:据资料记载,州桥从建成到现在,共经历了10次大的洪水,8次战争和无数次大大小小的地震,其中,1966年刑台发生的7.6级震,离桥只有40千米,它都安然无恙。
这种设计它使这座桥不但雄伟,而且怎么样?坚固就是这种前所未有的设计,使州桥走过了一一千四百多个春夏秋冬、凭着它雄伟而坚固的身躯,接受了一次又一次血雨腥风般的考验。
让我们怀着对桥的赞美,对劳动人民的崇敬,再来读读这句话:一千四百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能建造出这样雄伟坚固的桥,你想说什么(伟大、聪明、了不起、自豪、骄傲、让我们带着这份自豪与骄傲齐读第二自然段。
任何一个热血中国人都会无比自豪的感叹--(课件)齐读:州桥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感知,引导学生体会州桥的坚固,激起学生的自豪感。
总结写法:第二自然段紧紧围绕“州桥非常雄伟”这一句先后介绍了州桥的长度、宽度、建筑材料和形状特点。
可见,要把一个意思写具体,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紧紧围绕你要表达的意思展开。
(四)、品读“美观”1、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指名读第三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从哪儿感受到州桥十分美观?指名读:能工巧匠们把龙雕刻活了,作者把石龙写活了,你能把这些文字读活了吗?慢,轻出示:读一读桥上这些精美的图案。
其他学生闭眼想象画面。
2、出示图片,感受,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这生动的画面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出示文字,从哪些字词中感受到龙像活了?(缠绕、抵、望、戏)州桥只有这三幅栩栩如生的画面吗?(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3、作者是怎样写桥的美观的(先概括写桥很美观,然后具体写栏板上图案很精美,又写了3幅最精美的图案,最后写所有的龙真像活的一样。
)作者用了一个什么样的句式,把这三种形态各异的龙给联系在了一起?有的......,有的.....,还有的......4、(练习写话):说一说:天上的云千变万化,有的……有的……还有的……,所有的云…….下课了,同学们在操场上做游戏,有的在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有的在跳皮筋,还有的在打乒乓球,操场上热闹极了。
池塘里的荷花,有的含苞欲放,羞羞答答,有的刚绽开娇嫩的花苞,还有的怒放,开得正艳,美丽极了,引得游人流连忘返。
考试的时候,同学们在考场里,有的正奋笔疾书,有的正沉思苦想,还有的已经答完试卷,正在检阅,大家的表现真是千姿百态。
【设计意图】通过训练,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话能力。
学会具体表述。
5、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写了州桥的“坚固”而第三自然段写了桥的“美观”。
文中哪句话把“坚固”和“美观”两个容连接起来?请大家用波浪线把它划下来。
“过渡句”概括起来讲,它的作用有两个,1、概括上一部分容2、引出下面的容,在本文中,概括了第二自然段中“坚固”的特点,引出第三自然段的“美观”的容,简单地说,就是承上启下,请你把这四个字写在“过渡句”的三个字的旁边。
这样的句子以后在作文写作中可以尝试着使用。
【设计意图】对过渡句的学习让学生在书上画出这句话,旁边写上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这样把训练落到实处使学生加深了对过渡句的了解。
6、在这句话中还有一个关联词:不但……而且……谁会用这个关联词把州桥的三大特点连起来说一说。
三、总结全文,情感升华出示州桥图片,解说:这就是有一千四百多年历史的州桥,这就是气势雄伟的州桥,这就是不但坚固而且非常美观的州桥,这就是世界闻名中外的州桥,这就是值得我们骄傲自豪的州桥。
课文仅仅是写桥吗?还赞扬了谁?这座桥建造在远离今天的1400多年前,举世闻名所以:出示州桥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加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
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加才干,还创造出了许多的桥,我们一起欣赏,谈你的感受。
四、作业任选两项1.写会本课生字词,摘抄优美句段。
2.为州桥设计一名片。
3.搜集、了解世界闻名建筑的知识。
五、板书设计19、州桥世界闻名雄伟、坚固、美观智慧、才干、历史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