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医学伦理学——第一章 医学的道德传统

医学伦理学——第一章 医学的道德传统

“仁有余而智不足,尚不失为诚厚之士,若智有余而仁不 足,则流为欺世虚狂之徒” —— 王旭高《西溪书屋夜话录》
德才兼备,方能尽善尽美 退而求其次,更重医德
第一节 中国医学的道德传统
一、中国传统医德的历史演变 二、中国传统医德的思想 三、中国传统医德的规范
二、中国传统医德思想
1.医乃仁术 2.重义轻利 3.易地以观
1.西方医学道德的复兴 (公元14-15世纪)
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以人为中心的思 潮冲击以神为中心的宗教神学思想。医学 界也从认识自己的哲学目的出发,开始了 对人体的生命和病理的研究。
1543年,比利时人 维萨里(Vesalius) 出版了《人体构造》 一书,为现代医学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只有勤于思考才能 拯救人类,否则一 切事物都将面临死 亡。
一、外国医德的历史演变
(一)外国医德的形成期 (二)外国医德的发展期
(一)外国医德的形成期
(1)古希腊的医学道德 (2)古印度的医学道德 (3)犹太教传统 (4)基督教传统
⑴古希腊的医学道德
希波克拉底 (Hippocratic)
约公元前460—371
希腊医德理论的杰出代表 《希波克拉底誓言》是 西方医学道德的经典
“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
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
——《备急千金要方·论大医精诚》
一心赴救
“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 “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
作风正派
“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 人物,炫耀声名” ——《备急千金要方·论大医精诚》
医乃仁术
医乃仁术是对医学性质 的规定和阐发
医术是爱人、救治性命 的技术
医学是爱人、拯治人类 疾苦的学问
杏林春暖
重义轻利
“夫以利济存心,则其学业必能日造乎高明;若仅为衣 食记,则其知识自必终囿于庸俗”
——《临证指南医案》
“欲救人而学医则可,欲谋利则不可”
“医者救人心,做不得谋生计”
1.医德的萌芽期 2.医德的形成期 3.医德的发展期 4.医德的完善和深化期
2、医德的形成期
( 春秋-秦汉)
思想背景:百家争鸣为传统医德提供了思想基础
春秋时期诸子蜂起 道家贵生、道法自然 墨家兼爱、“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墨子·兼爱下》

仁者爱人
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
精湛严谨,博极医源
“唯用心精微者,始可与言于兹矣。” “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
——《备急千金要方·论大医精诚》
以慈爱心、同情心治病
“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 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其有患疮痍下痢,臭秽不可瞻视……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 是吾之志也。”
普同一等
■ 不欺 “欺则良知日以蔽塞,而医道终失。不欺则良知日益
发扬,而医道日昌。”
③《古今医统大全》的医德观念
“医以活人为心,故曰医乃仁术。有疾而求疗不啻救焚溺
于水火也,医当仁慈之术,须披发撄冠而往救之可也。否 则焦濡之祸及,宁为仁人之安忍乎?”
一体堂宅仁医会
传统历史上第一个民间医 学团体。
医德规范:诚意、明理、 格致、存心、体仁、忘利、 自重、戒贪鄙、恤贫。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 而达人” ——《论语·雍也》
做人的原则:重德
(1)扁鹊的医德观念(战国)
随俗为变 六不治:信巫不信医不治 “名闻天下”,“尽以扁鹊为能生死人” 扁鹊曰:“越人非能生死人也,此自当
生者,越人能使之起耳” ——《史记》
(2)《黄帝内经》的医德观念(秦汉)
人命至重, 人命至贵 “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 谦虚好学,广博多识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 实事求是,治病必求其本
—— 维萨里. Fabrica
塞尔维特,西班牙 人,1511-1553。 ■提出肺循环理论 ■否定了盖伦的错误 观点
如何评价维萨里、塞尔维特的医德?
捍卫真理的科学精神, 追求真理的价值观念, 是促进医学发展必需的道德力量。
2、西方近代医德思想
① 人道主义
菲利蒲·皮内尔, 1745-1826,法国 医生,精神病学 的创始人。 ■ 皮内尔革命
1.医德的萌芽期 2.医德的形成期 3.医德的发展期 4.医德的完善和深化期
一、中国传统医德的历史演变
中国传统医德起源于人类同伤病作斗争的实践,与医药学 的起源是同步的。
“神农……尝百草,始有医药” ——《史记》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 ——《神农本草经》
“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
一、中国传统医德的历史演变
1.医德的萌芽期 2.医德的形成期 3.医德的发展期 4.医德的完善和深化期
4. 传统医德的完善与深化期(宋-清前期)
(1)宋金元:医德受儒家思想的全面影响 (2)明代:医德的深化期 (3)清前期:医德的丰富和延续期
(1)宋金元:医德受儒家思想全面影响的时期
医学大兴,理学“独尊” 不为良相则为良医 “儒医”出现
择药,要符合炮制要求

同道之间要谦和礼让

居家生活、人际交往 方面的花费,要适量适度
不可借行医之便,干预官方 事务,要遵纪守法
②《医学入门》的医德观念
习医规格
医生的学习和品格修养 ■ 听其所酬
“亦医家分内事也。纵守清素,藉此治生,亦不可过取重 索,但当听其所酬。如病家亦贫,一毫不取,尤见其仁且 廉也。”
② 提出了为人类谋幸福的行医目的 医生治病既不为己、亦不为任何利欲,纯为谋人 类幸福。
(3)犹太教传统
■上帝是健康和疾病的主宰 “上帝可使人患麻风和使人痊愈”
——《出埃及记》
■祭司传达上帝意志,有治病的权力
阿拉伯的医学道德
12世纪埃及犹太医生迈蒙尼提斯 《迈蒙尼提斯祷文》 ■医生要一切为病人着想,为了人类生命与健康,要时
⑵ 古印度的医学道德
妙闻:外科医生。 《妙闻集》成书于公元前4世纪, 提出了“四德”要求:正确的知 识,广博的经验,聪敏的知觉及 对患者的同情 。
阇罗迦(公元前1世纪), 内科医生,著有《阇罗迦 集》,提出了对医生的道德 要求。
① 全心全意为病人努力,不能伤害病人 不论是白日黑夜,不管你繁忙与否。你都必须全 心全意地为了你的病者的解脱而努力。
1、对待病人── 至亲之想 2、治学态度── 至精至微 3、服务态度── 一心赴救 4、医疗作风── 端正淳良 5、对待同道── 谦和礼让
一心赴救
“凡为医者,遇有请召,不择高下,远近必赴”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凡有请召,不论昼夜寒暑远近亲疏,富贵 贫贱,闻命即赴”、“勿惮其劳”
——《活幼心书》
医之行:“敦孝悌,
重伦理,而于礼、义、 廉、耻四字,则秉之如 蓍龟,遵之如柱石。”
③ 医德与医术关系讨论
从医生素养看医德与医术孰高孰低
“医之高下不齐,此不可勉强者也。然果能尽智竭谋,小 心谨慎,犹不至于杀人”
“更加以诈伪万端,其害不可穷矣” ——徐大椿《医学源流论》
“天下万事,莫不成于才,莫不统于德” “无才固不足以成德” “无德以统才,则才为跋扈之才” “有德者,必有不忍人之心。不忍人之心油然而出,必力 学诚求其所谓才者” —— 吴鞠通《医医病书》
见微知著,治未病
“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上工救其萌芽”
坚持科学,反对迷信
“拘于鬼神者,不可以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 可以言至巧”
严格择徒
“非其人勿教”
(3)张仲景的医德观念(东汉)
■ 生命是根本 ■ 行医目的是治病救人
“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 中以保身全生”
——《伤寒杂病论》
——《淮南子·修务训》
1、起源阶段:医德萌芽期
(远古-春秋)
(1)“助人”思想
·甲骨文“疾”
(2)生命神圣观念和生命质量观念的萌芽
生命神圣观念的萌芽 万物有灵、极低的出生率
生命质量观念的萌芽 “男女同姓,其生不番”《左传》 《山海经》中已有滋补药和美容药的记载
一、中国传统医德的历史演变
——《医方论》
——《备急千金要方》
易地而观
“我之有疾,望医之相救者何如?我之父母妻子 有疾, 望医之相救者何如?”
“易地而观则利自淡矣。利心淡则良心现,斯畏 心生” ——《医方论》
第一节 中国医学的道德传统
一、中国传统医德的历史演变 二、中国传统医德的思想 三、中国传统医德的规范
三、中国传统医德规范
4. 传统医德的完善与深化期(宋-清前期)
(1)宋金元:医德受儒家思想的全面影响 (2)明代:医德的深化期 (3)清前期:医德的丰富和延续期
(3)清前期:医德思想的丰富和延续期
① 喻昌《医门法律》 医生对病人要“笃于情” 将“笃于情”与 四诊、
辨证论治、医生的行为结合
② 潘楫 《医灯续焰》
中医传统:老师赠徒弟雨伞和灯笼
小结
传统医德的历史源远流长 形成了以医乃仁术为核心的思想内容 以个体医疗为主要模式贯彻在疾病诊治的实践中
第二章 医学的道德传统 第一节 中国医学的道德传统 第二节 外国的医学道德传统
第二节 外国医学的道德传统
一、外国医德的历史演变 二、外国医德的主要思想 三、外国医德的主要规范
4. 传统医德的完善与深化期(宋-清前期)
(1)宋金元:医德受儒家思想的全面影响 (2)明代:医德的深化期 (3)清前期:医德的丰富和延续期
(2)明代:传统医德的深化期
资本主义萌芽,逐利意识勃兴
① 陈实功《医家五戒十要》集中提出了医德规范
戒贫富分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