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代妇女在家庭教育中母亲角色定位探究

当代妇女在家庭教育中母亲角色定位探究

当代妇女在家庭教育中母亲角色定位探究鲍育育(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太仓215411)摘要: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每一个家庭无不重视家庭教育。

有研究表明,在家庭教育中,母亲对孩子的教育影响是巨大的。

文章从阐述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的意义着手,呈现了当前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的错位角色,呼吁母亲们要接受母亲教育、展现母亲素养、传承母亲文化,旨在提升母亲素养,提高家庭教育质量,促进社会和谐、民族兴旺。

关键词:家庭教育;母亲角色定位;当代妇女中图分类号:G7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584(2018)01-0098-042018年1月第17卷第1期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Xiang Ya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收稿日期:2017-09-04基金项目:江苏省太仓市“十三五”妇女儿童发展研究课题(TCFL005)作者简介:鲍育育(1970-),女,江苏兴化人。

副教授,研究方向:家庭教育、母亲教育。

2015年10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责任,同时对父母提出更高的要求。

事关家庭教育质量的母亲角色问题也逐渐受到社会关注。

角色,是社会对某种特定身份的人所期待或规定的行为及职责。

母亲角色是针对生育子女的女性被期待的职责,它不仅是个人职责,同时承担着社会责任。

母亲角色的成功与否关乎一个家庭、一个民族的命运,乃至影响全人类。

开展对母亲角色的研究,一方面能让母亲深刻意识到自身对孩子影响作用之大,继而激发努力提高自身素养的动力;另一方面加深社会对母亲角色的认识,进而激发全社会对母亲的尊重与关注。

一、家庭教育中母亲角色的重要意义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母亲在家庭教育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相夫教子、温良贤淑、孝敬长辈,她影响的不仅仅是一代人,而是两代甚至三代人。

(一)母亲对孩子教育的先入为主决定了母亲角色的重要性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是必然的,主要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母亲对孩子教育的早期性。

母亲对孩子的了解是从胎儿就开始的,婴儿出生后最早认识的就是母亲。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CharlesA.Nelson 研究发现,4~6周岁是儿童对图像的视觉辨认、形状知觉形成的最佳期。

[1]4~6岁儿童大部分时间是和母亲在一起的,图像的视觉辨认和形成深受其影响,在这一关键时期形成的视觉图像将对孩子的性格、行为习惯、道德素质等造成必然的影响。

在家庭教育中,母亲的言行表现直接呈现在孩子面前,以图示的形式存在于孩子的大脑中,当他们面临同样的境遇从大脑中提取信息指导行为时,存在于大脑的表象及图示首先起作用,指导他们的言行。

这是母亲影响孩子必然性所致。

二是母亲对孩子教育的持续性。

无可辩驳的事实注定了母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第一位老师,更将是孩子的终身老师,即使孩子立足社会、已独立生活,在母亲眼里,终究是她们的孩子,母亲教育也将持续不断。

三是母亲对孩子教育的唯一性。

母亲是孩子生命的发源地,是孩子赖以生活与健康成长的依靠,在孩子心中,母亲具有至高无上绝对的权威,因为她是唯一的、不可替代的。

Jan.,2018Vol.17No.1(二)母亲对孩子教育的潜移默化决定了母亲角色的重要性家庭中,只要孩子与母亲生活在一起,孩子有母亲的陪伴,那么,母亲的行为举止、思维方式等就会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渗透进孩子的一言一行。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孩子思想意识领域,母亲的为人处世、道德修养会成为孩子不经意的标杆,为孩子的人格形成奠定基础;二是在孩子行为举止的养成过程中,母亲的言行举止以润物细无声之势影响着孩子,孩子的言行归根结蒂是母亲言行的一面镜子;三是在孩子的社会化形成过程中,母亲的性格无不影响着孩子个性的形成,引导孩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二、家庭教育中母亲角色的错位体现母性的本能决定了母亲是孩子的主要教育者,但现实情况告诉我们并不是所有的母亲都是自然的合格母亲。

有调查表明,有超过73%的准母亲在怀孕期间没有做好成为母亲的心理准备,对母亲育儿知识也是知之甚少。

待孩子出生,母亲对孩子的教育大多是靠长辈传授,缺乏科学的育儿理念和知识,在家庭教育中母亲角色常会发生错位,突出的有如下几种表现。

(一)专制霸道的严厉型母亲有相当一部分母亲,缺乏正确的子女教育观,把孩子当做自己的私有财产,严加管教,任意呵斥甚至打骂;缺乏正确的人才观,过分关注孩子在知识学习方面的信息输入和积累,千方百计把孩子送到各种培训班学习,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缺乏正确的健康观,自认为只要孩子不生病就是健康,殊不知,孩子常年累积下来的负面情绪会导致心理疾病。

据调查,有65%的孩子不愿和严厉型母亲说心里话,母子间沟通交流自成困难。

这样母亲教育下的子女或是胆怯或是逆反,容易走向两个极端。

(二)宠爱包办的溺爱型母亲与专制的严厉型母亲不同,有一部分母亲,孩子未成年之时,让他们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待到孩子长大成人,母亲仍旧不辞劳苦地全程伺候,甚至还操心着子女的下一代。

这样的母亲,发扬着孺子牛的精神,为子女们操心无度。

待有朝一日,她们无力操持了,子女们往往不会念叨她们的奉献,反而念叨更多的是:妈妈当初你为什么不教我,为什么不让我多一份体验?所以,溺爱型母亲往往很难得到子女的理解,平添伤悲。

(三)疲于家庭与事业的劳累型母亲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母亲从家庭走向了社会,以自己的一技之长造福于社会,和男士一样为社会创造财富,正逐渐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体现着她们的社会价值。

但由此也带来了问题:她们既要照顾家庭,教育子女,又要致力于工作,争取业绩,如何平衡女性作为社会人与家庭母亲角色之间的关系?这类母亲往往是事业型女强人,事业与家庭都要兼顾。

于此,她们就成了疲于事业与家庭的劳累型母亲。

(四)情感孤注一掷的单亲母亲单亲母亲是社会的特殊群体,她们对孩子的爱可谓是孤注一掷。

她们的所有情感只有通过孩子才能得以舒缓,她们以自己认为正确的爱的方式教养子女,无暇顾及孩子对这份沉重的爱是否承受得了。

于是,便会导致孩子心理上的两大极端:或者对母亲极度依赖,或者对母亲极度逆反,都没法形成融洽的母子关系。

三、合理定位母亲角色的对策倘若母亲没能意识到自己的角色错位,不能用科学的育儿方式教育孩子;倘若家庭没能给母亲提供合理的角色展现平台;倘若社会没能认识到母亲角色错位对个体发展、社会进步带来的危害,那么,对于每一个正在成长的孩子而言,母亲教育缺失的影响将会伴随他的终身,难以洗刷。

细想母亲的一生,她的角色是在不断转换中完成的。

按时间顺序,依次为“导师、助教、学生、孩子”,这样的角色转换正与孩子的成长轨迹息息相关。

母亲从孩子婴幼儿时期的导师,到青少年时期的助教,再到孩子成年后成为孩子的学生,乃至年老后成为子女的孩子,要完成这样的角色大转换,做一位合格的母亲,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三大方面。

(一)接受母亲教育,做学习研究型母亲“母亲的工作是培养人的工作,是一种复杂劳动,是一项富有创造力与想像力的工作,是一项非常有价值、非常崇高的工作”。

[2]可见,要做一名合格母亲,一定先要接受母亲教育。

作为母亲,可以为子女自我奉献,但更不能忘记自我成长。

鲍育育:当代妇女在家庭教育中母亲角色定位探究母亲教育,是培养女性使之完成母亲社会角色所必需的基本素质的教育,是母亲自主意识觉醒后对自己进行的自我教育和教育自己如何履行母亲职责的教育的统一。

因而,接受母亲教育,要做好以下三方面的结合。

1.与子女教育相结合。

母亲角色是与子女角色相对而言的,子女一出生,女性便自然成为了母亲,母亲顺利成章对子女实施教育。

但是,随着子女的不断成长,社会的不断发展,母亲固有的知识已很难满足孩子对知识的渴求。

因而,母亲教育要与子女的教育相结合,结合子女在不同时期的生理及心理特点,采用针对性的教育方式,有针对性地体现母爱,以求取得最大的教育成效。

2.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俗话说:受教育者应先受教育。

从抽样的调查表中可发现,母亲的受教育程度(学历)不同,其人格的表现会存在一定的差异。

受过高等教育的母亲文化水平普遍较高,知识经验较为丰富,不仅会促进自身人格的完善,更能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体验孩子的内心感受,具有识别孩子发出的信号并作出恰当反应的必备知识和能力。

与之相比,受教育程度低的母亲受知识经验的局限,仅限于满足孩子生理方面的需要,对孩子精神需求投入较少。

因此,母亲应主动接受教育,敦促自己不断地健康成长,努力提高自身文化修养,丰富知识经验,提高自身对子女教育的认识水平与能力,做学习研究型母亲。

3.与社会教育相结合。

事实上,母亲是一个需要学习的职业,这已逐渐成为社会的共识。

母亲孕育孩子,但并不是所有母亲都能实施科学教育。

作为母亲,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素养,才能从一名“自然母亲”转换为“合格母亲”。

母亲对社会的贡献,是通过教育子女而体现。

因而,母亲在接受母亲教育之时,要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否则,教育培养出的子女就会与社会脱节,无法适应社会需求,更无法为社会做贡献了。

(二)展现母亲素养,促进家庭、社会的和谐受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分工观念影响,子女由“父母养育”已被“母亲养育”的事实所代替。

父亲角色日益“淡出”家庭子女教育,孩子从出生到上学基本上是处于母亲为中心的教养环境中,因而,母亲素养对孩子的成长、家庭的和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所谓母亲素养,是指母亲这一特殊群体所具有的特殊品质与修养,包括母亲的生活态度及对个人、家庭关系的处理能力,教育子女的能力和参与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及相应的价值取向,具体来说包括母亲的思想道德素养、科学文化素养、健康素养和科学教子素养等。

[3]母亲的各种素养皆会对孩子产生影响,因为母亲是孩子自孕育起到诞生以来得以健康成长的“最重要的精神导师,是孩子灵魂世界的第一奠基人,是孩子社会化过程中的引路人”。

1.品行端正,大爱仁慈。

母爱是每一位母亲的天职,母爱所体现的不仅是对自己孩子的爱,更是对周围事物、人物的大爱。

这是母亲素养的根本,也是母亲素养最直接的体现。

家庭中,相夫教子、敬长恤幼;单位里,互相帮助、团结合作;社会上,与人为善、以礼相待。

每一位母亲都展现这样的母亲素养,家庭和社会都将充满爱的滋润。

2.良师益友,相得益彰。

“作为母亲,应该使孩子成为爱美、爱正义、爱真理的人”。

[4]这对母亲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子女的幼年期,母亲的世界观、价值观会在孩子幼小的心灵留下烙印,甚至影响他们一生,从这个角度而言,每位母亲都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孩子不断成长,受家庭、学校、社会的综合影响,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此刻母亲就要承担起亦师亦友的角色,做孩子心灵沟通的挚友,相互敦促,共同进步。

3.奉献社会,不断进取。

相关主题